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焦点
新加坡:消费中心城市,始于水岸经济
发布日期:2024-03-02 05:09:47
浏览次数:914
目 录

1. 滨水区更新:新加坡城市升级的新加心城战略基石

2. 滨海湾:塑造消费活力强磁极

3. 圣淘沙岛:从无人离岛到世界旅游目的地

作者 | 1/6图片工作室

“新加坡是个小地方,却可以成就大事业”

—— 新加坡“国父” 李光耀

新加坡是坡消著名的国际化商业中心,在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费中大潮下,以滨水区为主基调的市始新加坡,有着什么样的于水商业密码呢?这就要从为新加坡城市整体能级带来提升的滨水区更新开始说起。

01滨水区更新:新加坡城市升级的岸经战略基石

MEASURE THE WORLD

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要道的新加坡,早在1819年就在英国的新加心城殖民下开埠,至19世纪末已成为东南亚商贸枢纽“大港”。坡消只有600多平方公里的费中国土面积,只有60多年的市始建国历史,2020年人均GDP却雄踞亚洲第一。于水

作为一个没有“陆向腹地”的岸经弹丸之地,依水而生的新加心城新加坡,港区,坡消始终是费中其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 新加坡区位示意

以“Small island,Big plan”闻名的新加坡,随着时代变迁,不断调整城市战略。而如何适配国家战略,开发更新不同的滨水地区,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新加坡从“大港”走向“大城”,带动国家转型的关键所在。

▼ 新加坡滨海湾风貌

1.依港而生,撬动工业崛起

(1959—1965年)

城市发展战略:1960年代,独立后走向自强的新加坡,开始实行劳动密集型工业城市战略,着力从转口贸易转向进口替代。

    

港城更新区域:受限于自身经济与地理条件限制,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首个依港而建的工业区——裕廊工业区诞生,成为助力新加坡工业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

▼ 裕廊工业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园

2.围港而新,重塑环境形象

(1966—1979年)

城市发展战略:197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等周围劳动密集型工业国家崛起,新加坡主动谋变——以出口为导向,同时广开门户,吸引外资,发展精密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打造“东南亚硅谷”。并围绕“花园城市”理念,创造宜居宜业的新城市环境。

港城更新区域:为了承接资本和企业涌入,新加坡不仅改建深水港、扩建更新樟宜地区,还开始注重商业商务环境改善,围绕滨海湾及南部海滨走廊、新加坡河等进行了多维更新。

▼ 新加坡滨海湾风貌

3.以港为核,构建滨水魅力

(1980—1999年)

为应对中国、印度等国家崛起,新加坡开启了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新阶段。为了有效吸引国际人才与资本,向“世界城市”迈进,新加坡开始注重整体环境与城市品质提升。

在滨水区域,新加坡主要针对城市核心的滨海湾进行了二次更新,并沿新加坡河植入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等多元功能,以滨海湾为核心,以新加坡河为轴线的中央集水区,成为新加坡面向世界的魅力名片。中央集水区也是现在新加坡最重要的消费能级所在地。

▼ 樟宜商务园

4.多点开花,提升城市宜游性

(2000年至今)

商务、商业活动的高度集聚,人口构成的日益多元,让新加坡呈现出鲜明的“全球性”特征。为了在加剧的人才战中保持自身竞争力,新加坡开始面向不同人群进行“包容性”发展。

▼ 圣淘沙·香格里拉酒店

如位于城市核心的滨海湾CBD地区,就以“宜游”为特点,面向C端发力,构建活力原点。同时打造圣淘沙岛成为世界级旅游新磁极。

02

滨海湾:塑造消费活力强磁极

MEASURE THE WORLD

明白了新加坡的城市能级提升离不开滨水区的升级,就能明白滨水区对新加坡消费中心城市的构建有多大的意义。

新加坡最具国际范儿的中央商务区、最繁华的活力都心、全球著名旅游目的地……一系列高能级标签,使位于市中心的滨海湾CBD,成为新加坡当仁不让的人气打卡地,国家形象门户。 通过推动工作、生活、娱乐一体化,滨海湾成为了居民和游客的共同理想场所;“双面”CBD的独特魅力,也让一种引领全新趋势的新型城市中心悄然成型,成为全球滨水区商业消费中心的典范。

▼ 高楼林立的国际化滨海湾CBD

1.空间拓展,人流传导

繁华的滨海湾,曾经也曾“只是无聊的水泥森林”。1970年代的快速填海建设,让滨海湾CBD高楼林立,但却功能单一。80年代被新加坡媒体评价为“就像死去一般,无地可去,也无事可做。”

于是,新加坡政府开始将CBD空间向滨海湾区域拓展:连接金沙湾度假区,连通新加坡河。这一举措,也为日后这里演化成为环湾区的CAZ(中央活力区)奠定了“人流传导”基础。

