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刘元孝延“链”记 正文

刘元孝延“链”记

[探索] 时间:2024-04-26 03:43: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33次
做生意发财后,链别人争着进城过悠闲日子,刘元刘元孝却放弃年入30万元的孝延红火生意,在村里开始他的链“二次创业”:

——把自己的木板厂抵押了240万元,用于发展村里的刘元蔬菜大棚。结果自己的孝延大棚赔了,村里的链大棚却做出了名气。

——村里大棚刚有了起色,刘元县上又将周边2个村子合并进来,孝延刘元孝趁机打造出“村级大棚蔬菜供销产业链”。链

——让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刘元是,此后投资商纷纷找上门来——陕北商人杜静流转100亩土地,孝延跟着他种植大棚蔬菜;山东一家国企联合当地镇政府拿出1.2亿元,链投资打造现代智慧大棚。刘元

如今,孝延他们村80%的村民、2500人都“链”在了现代蔬菜产业链上,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能人”放弃赚钱生意,回村当“村官”

刘元孝,今年59岁,是三原县渠岸镇大村王村党支部书记,在村干部的岗位上已经干了15个年头。年轻时,他走南闯北多年,后来在村里经营木板厂,年收入30万元。

2008年,没当过村干部的他,却被镇干部和乡亲们“喊”去村里任职。那个时候,温家村(后合并到大村王村)干群关系紧张,硬件设施也拿不出手,更有甚者在邻里关系上“掐尺等寸”计较。

接手这个“烂摊子”,刘元孝的家人并不看好。“安安稳稳地过咱的日子不好吗?”“为啥干这黏牙事?”“吃力还不一定讨好”……他遭到家人的反对。

在刘元孝眼里,村里的落后只是暂时的。当上村干部后,刘元孝反复盘算着村里的优势与短板,寻找能让乡亲们共同致富的路子。

很快,他嗅到了大棚蔬菜这一商机。“那时,我发现西安各大超市对反季节蔬菜需求旺盛,不少商家都是从外省采购。温家村距离西安仅30分钟车程,农业基础好,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商机。”6月20日,刘元孝说。

看准了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机会,刘元孝到山东取经。刘元孝发现,一个现代大棚落地投产,一年下来能收入4万到5万元。而最触动他的,是当地完善的蔬菜种植、销售体系。

“难怪我们种蔬菜挣不了钱,原来游戏规则已经发生变化,如今拼的是产业链!”刘元孝说,此前,温家村虽然有村民经营蔬菜大棚,但未成规模,因此在成本、销售、议价空间上都没有优势。

可要发展规模化种植又谈何容易!对于“一穷二白”的温家村,别说规模化经营了,就连建基本大棚的钱都没有。

拿不准主意的刘元孝,把村里要发展大棚蔬菜的风放出去,看看乡亲们的反应。没想到,致富能人的想法,得到大家的支持,乡亲们争着要参与!

没钱?各个银行轮番跑!最终,有意向的村民通过“五户联保”信用政策贷了款,刘元孝把自家厂子抵押了240万元,支持村里建起了40个大棚。

“要是赔了,咱们这笔钱还不上,把厂子赔进去可咋办?”“就不能换个方式吗?”……当得知刘元孝要把自家厂子抵押出去,为村里发展大棚蔬菜筹钱时,他的妻子巩艳兰有些担心。

“热”了心的不仅仅是村民,还有村干部。新品种无人问津?村干部们跑农贸市场推广,销路也来了!建设蔬菜大棚第一年,温家村就与多家农贸市场达成了销售协议,实现产销精准对接。

那一年,刘元孝是村里唯一一个种大棚但赔了钱的人——原因很简单,孩子外出打工,他为村里的事忙得不可开交,自家的大棚无暇顾及。

从年收入30万元,到年亏损30万元。面对家人的怨言,“得不偿失”的刘元孝萌生了退意。但没想到,那个春节,乡亲们几番上门真心挽留。村民满满的信任,换来了家人的逐渐理解,也让刘元孝专心当起了村干部。

大棚蔬菜刚刚有起色,县上又合并来2个村

令人没想到的是,连片规模化大棚蔬菜种植的成功,给温家村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从那一年开始,温家村的信誉变好了,各大银行主动“上门”为村民提供贷款服务。腰间鼓起来的钱包让村民们不再搬弄是非,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少。村民们也不用再集体大规模外出学习,而变为专家教授上门授课培训。

温家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令周边村羡慕不已。2014年前后,县上决定将温家村、桃园李村、大村王村三村合并,组建为新的大村王村。

这是机遇,更是挑战。新的挑战摆在时任大村王村村委会副主任刘元孝面前:三个发展情况不一的村子,如何实现1+1+1>3?

