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利差损”——兼谈银行与寿险业利差的区别

[娱乐] 时间:2024-03-14 07:18:5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36次

  (作者杨峻为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

  01寿险行业的利差损利差是“浇头”还是“主食”?

  寿险产品既有消费品的特征,又有金融产品的再谈特征。目前寿险业务主要分两部分,兼谈一部分是银行业利保障,另一部分是寿险储蓄。

  保障是区别围绕客户意外、健康等风险,利差损基于大数法则向被保险人收取保费并在被保险人出险时提供财务补偿的再谈业务模式。储蓄业务则是兼谈为客户健康、养老、银行业利子女教育等特定目标提供长期稳健的寿险资产保值和增值服务。因此寿险产品有很强的区别消费属性,这是利差损区别于其他金融产品的根本。客户到银行储蓄主要是再谈对现金进行管理并获取确定的利息,本息的兼谈支付由银行信用保证。保险的储蓄功能体现在“预定利率”,与银行储蓄一样确定性较高,背后由保险公司信用做支撑。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银行储蓄更具普遍性和一般性,不针对特定目的。而保险储蓄主要针对健康、养老、子女教育等特定支出需求,具有相对固定性和长期性。保费缴纳和给付领取时间、金额、条件相对固定,保费分一次性趸缴和分多期缴,从缴纳到给付的时间间隔一般较长。

  另外,目前一些保险产品加载了投资功能,比如投连险,这类产品的投资收益和风险主要由客户承担,保险公司承担投资管理人角色,这与其他资管公司角色类似,因此不会产生利差损失。

  由于寿险保费收入与赔付支出在时间上错位,寿险资金也会通过投资运用进行保值增值,这使得寿险产品具有明显的金融特征。但相比其他投资理财,寿险投资是为主业服务的,必须坚持长期稳健原则,预期收益率应以长期国债利率为锚,不能承担过大风险。相比银行以存贷利差为核心的盈利模式,寿险提供保障和储蓄服务有更多元化的盈利来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寿险公司的投资资金不是为投资需要而吸收的负债,而是保险业务产生的准备金和储蓄金。“保险”两个字就意味着保险业的主业应该是提供保障产品和服务。在承保端大幅亏损而单纯依靠投资来获利对寿险公司来说是本末倒置。就好比我们去面馆吃面(承保收益),加了肉丸子作为浇头(投资收益)。结果发现肉丸子好吃,肉丸子越做越大、越加越多,大家都只吃肉丸子不吃面了。终于有一天,利率进入下行期,肉丸子出问题了,不断缩小,甚至里面也没有肉了,大家就怨声载道,觉得吃不饱了。走着走着,忘了出发的目的。本来那碗面才是主食,肉丸子只是浇头而已。

  02保险和银行的利差内涵有根本不同

  银行的商业模式核心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获取存贷利差。银行的“利差”是银行资产利息收入与负债利息成本的差额。这里的成本只考虑了支付给客户的利息成本,没包含银行的运营成本,是毛利的概念,需要扣除运营成本后才是营业利润。从中国银行业现状看,利差是银行利润的核心来源,除利差外,中间收入等其他收入对银行利润贡献较小。

  而寿险公司的“利差”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利差,指寿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与寿险公司存量保单的平均预定利率的差值,这个利差与死差、费差共同构成了寿险三大利润来源。

  广义利差,指寿险公司总投资收益率与总负债成本率之差。这里把保险投资类比其他金融投资,把所有资金获取成本归为总负债成本。总负债成本实质上是总经营成本减去承保收入的净额。总经营成本包含赔偿、利息、分红等客户成本与销售、运营、管理等公司成本。因此广义利差结果实际上就是寿险公司的整体税前利润。

  广义利差在形式上与银行利差有一定相似,都是资产端收益减去负债端成本。但寿险业与银行业商业模式的差异,决定利润来源的不同。银行没有死差、费差,其核心利润来源就是利差,因此银行追求利差无可厚非。保险的主业是为客户提供保障及储蓄产品,投资业务是在保障业务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因此,保险业应结合主业来统筹考虑,将死差、费差作为重中之重,而不是舍本逐末、简单粗暴地追求利差。

  03回归保障初心,摆脱利差依赖,方能行稳致远

  在国内,当前广泛使用广义利差概念,类比银行利差模式,用以评估保险公司经营成果。这混淆了寿险与银行的商业逻辑,将寿险承保环节产生的死差损和费差损当成寿险投资资金的负债成本,要求用投资环节高收益去覆盖承保的成本。部分保险公司甚至将高投资收益作为卖点,使得寿险产品属性变味,变相成了刚兑的投资产品。在高收益要求下,寿险公司资产配置和投资操作动作变形,潜在风险加大。在长期收益率下行、资产波动加大的环境下,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往往大幅低于过于激进的假设和要求,不仅消耗了寿险公司的资本金,也为金融和社会稳定埋下隐患,从风险的管理者成为了风险的制造者。

  中国保险市场应该回归保险本源,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在经营死差和费差上多下功夫。在做好保险业务的基础上,通过稳健投资对保险资产保值增值,避免承担过高风险。

  知易行难,相信在监管指引下,行业各方共同努力,利差损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解决,为寿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