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让“国家公园式的青海”更充满魅力 正文

让“国家公园式的青海”更充满魅力

[综合] 时间:2024-01-23 19:30:3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59次

原标题:让“国家公园式的让国青海”更充满魅力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千山堆绣、园式百川织锦。海更昆仑山、充满唐古拉山、魅力巴颜喀拉山、让国阿尼玛卿山等奇山峻峰横亘东西,园式长江、海更黄河、充满澜沧江源远流长,魅力2000余个内陆湖泊星罗棋布,让国38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园式全省湿地面积达到8133333.3公顷、海更居全国第一位,充满年均620亿方的魅力源头活水,滋润了我国半数以上的人口,惠及全国20个省区和缅甸、泰国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5个国家。青海生态资产总值18.39万亿元。

正因为如此,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青海,引人注目。“青海地大物博,是祖国的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正因为如此,2019年6月,青海率先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青海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对青海,是面向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对全国,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对世界,是义不容辞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担当。

(一)

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雪原广袤,河流、沼泽、湖泊众多,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涉及治多、曲麻莱、玛多、杂多四县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辖区域。

上世纪末,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下降,湖泊减少、冰川萎缩、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设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总面积为39.5万平方公里的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经过多年持续保护保育,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今年3月2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2019)》,从这份《公报》我们看到,自体制试点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如今,三江源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13%;17211名牧民转变为生态管护员,人均年增收2.16万元。

《公报》显示,2019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内实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有力推动了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好转。这些工程包括黑土滩综合治理14000公顷、湿地保护33333.3公顷、草原有害生物防控626666.6公顷、沙漠化土地防治草方格设置1800公顷和牧草补播1333.3公顷等。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一年一年推进,三江源地区的水源涵养功能也明显增强。“千湖之县”——玛多曾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全县4000多个大小湖泊干涸一半以上,有些湖泊甚至被黄沙吞噬。

通过恢复植被、禁牧封育等多种措施,尤其是随着降水的增加,玛多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湖泊数量逐年增加,如今已经达到了8000多个,恢复并超过了过去的水平,美丽壮观的千湖景观又重现在世人面前。今年7月8日,我国一级保护濒危鸟类、白俄罗斯国鸟——黑鹳首次现身黄河源头。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副县长甘学斌今年最操心的事情,就是实施《黄河源园区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2020年环境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已于5月17日出台,以山水林草湖为主题编制的黄河源园区环境教育系列丛书进入最后审稿阶段,并招募50名牧民组建了黄河源园区解说队伍,完成培训。他说,国家公园是最生动的环境教育平台,要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地的独特优势广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自然知识,培养自然情感,提高自然意识,引导公众走进自然、理解自然、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海拔4000多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园区核心地带,是一个典型的以畜牧业为主的村落,近年来雪豹越来越多。2019年,昂赛乡开展的自然体验项目拿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一个特许经营权。当地牧民通过培训,为参与自然体验的访客提供向导、交通和食宿服务,户均增收1.8万元。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让越来越多的昂赛人吃上生态饭。

(二)

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党中央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决策,是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重大创新。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上升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国家战略高度,纳入到国家重要制度层面大力推动。

今天我们看到,开拓创新,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青海正在向世人展现“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的独特魅力。

2015年11月,省委、省政府向中央上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试点方案》。2016年3月5日,中办国办正式印发《试点方案》。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及时制定印发了《部署意见》,提出了8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建成国家公园”的工作目标,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2017年6月,《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审议。

今年5月份,“青海湖国家公园三年行动”正式启动,主动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目标为:2020年编制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1年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申报工作,2022年正式设立青海湖国家公园。

青海湖是“大美青海”的主名片,是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窗口,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阵地,更是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549.38平方公里,濒危物种普氏原羚由2004年的257只增加至2700余只,青海湖裸鲤资源量从2002年的2592吨增长至9.3万吨,增长35.87倍。

青海作为三江源、祁连山所在地,担负着我国第1个、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的2个试点任务,这是党中央对青海的信任和重托。

自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以打造“生态科研高地”为目标,科学布局科研监测规划,已连续开展了雪豹、豺、荒漠猫、黑颈鹤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专项调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记录到一只雌性荒漠猫成功抚育4只幼崽的画面,监测到5只荒漠猫同框的罕见画面。

黑颈鹤作为青藏高原湿地鸟类的旗舰物种,是世界上惟一一种生存和繁衍于高原的鹤类。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启动了为期5年的黑颈鹤等迁徙水鸟专项调查,如今已初步掌握了青海片区黑颈鹤等迁徙水鸟种类、数量及分布格局。

记者从省林草局了解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北京林业大学于7月26日至8月4日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开展了首次黑颈鹤卫星跟踪和环志工作,并且调查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及邻近湿地黑颈鹤80只,幼鸟比例达33.8%。

我省提出在三江源、祁连山2个国家公园试点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开先河意义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以此来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个。而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自然保护地类型齐全、数量众多,目前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17处,面积25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5%。

(三)

包呼图,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包呼图山是湟水河发源地,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

湟水河从这里出发,流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在兰州达川西古河嘴入黄河,全长370公里,在青海省内长349公里,它像一条金色丝带将青藏高原与中原大地串在了一起。在这条长达350公里的河两岸,青海各族人民播绿、植绿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从2017年开始,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国土绿化动员大会,开展春秋两季造林大会战,2019年仅海东市春秋两季植树造林“大会战”参加人数达108万人次。与此同时,全省各地结合植树节、荒漠化宣传日等,加强国土绿化宣传、倡导绿色理念,大力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积极开展认建认养、管护劳动、绿化宣传、生态保护、抚育管理、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活动,建成了一批民族团结林、志愿者林、青年林、巾帼林、援青林等义务植树基地,持续有力地推动了全民义务植树行动的深入开展。2019年全省完成义务植树1500万株,参与义务植树人数达300万人次,完成国土绿化288666.6公顷,为计划任务的108%。

这一年,防沙治沙工作持续推进,全省防沙治沙面积达到123000公顷,完成贵南县鲁仓、茫崖市冷湖两个国家沙化封禁保护区年度建设任务,并已开工建设玛沁县昌麻河、乌兰县灶火两个国家沙化封禁保护区,新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20933.3公顷,全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达582400公顷。

从包呼图山放眼北望,可见头冠白雪的祁连山。如今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实施的一项关乎现在和未来的工程正在扎实推进。

海北州是“三河一湖”即青海湖和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二级支流大通河、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水源涵养地和发源地,青海湖入湖水量的80%来源于海北。流经河西走廊、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河、托勒河水量的90%源自海北。这里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利安全,以及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2014年5月,国家正式批准海北州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地区。这也是惟一在青藏高原牧区实施的试点建设项目,2015年6月,海北州与省水利厅在西海镇召开“海北州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启动大会”,至此,海北州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步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建设时间上分为2015年至2017年为试点期,2018年至2020年为试点提升期,建设内容包括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保障、青海湖为主的水生态保护、水安全保障与新农村建设等9大块,总投资达到64.03亿元。

与此同时,总投资16.4亿元的海北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项目各项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之中。

这一项目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水源涵养功能提升、生态监管与基础支撑三大类92个子项目,分别在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实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流域治理、废弃矿山修复、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湿地修复与保护、水源地保护等。

几年来,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正在改变海北草原。

行走在7月的青海草原,天空永远是深深的蔚蓝,在这澄净的天空下是一望无垠的草原。山地是生机盎然的,青翠的绿色将它们包裹。那山、那水、那片绿的背后,记载的正是青海各族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的绿水青山追梦之路,传递的是大美青海情。(杰拉)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