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铁原阻击战:意义不输长津湖,惨烈比肩上甘岭

[时尚] 时间:2024-04-26 05:48:2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0次

    

原标题:铁原阻击战:意义不输长津湖,原创义惨烈比肩上甘岭

    

    

1951年,铁原抗美援朝战争的阻击战意第四次战役硝烟未散,第五次战役就打响了。输长上甘这是津湖抗美援朝的关键一战。到6月10日左右第五次战役结束,惨烈中朝联军把战线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比肩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原创义美国人认识到,铁原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朝鲜问题是阻击战意不现实的,最终坐到了谈判桌前。输长上甘

在这场以反攻为主的津湖战役中,有一场看似不起眼,惨烈却扭转了整个战局的比肩防卫型战役:铁原阻击战。它不像被影视化了的原创义长津湖和上甘岭那样引人注目,但它有着不输任何一场抗美援朝恶战的凶险,凝结着上万将士的智谋、英勇和鲜血。

故事要从美军换帅说起。

就在第五次战役爆发的十一天前,美国总统杜鲁门撤掉了原来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改由李奇微将军担任这一职务。相比骄横轻敌因而在长津湖战役中差点被志愿军包了饺子的麦克阿瑟,李奇微是个真正的狠人。他总结了前四次战役中敌人的战略战术特征,抓住了志愿军的一个致命弱点:后勤补给。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因为没有制空权,在敌机肆无忌惮的轰炸之下,志愿军的后勤补给极度困难,传统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难以实现。志愿军战士在进行大纵深大穿插作战,把敌人后方变成战斗前沿的时候,只能自己随身携带补给。一个志愿军战士能够背负的弹药和口粮数量大概只能满足七天的需要——这是李奇微根据志愿军每次穿插作战持续的时间推断出来的。根据志愿军的“星期攻势”特征,李奇微制定了一个相当阴毒的计划。你不是要打出战略纵深,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吗?那我就给你一个够长的纵深——让你转不过身的纵深!

在整个第五次战役期间,李奇微命令军队不要恋战,用远程火炮、空中打击来压制志愿军,避免近战,且打且退,让分成东西两线全面出击的志愿军在他们惯用的战略纵深打法上逐渐分散开来。志愿军部队确实像一把把滚烫的刀切开黄油,但也不可避免地在黏糊糊的黄油里越陷越深。5月21日,缺乏足够后勤补给和重火力压制的志愿军部队开始全线后撤。

李奇微等待多时的机会来了。他甫一接到志愿军撤兵的消息,当即下令发动大规模反攻。依仗美军强大的机动、装甲、火力和空中打击力量优势,4.7万余名美军突破了志愿军的防线,直插铁原。

为什么要打铁原?因为这里是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中心和交通枢纽,整个大撤退和大整编行动都需要借助铁原来完成。因为之前的作战失利,撤退中的志愿军部署出现了不少疏漏,本应重兵把守的铁原地区几乎是大门敞开,附近成建制的部队只有一个刚刚经历恶战,疲惫不堪的63军。李奇微的这种打法,可谓是最为省时省力又效果奇佳。如果李奇微得逞,三八线以南大批无粮无弹的志愿军将遭遇灭顶之灾,铁原一战就会成为第二个仁川登陆。

李奇微明白的道理,彭老总当然也懂。面临如此险恶的局势,彭老总对63军军长傅崇碧下了死命令:守住铁原十五到二十天!另一边,彭老总急令其他撤下来的部队日夜兼程,重新构建防线。

于是,朝鲜战场上一道用血肉构筑的壮烈奇观开始了。6月1日,美骑1师首先向187师发起攻击。骑1师是美军的精锐,而187师就这样在美军占绝对优势的炮火压制下始终坚守不退。另一边,固守铁原东部防线的189师也和联合国军中的多国混合杂牌军干上了。两边的志愿军战士们遇到了不一样的困难:187师的阵地面窄,但是面对的敌人火力强大,训练有素;189师面对的敌人战斗力较低,但是作战地形相比187师较为不利,战线长度也是187师战线长度的六倍之多,很难像187师那样有充足的兵力进行纵深梯次部署,一处防线被冲开,就有全线失守的风险。

尽管局势如此艰难,但189师的将士们还是坚守了整整三天,给后方188师的战友们构建防御工事留出了足够的时间。6月4日,基本完成工事构建的188师接替189师进行防御。抗日战争期间我军从小日本那里“学”来的坑道修建技术在朝鲜战场上大放异彩,错综复杂的坑道工事在防御美军炮火、阻击美军装甲部队前进等方面有着显著功效。188师的战士们在南韩军留下的坑道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形成了蛛网一样的防御体系。一个美国飞行员在空中俯瞰过志愿军阵地后说:“这些中国人简直就是一群鼹鼠!”

