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贸向文化旅游方向转型发展 “黄金街”上新变迁

[热点] 时间:2024-04-27 12:13:3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72次

  日出沙头,黄金街月悬海角。从商

  在深圳盐田区沙头角镇,文化有一条250米长、旅游不到4米宽的向发展小街,名叫中英街。转型街上有8处界碑,上新以界碑连线为界,变迁一侧是黄金街深圳,一侧是从商香港。这条小街就像一条纽带,文化把深港两地连接在一起,旅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向发展“一街两制”人文景观。

  20世纪80年代,转型中英街以毗邻香港的上新特殊位置和免税街物美价廉的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是闻名遐迩的购物天堂。其中,金银首饰一度成为这里的销售热点,曾一天有3家金铺同时开张,成了全国第一条“黄金街”。

  如今,昔日的“黄金街”早已从商贸向文化旅游方向转型发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蓝图的展开,深圳将全力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将沙头角中英街打造成粤港澳商贸旅游合作新平台,建成深港间最紧密的优质生活区。

  连接深港两地的中英街

  中英街口,有一口有300多年历史的古井,是清朝康熙年间迁来沙头角拓荒的客家人所建。直到现在,“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的民谣仍在中英街居民中传颂着。

  走进中英街,街两侧为对开的商铺,深圳一侧有临街商铺136间,香港一侧68间,深方居住人口6058人,一半为香港户籍,一半内地户籍。深港间商业交往、文化交流密切。

  然而,改革开放前,这里的景象并非如此。20世纪50至70年代,深港边境发生多次内地居民逃港潮。据记载,当时华界沙头角“逃港”人数有2400多,占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在中英街沙栏吓村村长吴天其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对在香港的亲戚而言,生活在内地的他们就是穷亲戚。每逢清明,香港亲戚回来祭祖,都会请大家到酒楼吃饭。

  据有关统计,1977年宝安农民年人均收入仅270元,而香港新界农民年人均收入约2400元。

  改革开放前,驻守在界碑处穿着制服的香港警察甚至都是沙头角镇内的“景观”。“许多小朋友喜欢站在远处看香港警察,洋气的制服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深圳盐田区居民许先生说。

  “改革开放改变了沙头角居民的生活,让深港两地居民交往越来越频密了。”吴天其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伴随着改革开放,农民“洗脚上田”,渔民“收网上岸”,有的做起了生意,有的开始到工厂打工,生活渐渐好起来,深港两地居民距离也逐渐拉近了。

  上世纪70年代,张润添曾担任沙头角公社书记。“同住一条街,香港居民家中有电视,有收音机,而我们这边镇政府办公室连茶叶都买不起。”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用“翻天覆地”一词形容沙头角的变化,他感慨,内地居民富裕起来了,生活越过越精彩。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深圳提出要把沙头角建成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对沙头角来说,又将迎来一个发展机遇。

  走出沙头角的“鱼灯舞”

  舞者身着蓝色衣裳,脚穿黑色布鞋,身子蹲下,双手握住鱼灯手把,将鱼灯举起,模仿着鱼的神情与动作,时而缓慢时而急促地舞动起来……这便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英街内沙栏吓村创演的“沙头角鱼灯舞”。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