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京杭大运河沉寂百年再复苏 一条跨越时间的水上长廊

[娱乐] 时间:2024-04-26 04:01: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93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京杭大运河沉寂百年再复苏 一条跨越时间的海南河沉水上长廊

文\本刊特约撰稿 金满楼

作为人类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周刊工程量最大的京杭寂百间人工河,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大运京杭大运河无疑是地球文明的奇迹之一。今年4月28日,年再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准时开启。复苏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条跨沉寂后,京杭大运河再次实现全线通水。水上

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长廊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航拍)。海南河沉新华社

起于春秋,周刊成于隋炀

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京杭寂百间北至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及北京部分区域),大运途经浙江、年再江苏、复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全程1794公里。

从最初雏形看,京杭大运河可上推到春秋时期。大约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伐齐国而调集民夫开挖“邗沟”(因途经邗城而得名),也是从扬州经射阳湖到淮安的运河。“邗沟”全长170公里,它连通了长江和淮河,也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之后的秦始皇时期,嘉兴境内开凿了另一条河道,由此奠定了后来江南运河的走向。

京杭大运河的基本成型,还得从历史上饱受骂名的隋炀帝说起。在隋朝统一天下后,由于多年来北方饱受战乱冲击,而南方经济发展迅猛,隋炀帝决定开凿一条沟通南北并能直达新都洛阳的大运河,以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由此诞生。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从洛阳到清江(今江苏淮安)的“通济渠”首先开凿;3年后,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的“永济渠”开挖;又过了两年,从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动工的同时,“邗沟”也进行了改造。以上工程完工后,洛阳到杭州全长1700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而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扬州由此富甲天下,成为隋唐时期最繁荣的城市。

隋炀帝之后,唐、宋两朝只对大运河进行了一些疏浚和整修,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坐享其利。元朝以后,由于大都(今北京)被定为都城,为了沟通南北,将南方物产运到京城,朝廷对大运河又有了新的大动作。大约用了10年时间,元朝先后开挖“济州河”和“会通河”,将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则依靠原有的“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此外,洛阳至清江的“通济渠”被废弃的同时,元朝又新修了从天津至大都的“通惠河”,由于元朝运河新路线弃“弓”走“弦”,因而比隋朝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这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途经地示意图。资料图

明清漕运,辉煌时刻

明清时期,由于京杭大运河承担了漕运任务,其地位也变得更为重要。作为南北水运干线,南方的漕粮和其他物资通过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输往北方,俨然成为维持京城乃至朝廷的生命线。因此,无论明朝还是清朝,统治者对京杭大运河的维护、修造和疏浚都极为重视。如清朝康乾嘉道时期,为了保障每年400万石漕粮输送到京师的重大任务,清廷每年花在治理黄河和整顿漕运上的费用,往往要耗费数百万两白银甚至更多。

为了更好地管理大运河,元、明、清三朝都设置了专门的河运机构,而且都把治所设在了山东济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济宁段在运河全线处于“河脊”(海拔最高)位置,引水通航最难,“济宁通则全河通,济宁不通全河停”;此外,济宁南控江淮、北接京师,“闭则为锁钥,启则为通关”,位置十分险要。

元朝时,济宁最初设开浚大臣,后设都水监、行都水督和总治河防使,主官官阶最高为正一品。明朝时,济宁设总理河道、总督河道、总漕兼河道、巡抚兼河道等,主官秩正二品,但也不乏正一品、从一品大员充任。清朝时期,河道总督衙门是六部之外特设直属的部院级机构,也是总管运河和黄河治理的专门机构。据统计,自顺治元年(1644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258年间,清廷共任命过119任河道总督,其中大半为一、二品大员。另外,和其他督抚大员一样,河道总督也掌管了一定的军队,河道总督衙门实际上也是一个军政合一的机构。由于朝廷重视、经费充足,清朝时期的河运总督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肥缺。

作为当时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对沿岸城市包括通州、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淮安等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此外,随着明清经济的稳步发展,南北物资交流的需求大增,南方的丝绸、布匹、茶叶等随着漕粮不断运往北方,而北方的棉花、皮货、煤炭等也被带到南方。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官员、商人乃至于康熙、乾隆南巡也都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北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官方力量加持的漕运之河,同时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商运之河、民运之河。

京杭大运河微山段大量的船只穿梭于运河之上,一派繁忙运输景象。洪晓东 摄(人民图片网)

废弃百年,再迎新生

正所谓,盛世不再,时运难长。乾隆年后,清朝国势日渐凋敝。咸丰初年,太平军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漕运被迫中断。雪上加霜的是,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并随之改道,这也导致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此后,漕粮改走海路,并主要由轮船招商局承运。在此形势下,漕运总督变得可有可无,并于1904年被撤。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京杭大运河及沿线城市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风光不再。

更为可虑的是,在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河道淤浅,南北断航;而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与此同时,很多河段因为断流而只能靠天供水,最终变成垃圾坑甚至被农田蚕食。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运河两岸的众多会馆、码头等也大多人去楼空,甚至荡然无存。至于那些与运河紧密相关的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俗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不断消失之中。

有鉴于此,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在2005年后提上了日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京杭大运河的修复已经初见成效,这次实现全线通水更是意义重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京杭大运河或将实现全面通航,并再度呈现昔日的荣光。(金满楼)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