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遗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学术研讨会召开 专家为海南申遗献策

[时尚] 时间:2024-04-19 23:53:5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53次

原标题:聚焦世遗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学术研讨会召开 专家为海南申遗献策

>>图文滚动 |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学术研讨会

新海南客户端、聚焦南海网6月10日消息(记者 陈望)6月10日下午,世遗申遗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文化来自国内外世界遗产地代表、和自会召海南高校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者齐聚椰城,然遗围绕世界遗产价值和全球意义、产日世界遗产的学术献策保护和利用展开探讨,专家们还为海南申遗出谋划策。研讨

6月10日,开专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华彩洲际酒店举行。聚焦记者 李昊 摄

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之一,世遗申遗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文化国内世界遗产地代表、和自会召海南海南省政府部门代表等,然遗通过四场主题演讲和一场专家圆桌会议,产日围绕世界遗产价值和保护利用、海南申遗意义、如何助力海南申遗成功等内容进行探讨。

学术研讨会活动现场。记者 李昊 摄

让更多的学者参与海南申遗研究工作中

在6月10日上午进行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开幕式现场,“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宣告正式启动。

学术研讨会活动现场。记者 李昊 摄

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宋峰在学术研讨会上表示,申遗是一项专业的系统工程,除了政府的投入和推动,也离不开专家学者的研究和支撑,相关的研究成果不但要作为依据被纳入世界遗产申报材料,同时也要能够指导现实的保护工作,并且广泛向公众传播。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专家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副主任 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地理学博士宋峰作主持开场。记者 李昊 摄

他希望此次学术研讨会能搭建一个开放、深入的沟通平台,让更多的学者参与到海南申遗的研究工作中,希望更多的思想和技术被运用在切实的保护措施中,更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也被传播并深植到社会大众的心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耕年以《中国世界遗产的自然本底》为主题作演讲。记者 李昊 摄

专家探讨世界遗产价值和保护利用

在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刘耕年作《中国世界遗产的自然本底》主题演讲,他介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有56处,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他介绍了中国的主要山脉、河道、湖泊、沙漠、海岸、岛屿情况,同时分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演化,中国自然本底特征与世界遗产的关系,以及世界遗产保护与自然本底的关系。

英国皇家气象学会院士、伯明翰大学教授、伯明翰森林研究所的创始主任罗伯特·麦肯齐(Rob MacKenzie)。记者 李昊 摄

英国皇家气象学会院士、伯明翰大学教授、伯明翰森林研究所的创始主任罗伯特·麦肯齐(Rob MacKenzie)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题为《生物多样性与遗产》主题演讲。他认为,研究者可以与当地居民更好地进行合作,海南的热带雨林是东南亚片区内独特的热带雨林,它自身的独特性以及对它的研究可以为热带雨林全球网络研究作出贡献。“遗产不但是过去的,也是面向未来的,未来有多种可能性,必须对于稀缺性、确定性保持细致入微的观察研究,同时,必须保持系统当中生态、经济、当地文化传统的均衡发展。”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学科办副主任、城环学院副院长、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恒以《基于人类活动的全球保护地脆弱性评估》为主题作演讲。记者 李昊 摄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学科办副主任、城环学院副院长、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恒作《基于人类活动的全球保护地脆弱性评估》主题演讲。他指出,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快速丧失风险,当前物种灭绝速率比自然背景快100-1000倍。生物多样性丧失显著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造成巨大威胁。通过调查发现古热点保护比例远低于新热点和全国平均水平,他建议未来应加强对古热点地区保护,如海南等地。保护规划应充分考虑未来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物种分布和保护地的影响。

联合国亚太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上海中心项目主任,ICCROM(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研究员穆星宇以《世界遗产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工具浅析》为主题作演讲。记者 李昊 摄

联合国亚太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上海中心项目主任、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研究员穆星宇介绍,在国际世界遗产领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研究持续已久。随着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影响的加剧,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已经将“气候变化”作为优先议题之一,呼吁各缔约国协同努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同时,还应关注中国自然遗产和双遗产地的特殊性,关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本质内核差异,从中国遗产角度提供缓解适应方法,为世界遗产网络提供中国智慧。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学术研讨会现场举行主题为“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圆桌论坛。 记者 李昊 摄

专家纷纷为海南申遗献策

在圆桌会议上,专家们围绕着“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主题展开讨论。王志恒认为,海南的热带雨林具有独特性,海南的动植物都比较稀有,海南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需考虑气候环境变化、植被分布、黎族苗族文化、当地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同时还要联动其他省份一同研究,推动海南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

刘耕年指出,海南岛的地形特征是中间高、四周低,相应的植被、气象、气候、申遗的自然文化资源分布等要素与地形特征关系密切。在他看来,海南的地形不是特别复杂,规律性强,现阶段应抓紧时间,把申遗的基础调查工作做扎实。

“海南热带雨林动植物具有多样性,是稀有动植物栖息地。”海南大学林学院副院长龙文兴说,海南是海南长臂猿、海南坡鹿唯一的栖息地,这方面体现价值非常高。而热带雨林有一个特殊的民族就是黎族,黎族跟热带雨林申报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息息相关,黎族在热带雨林中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特殊性。热带雨林的保护,应考虑它生物多样性的特色。

穆星宇在分享中表示,海南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地方,过去黎族人民所生活的海南,生物多样性远比我们现在所见的海南要高。所以在研究中应引入这一视角,去深挖黎族人民生活在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的环境中,人类和环境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在她看来,海南在申遗的过程中,如果能从这一角度进行深挖,或许可以为世界遗产网络提供一个新的知识点。

“黄山因突出自然景观,被大众认知,但大家对黄山文化不是很了解,这几年,我们加强黄山文化遗产挖掘和宣传。”黄山世界遗产管理办公室主任方媛介绍,黄山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突出的科研价值,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海南申请双遗产可以借鉴黄山的经验,在原生态独特性的基础上,挖掘文化遗产。她认为,黄山文化源自自然,自然之美在于文化交流,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泰山景区遗产保护部副部长邸志刚在圆桌会议上分享了泰山的世界遗产管理经验。他表示,在管理体制方面,着重坚持统一集中管理,持续完善的体制机制,为破解制约景区保护发展的管理机制不畅,泰山自1985年首创林业、文物、风景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集中管理职能不断增强,2019年泰山景区将15个局室重组为八个部门,设置13个基层管理区,组建市政府直属机构统一管理下属四个乡镇的经济社会事务,双管垂直部门有八个是驻派泰山景区,推动了部门之间对口部门牵头涉及部门协调配合的高效运行机制。此外,泰山对标国家标准创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泰山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与文化发展同步创建,泰山归纳总结四大板块28项任务清单,推出了国泰民安国家文化地标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可以大大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带旺旅游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委员刘保党说,海南双申遗工作已经启动,目前已经组建申遗小组,技术团队,地方政府要配合好申遗工作,观念和意识都要转变。他建议,海南申遗工作要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借鉴其他地方申遗团队成功的经验,同时做好申遗培训和经济方面规划。(陈望)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