东方时评丨“文理之争”再起“风云”说明了什么

[娱乐] 时间:2024-05-09 04:18: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85次

原标题:东方时评丨“文理之争”再起“风云”说明了什么

最近,文理之争文科理科孰优孰劣的东方争论在网上又火了,总有人想建立文理科之间的时评“鄙视链”。由第三方专业机构麦可思公司跟踪撰写的丨再《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9日显示:近年来,毕业生在信息传输、起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的云说比例持续升高,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任职于信息传输、文理之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东方比例(8.9%)仅次于教育业(15.9%)。从职业来看,时评毕业生从事互联网开发及应用(6%)、丨再计算机与数据处理(5.7%)类职业的起风比例较高。在前些年的云说麦可思公司披露的调查结果显示:各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建筑学毕业生的文理之争平薪酬居各专业之首,为每月4453元。东方这份排行榜的时评前十位中,理科专业占七席。排行榜的倒数十位则全部是文科专业,其中薪酬最低的是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2835元。

这样的调查结果,很是让文科生不爽,甚至是窘状毕露,优越感几乎荡然无存。尤其是在总人数将超过1000万的2022届应届大学毕业生即将涌入就业市场寻找“饭碗”和发展空间的当下,更是令文科大学生心头添堵,很有点沉重和茫然。

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不由让笔者回想起南方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几年前在浦江创新论坛作演讲时亮出的观点,即“中国大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都学到真本事”。今天看来,朱清时的这句话真的是切中时弊,尤其是切中了一些高校文科专业教育与教学中的种种“软肋”。

本来,文科类大学生和理工科类大学生,好比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都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各项建设不可或缺、不容偏废的人才。文科生要真正学好自己的专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需付出的努力和勤奋,是一点也不会比理工科生少的。

然而,现实情况确如上海大学顾骏教授所揭露的那样,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尤其是这些年来,很多扩招或扩大办学规模的高校,少有在加强内涵上做足文章,而是一味的增加一些比较容易办的“文科专业”,诸如英语、新闻、国际贸易、会计、法学等等文科专业,几年功夫,就如“雨后春笋”一般猛增,当然,这样一来,大学就容纳了很多扩招进来的大学生。而新增的文科专业在师资、设备、教学、教材等等方面的“软肋”,实在很多;更何况,不少选择读文科的大学生并非出于喜爱文科或擅长文科,而是数理化功课实在学得不怎么样,所以,“扬长避短”,选择了文科专业。不少高校新增的文科专业,往往是匆匆上马,缺乏过硬的师资力量和学科积淀与传统特色;再加上抓教学质量不够得力和硬实,一些文科生学了四年后,还是对所学专业不甚了了,掌握不了多少真才实学。于是,在眼下“僧多粥少”的就业市场上,文科生不大能获得就业单位的青睐,或即便找到了工作岗位,但薪酬水平难与理工科生PK,也就很难免了。

有些人认为,理科注重严谨,强调理性思考和逻辑思维,而文科呢,则显得感性一些,比较注重感知和审美。随之而来的是某些学科逐渐积累起来的优越感和某些学科被置于“鄙视链”的底端。其实,所谓的文理科之争,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我们不能有定式思维与偏激认知。

大学分文理两科由来已久,但对于选择文科专业或理科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选择文科或者理科,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就一定要做一个纯粹的“文科生”或“理科生”。一个人获取知识、培养思维、提升技能的渠道有很多,文科生同样可以具有理性的思维和思辨的能力,理科生也同样可以有敏锐的直觉和细腻的情感。多年来,很多省份的高中已经不在分文理科,很多高校的文科招生实行文理兼收,不少高校要求文科生必修《高等数学》,高校通识教育的旨意就是不再让文理工医等科的大学生偏科、不做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上的“瘸子”。文理兼备、左右逢源。

如今的文科大学生,虽然其人文社科知识积淀仍需不断加强,但与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学生相比,文科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还须要着力加强。虽说“术业有专攻”,文科大学生似乎不必而且一时也很难与理工科学生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一争高低。比起文科专业建设来,理工科专业建设确实投入要更大一些、更多一些。比如学建筑专业的大学生,往往要为画好一张建筑施工图,花上很长时间甚至通宵不得眠。相比之下,文科生也应该有“悬梁刺股”发愤学习的勤奋劲儿,要珍惜大学的学习时光。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来逐渐改变“学文科不如学理工科那么辛苦”这一人们惯常的认识。或许,眼下的文理科大学生毕业后的薪酬差异也是有其合理之处。对此,大多数文科生还是要理性平和地对待之。

但话又要说回来,不管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是什么,至少有一点,应该是大家都具备的共性:即都应该具有不断从事创新性工作的意识与基本能力素质的人,应当拥有扎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理兼容、文理皆学,是大学生最理想的学习模式和人才的培养路径。这应该也是“高考改革将取消文理科”这一顶层设计的初衷与指向吧。

新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发展具有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成为大趋势。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学科、行业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淡化和打破,跨学科的思维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一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应超越学科之分,不再以文科生或理科生来“标签”自己和衡量自身的价值与能力。

大学文科和文科类大学要改变和理工科大学或理工科专业相比所难免的一些窘状或尴尬,那么,就必须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阶段,打破文理的界限,让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能突破学科局限,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为此,要加大实施学科交叉、知识交叉、文理兼容的通识教育,这对大学培养文科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与对工作岗位的实际适应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文科类大学生理想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文理贯通、文理兼容。文科生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同时,要敢于问津似乎“不搭界”的知识领域。对文科生来说,有一点要确认,即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最好也能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工程技术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这不仅关系到能否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关系到能否成为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堪称完美的人才,也关系到其收入能够和理科生等量齐观或相差无几,虽然人的实际价值并非是以“收入”来衡量的,但“收入”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一点毋庸讳言。

让文科生通过知识学习与实际能力的“强筋壮骨”,并非仅靠文科大学生自己的努力,更需要大学办学者更多的投入和更有力有效的“给力”。总之,大学文科办学的改革,依然还在路上,且任重道远。

(缪迅)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