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福建:玉米入闽“闯关记” 正文

福建:玉米入闽“闯关记”

[娱乐] 时间:2024-04-25 18:16:1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96次

    近日,闯关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阮宏椿在“试验田”里查看玉米长势。福建

    东南网9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文/图)

    核心提示

    就像一名“面试官”,玉米在三明市三元区洋溪镇的入闽“试验田”里,阮宏椿让进入福建的闯关记玉米接受各种病害的攻击。在这里,福建各个品种的玉米玉米需要闯关夺隘。有不少品种脱颖而出,入闽也有不少“闯关失败”,闯关记倒在病原菌魔刀之下,福建被拒绝进入福建。玉米

    阮宏椿是入闽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一名副研究员,也是闯关记福建省农作物品种抗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明基地负责人。“‘试验田’里的福建玉米,要与大斑病、玉米小斑病、锈病、纹枯病等各种病菌作斗争,进行品种抗性鉴定。”阮宏椿说。

    自2004年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批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福建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中心”后,该中心接连完成上万份玉米、水稻、大豆、甘薯等作物品种抗性鉴定工作。今年初,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被正式列入全国东南片区玉米抗病性鉴定试验点,抱回了一块“国字招牌”。

    引入福建的玉米品种有专业团队的把关,吃了定心丸的种植户热情更高了。据了解,目前福建玉米播种面积近70万亩,全省现有鲜食玉米种业企业20余家,每年为全国市场提供300多万公斤鲜食玉米良种。

    “试验田”里的挑战

    连日高温无雨,但近日当记者抵达三明市三元区洋溪镇时,那一块20多亩的“试验田”上方,乌云密布,紧接着下起了雨。

    阮宏椿高兴地摩挲着双手,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好不容易找到的‘试验田’,常年雨水充沛。”

    洋溪镇位于三元区与沙县区的中间节点位置,毗邻沙溪河,青山环抱、溪流密布、气候宜人,最高峰锣拔顶海拔1537米,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Ⅰ类标准,水流域达Ⅲ类水质。

    撑着伞,记者步行至“试验田”。这块田被分成了大小相同的40余块,并且每一块都插上了数字标号。记者钻进密密匝匝的玉米地里察看,比人还高的玉米,有的已经开始结穗。

    “瞧,这就是大斑病。”阮宏椿指着其中一棵玉米说。记者观察到,病斑已经沿叶脉扩展,条纹呈褐色,叶片上有很多小斑点,颜色呈锈黄色。

    大斑病,是闽北地区的玉米地最常碰到的病害。遇到温度较低、气候冷凉加上连雨天气就更糟心了——这是大斑病最适宜的一种气候,也是闽北地区常见的气候。

    无独有偶。7—8月是玉米南方锈病在我省的主要侵染期,特别是台风季,有利于锈病菌夏孢子的扩散流行,加之高湿条件持续,南方锈病在三明等地也成为主要流行病害。

    “我省玉米播种面积在全国处于较靠后的位置,但在玉米病害这方面,却没少受折磨。”阮宏椿分析说,特别是近年来,鲜食玉米由于具有甜、糯、嫩、香等特点,逐渐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新宠”,鲜嫩的鲜食玉米更是容易饱受病害摧残。

    而“试验田”里的玉米面临的环境,比普通农田里的更为苛刻。2021年起,福建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中心在这块“试验田”里,装上了病虫智能监测、信息采集及绿色防控系统,建立自动喷淋防虫育秧(苗)网室,安装智能化田间抗性诱发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及沉淀净水池等,为病害创造了更为舒适的环境。

    “多数时候,我们选择大斑病菌、小斑病菌、纹枯病菌、锈病菌、茎腐病等5种病原菌,通过人为提高湿度等方式,给它们的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阮宏椿说,比如,为了模拟雨季的降雨量,玉米每天要被喷淋3次,一次不低于1个小时。

    去年春天,这块“试验田”就接待了来自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提供的东南春玉米组、南方(东南)鲜食甜玉米组和南方(东南)鲜食糯玉米1组的46份玉米品种及生产对照品种。

    垄宽1米,每垄种植2行,行长8米,行距0.7米,普通玉米株距0.24米,鲜食玉米株距0.27米……阮宏椿团队为这些玉米制定了“标间”,还划分了“社区”,包括小斑病抗性鉴定圃、纹枯病抗性鉴定圃、玉米茎腐病抗性鉴定圃等。