▼ CBD空间向滨海湾区域拓展示意

2.功能重塑,宜游引爆

1990年代,全球城市竞争日益加剧,新加坡颁布了“产业21”振兴计划。

作为新加坡人才与资本的主要承载地,2001年,新加坡提出:要让滨海湾成为商务、商业、文化、娱乐等多元功能的高度聚集区,塑造国际影响力;2005年,新加坡决定将“旅游业”发展为经济支柱型产业。 但对于港区,尤其是CBD来说,旅游通常是更新的附属功能,而滨海湾却“大胆”地将旅游作为核心功能,并以“宜游引爆”为核心开发策略,以国家品牌营销为目的,开始新一轮的更新改造。

政府委托国家促进执行委员会来思考并实施五项新的举措,其中最关键的是,描绘新加坡的生活方式、文化和娱乐的前景……这一切其实都要“以人为本”,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到来,以旅游中心为杠杆,打造人气和宜人环境,才能发挥联动效应,将人流转化为资金流。

—— 《国家营销:新加坡国家品牌之道》

▼ 莱佛士坊——新加坡银行聚集地,最大金融区

▍单点突破:拥湾集中布局人气设施,重塑城市磁极

新加坡将城市核心的滨海湾作为消费中心的人气突破口,在城市配套方面进行了集中布局。

围绕岸线,集中布局。新加坡有意识地先围绕“一点”,进行了集中发力——选取“滨海湾岸线”这一天然展示面,拥湾布局核心旅游吸引物:这里不仅有吸睛的大师设计,还有众多标志性功能的公共建筑,和鱼尾狮公园等新加坡特色景观。 商务、商业、文化、会展等空间的一站式配齐,全面重塑新加坡国际化都市形象感的同时,更让游客可在此充分体验到21世纪新加坡的现代动感与时尚魅力。

步行串联,引导客流。优化CBD的连接性和可达性,创造行人友好的宜游体验,是滨海湾更新过程中让CBD商业“活起来”的另一重要举措——环湾亲水岸线设有多样化的休憩广场节点,并以3.5公里长的木栈道、人行步道、桥等串联,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实现客流传导。

▼ 莲花形状的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

▍项目造势:以大手笔设计,撬动区域形象传播

除了更国际化的CBD,滨海湾更强调旅游休闲功能的补充,借此强化旅游所带动的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2005年,新加坡开启由“花园城市”走向“花园里的城市”转型之路,城市生态环境从好看到好用,从吸引人来看一看到让来的人留下来。21世纪,新加坡又提出了“宜游城市”(城区即景区)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激活滨水区消费活力。

对此,滨海湾一方面制定出围绕旅游主题的“3E”发展主线——即:Entertain娱乐、Explore探索、Exchange交流,并用大手笔的明星项目体现这种理念。

大项目代表-滨海湾花园。位于新加坡河入海口,占地101公顷的滨海湾花园,成为展现新加坡这一全新战略愿景的核心项目。花园规划由滨海南花园、东花园和中花园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城市花园。如今,这里已成为融合生态休闲、环保科技及文化艺术的新加坡超级地标区,吸引全球游客的必游热门。

运用前沿科技。以可持续环境为理念,花园不仅收集培植了150多万株世界各地的珍稀植物,“还原”生物群落的栖居环境,还广泛应用了前沿环保科技,实现能源和水的可循环。

▼ 花园设有18棵“超级树”,并以空中步道串联

生态自然见学。花园设有不同主题区域,涵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地球等多个方面;再配以交互式科技设施,和随处可见的植物、环境、气候等知识标识,让这里成为了“新加坡花园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龄游客见学的绝佳打卡地。

▼ 以交互式游戏设施传播生态知识,寓教于乐

展示文化遗产。通过中华花园、印度花园、马来花园等四座文化遗产花园的打造,反映了新加坡四大主要种族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殖民时期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 中华花园

特色休闲赋能。依托“超级树”等巨型建筑标志物,开发了空中餐厅、咖啡厅等休闲空间,为游客创造独一无二的特色体验;在夜晚的时候,花园每月还会有灯光和音乐表演。

▼ “超级树”空中餐厅

3.生活营造,消费激活

除了大手笔的明星项目外,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还需要深入居民生活场景的环境营造。

新加坡滨海湾虽然是核心CBD区域,但也大力增加了生活化、社区化的商业功能,以此来丰富消费场景,激活城市空间的多样化商业层次。即所谓的“商务让位于生活”

▼ 滨海步道串联多元功能空间,变身全民休闲目的地

上一篇:西維爾無懼皇蘇
下一篇:创新引入“零钱包”与数字人民币 工行深圳分行持续优化支付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