“三个村位置上相邻,又都有一定的设施蔬菜发展基础,以此为契机,可以把设施大棚这个首位产业进一步做大,形成产业链,把村民都嵌入其中,让大家共同致富。”刘元孝说。

2020年,经换届选举,刘元孝当选大村王村党支部书记。用村民的话说,新一届支部班子“做事公正,心思在村上,点子多,方法活,都是能人”。

缺资金?党支部解决。村民李龙、胡晓英夫妇在大棚里帮工多年后,也想自己建大棚,但资金捉襟见肘,便向村党支部求援。“叔,我也想建个大棚,现在还差20万元,这可咋办呀?”李龙找到了刘元孝。

得知情况后,刘元孝整理了他们的相关资料,通过村上的小额信贷渠道,为他们争取到了20万元贴息贷款。“他们夫妻还年轻,正是干事的时候,不能让资金拦住路。”刘元孝说。

缺技术?缺工人?党支部解决。村集体开办的劳务公司——陕西顺锦尚源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辐射带动本村和周边村子,解决了6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公司通过专业化培训,打造职业农民和帮工队伍,解决了农忙时节抢工用、农闲时节无用工,富余劳动力闲散、专业化程度不高、务工无序的问题。

“只要你有意向,其他问题村上给你解决。”“无论本村村民还是客商,全都一视同仁,村党支部全力支持!”大村王村党支部给出的承诺,让村民致富的信心树立了起来。

“从来没担心过村民还不起贷款。肯吃苦的人,赔不了。”刘元孝说。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从事和大棚有关的职业,村里的职业农民也越来越多。村里外嫁的姑娘陆续带着丈夫找到村党支部,多年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找到村党支部,想回村种大棚蔬菜。

山东国企撬动1.2亿元,跟着刘元孝做大棚蔬菜

2022年底,大村王村蔬果的畅通销路,吸引做建材生意的陕北米脂人杜静找上门。杜静一开口,就要流转100亩土地建大棚。

在村党支部的协调下,短短两个月,杜静的钢制大棚成功落地。2023年初,大棚里的乳瓜和普罗旺斯西红柿上市。旺季里每日1500公斤左右的采摘量,让杜静乐开了怀。他再次找到村上,想要再流转200亩土地。

被吸引来的不仅仅有杜静,还有来自山东的一家国企——水发神农集团。2021年6月,水发神农集团看上了大村王村“蔬菜售卖不出村”的供销产业链,与大村王村所在的渠岸镇政府共同出资1.2亿元,在大村王村建设新型日光温室大棚、连栋智能温室及分拣中心等配套设施,将该村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

对于这个大项目,大村王村村民起初却有不同的声音:大企业的“大棚”会不会挤垮村民的“小棚”?会不会对村民的种植造成不利影响?对村民和村集体究竟有什么好处?这对村里大棚产业发展是不是机遇?

“为村子好,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刘元孝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项目落地,村党支部必须以集体会议的形式决定。必须建立项目与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大企业项目的落地,能够带领村民学习到先进种植、运营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绿领”农民,实现“能种地”到“会种地”的转变,还能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与此同时,还能为乡亲们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村集体经济入股该项目,村民既是股东,又有土地分红,能共享集体经济红利。”刘元孝给记者算了笔账:对个人而言,自家土地流转出去每亩地的年租金是800元至1000元,棚里打工日均可收入150元,有技术的职业农民管理大棚每月能挣6000元至7000元。

于村集体经济而言,土地流转每亩地每年需要给村子上交50元管理费,企业承包土地一年给村里土地分红15万元,村集体经济入股的大棚每年还有分红。

为啥投资商纷纷来到大村王村?吸引他们的,正是大村王村完整的蔬菜供销产业链。在这里,全村80%的村民、2500人都“链”在现代蔬菜产业链上;蔬菜不出地头就有收购商排队等待采摘装车;银行、快递、客商进村谈业务,盒马鲜生等新“势力”也主动找上门来。

如今,每天络绎不绝的运输车辆、主动上门对接的商超代表、陆续到来的返乡创业青年,让人们对大村王村未来发展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期待。如今,大村王村仅凭借蔬菜大棚,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民就有50多户。

“大村王村实现了蔬菜销售不出村,已经尝到了订单式农业的甜头。”刘元孝说。(陕西日报记者 刘坤 通讯员 田怡心)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