这是一场真正“顶牛”的硬仗。到此时,双方都已经别无选择,都是孤注一掷,杀红了眼。和以往的运动歼灭战不同,188师这次的任务,就是利用每一条坑道堑壕和地面上的每一个起伏,把美军机动部队的移动速度尽可能拖慢。在第五次战役中让志愿军吃了大亏的纵深,现在又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188师绵延曲折的坑道遍布整个阵地,就是为了拉长战略纵深,免得一处溃败,全线崩盘。这是一条明晃晃的,决不后退的防线。

然而,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轰击下,防御工事也不足以保护战士们的生命。堑壕确实能最大限度地缓冲炸弹的冲击,但美国人的炮火犁地一样把山头翻了好几遍,如果一枚炸弹刚好落在你身边,那么任何隐蔽和掩体都无济于事。美国人后来实在是没办法了,开始向堑壕里投掷凝固汽油弹。这种汽油弹在瓢泼大雨中照样可以燃烧,在烧尽周围一切可燃物之前根本不会熄灭。

就在这样光是听听就令人头皮发麻的战斗中,志愿军仍然打出了水平。和188师对垒的美军部队中很多指挥官都出自西点军校,在校学习期间形成了一种作战思维:当侧翼或后方被包围时,就不应该再突进。志愿军战士未必知道这一层原因,但是他们懂得抓住机会。188师的战士们发现,美军进攻时“就像到点上班”,进攻动力不足,锐气消耗得差不多了,一旦侧翼受攻击就会退缩。于是,188师就在阵地缝隙守株待兔,关门打狗,击退了美军一次又一次的小股步兵进犯。至于坦克和火炮,被堑壕有效地拦截了下来。就这样,188师硬是把时间拖到了6月10日。另一边,187师一直没闲着,死死顶住美军的西路攻击,还不断抽调部队去支援东线阵地。到了9日,187师师长徐信手里只剩下一个团。徐信一咬牙,向上级请示:能不能把炮兵拿出来?

原来,63军手里一直捂着一支炮兵,迟迟没有派上战场。这绝对不是某些国民党军队拿部队当私产的恶习,而是迫不得已。志愿军方面能拿得出的最高规格炮兵部队也和美军的炮兵不在一个层级,一旦开始对轰,我方炮兵阵地很快就会被美军摧毁。而且,我方还缺乏高炮部队,炮兵阵地只要暴露,很快就会招来空袭,而且无力反击。不到万不得已,63军是舍不得放出这支炮兵部队的。但是,现在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刻。

6月10日深夜,由一发照明弹打前阵,63军趁夜在十几个步兵阵地里分散布置好的大口径迫击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突然开火,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全部炮弹打光。然后,187师的步兵在火光中冲进美军阵地,开始志愿军最擅长的短兵相接。这些打进美军阵地的炮弹有一部分运气很好地命中了美军的弹药储备点,引发了蔚为壮观的连环爆炸。一向“宁丢装备不丢人”的美军迅速扔下燃烧的辎重撤离了战场,留下一座空营。

这一仗打得痛快。徐信意犹未尽,打电话和军长傅崇碧要人,还想再来一次,挫挫鬼子的气焰。结果傅崇碧很平静地说:“你看我跟你去怎么样?”这句话细想令人后背发凉——这就意味着,整个后方司令部的警卫团乃至勤杂人员,全都上前线了。偌大一个63军,居然已经到了要掏空司令部供应前线兵力的地步。这时候,63军的一线战斗人员伤亡过万,还具备战斗力的一线战斗人员差不多只有伤亡人数的一个零头。

好在,上峰的撤退令终于到了。6月12日,志愿军大部队已经完成布防,一条完整的防线重新建立起来,志愿军总司令部命令63军撤下阵地休整。在此之前,6月11日,李奇微无奈地下令停止对铁原的进攻。

铁原守住了。这本来该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时刻,但对于很多经历过这场战斗的战士来说,事情并非如此。这次战役的阴影伴随了他们一生。多年之后,一位经历过铁原血战的老人喃喃地说:铁原,应该叫“血原”的。返回,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