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四个“统一”全方位推动实践育人

[综合] 时间:2024-04-19 16:38:4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83次

原标题: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四个“统一”全方位推动实践育人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 通讯员张占辉、统一熊礼威、武汉李鹏程)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8年,工程工程个全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高校一级重点特色学科,大学连续进入USNews和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和ESI全球前1%,材料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科学硕士点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学院建设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推动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实践2014年获批为湖北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学院。育人

2021年以来,统一学院相继与湖北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湖北济安堂药业有限公司、工程工程个全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学联塑科技发展(武汉)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大学生校外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协议,材料并与黄冈市招商服务中心达成校企、市校协同育人深度合作意向,学院实践基地建设和协同育人途径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新发展阶段。

实践与兴趣相统一 以协同促认同

为在实践育人中进一步增强实践基地建设的实效性和协同育人途径的针对性,学院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以增进专业认同、行业认同为出发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让学生“忙起来”“学得好”。根据材料类专业办学方向和学生特点,学院致力与理念先进、工艺先进、产能先进、行业领头同时又有用人需求的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学生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增强行业认同,以被需求被肯定增强专业认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导师、校友面对面、职业规划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对行业发展、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学生树立职业理念。得益于此,很多学生经历了从开始“哭着喊着转专业”到几年以后“打死都不换专业”的思想转变,建立了“世界要想美好,材料必不可少”的情感认同,树立起将“材料之实”化为“报国之力”的价值认同。

学习与发展相统一 以学业促就业

为避免“纸上谈兵”和“走马观花”,学院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推进顶岗实习和劳动教育。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材料工艺与生产相关的顶岗实习,是最贴近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教学环节,也是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的有效途径。在顶岗实习中,一方面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方式,明白“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促进职业水平和就业能力的提升,顺利将学业规划转变为职业规划。同时,顶岗实习也成为有用人需求的合作企业与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之间相互考察、相互了解的良好渠道,作为宣讲和面试的补充,创造了更多精准就业机会,很多实践基地已经成为学院的“就业基地”。

培养与需求相统一 以对接促提升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经济需求的对接,积极听取和吸纳企业行业、专家学者、广大校友等对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方面意见建议,并将其融入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育教学过程。通过“走出去”与企业共建交流,准确了解到新形势下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合理确定学院办学方向和定位、主动改造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请进来”引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共同推动产学融合协同育人,使学生充分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和企业技术需求,从“国家需要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等角度强化学以致用、工程能力和质量理念。以需求为导向,结合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学院新设新材料设计与智能成型、半导体芯片制造、先进功能材料与3D打印等专业方向并制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过程得到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育人与互动相统一 以纵深促共赢

学院以共建实践基地和开展协同育人为结合点,带动校企双方在科研对接、技术服务、毕业生推荐、就业创业实践等方面的全面互动与纵深合作。学院通过“博士服务团”、“科技副总”、“专家企业行”、“专家工作站”、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建设等渠道为合作企业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持,企业通过打造材料产业研究基地、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等向学院师生提供产业资源。例如,学院与湖北济安堂药业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议就涵盖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教学、研究生联合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与教学、湖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内容,通过产、学、研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实现校、企、生多方共赢。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今后教育教学中,将持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和工程教育的质量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学生为本、需求导向、创新驱动,立足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育人,进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