    熬过各种病原菌的直接攻击,玉米就能脱颖而出,走向全省的农田。

    “以2022年春季为例,超过半数的玉米在这块‘试验田’中因为表现为感镰孢茎腐病或感腐霉茎腐病等而被评为‘不合格’,也有如‘川单99’‘谷神玉6号’‘闽玉108’等近三成品种因‘表现优异’而被福建‘录取’。”阮宏椿说。

    走向全省的“优等生”

    从福建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中心走出的“优等生”不在少数。

    走进三明市大田县桃源镇甜玉米标准化种植基地,刚长出来的甜玉米被绿叶包裹着,叶子随风舞动。4000亩的玉米地里,种植的都是“闽甜6855”甜玉米。

    甜玉米带来了甜日子!记者了解到,桃源镇13个行政村的村民,几乎都参与种植甜玉米。合作社对村民种植和采收进行统一指导,玉米地每次采收的产量在3000~3500斤,一亩产值在3500元到5000元。

    早在2015年,“闽甜6855”甜玉米就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中心评为“优等生”。“田间调查发现,该品种抗大斑病、抗小斑病、抗锈病、中抗纹枯病、抗茎腐病、抗粗缩病。”阮宏椿说。

    从福建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中心走出的“优等生”拥有较强的“抵抗力”,流转至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选育时,则需要了解品种的丰产性。

    2020年,项目组分别在福建省夏播区和海南省冬种区建立“闽甜6855”千亩示范片,经专家测产验收,亩产分别为1552.4公斤和1418.6公斤,其中海南省比对照增产19.6%。

    “‘闽甜6855’在全国推广面积达50万亩,社会经济效益增加了约4亿元。其中,2019年在福建推广面积占全省甜玉米种植面积的33.13%,为当年我省甜玉米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福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旱作物研究室主任廖长见说。

    当玉米鉴定有了标准,流入市场的玉米种子也更受农户的喜欢。“闽双色6号”就是其中一个。作为水果型超甜玉米,该品种为东南、西南两个类型区的国家审定双色甜玉米品种,也是东南区双色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年种植面积近10万亩。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福建省自身的气候条件和作物栽培方式,阮宏椿团队还建立了12套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和评价技术体系,将福建省作物品种抗性研究和鉴定评价工作与国际规范接轨。

    “每年,经过团队把关的玉米品种超100种。在福建省农科院科研接力之下,得以保存玉米大斑病菌、小斑病菌、纹枯病菌等作物病原菌5000余株。”阮宏椿说,获得东南片区国家玉米抗性鉴定试验点资质,意味着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为福建乃至全国寻找更优质的玉米品种。

    记者手记

    选出优质抗病高产品种

    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则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一个品种若是抗性差,感病或者高感病,种下之后,给农民带来的是持续不断的烦恼。引进推广一个品种之前,加大测试,“摸清”其在福建的适应性,非常重要。

    多年来,福建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中心系统地调查了华东地区玉米叶斑类病害分布与危害,系统调查了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田间病情消长动态,制定“玉米叶斑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等,让各个品种的玉米进入福建区域有了标准与规范。

    品种好不好,抗性是基础、是重点,离开抗性说高产,是不现实的。明白品种的抗病性,方能为品种精准定位,避开病害重发区。可以说,品种抗性鉴定,是链接科技与市场、贯通研发和推广的重要一环。

    几十年来,福建省农科院相关团队通过田间试验,更真实地模拟玉米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情况,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各个品种玉米的抗病性能,为品种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在多次的观摩会上,其他省份专家纷纷评价,“试验田”种植规范、管理精细,抗病性鉴定符合标准规程,鉴定结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供试品种的抗性特性。

    今年初,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抱回了一块“国字招牌”,该资质的获得将为福建省农科院相关团队提高抗性鉴定水平和拓展创收能力提供重要平台。下一步,利用“试验田”可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持续深化院地合作,找准植保技术与种业创新的结合点,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科学有序统筹调度各项资源,调动一线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期待,福建科研人员在“一粒又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精准挖掘出优质、抗病、高产的品种,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重要支撑。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