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我们快一点,危险就少一点” 正文

“我们快一点,危险就少一点”

[探索] 时间:2024-04-24 23:51:2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67次

原标题:“我们快一点,点危点危险就少一点”

河南日报记者 曹萍 李倩

抓紧进行灾后重建的险少郑州,又被卷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点危点严峻考场。

7月30日,险少该市二七区发现首例无症状感染者。点危点随后5天里,险少减少出行,点危点居家办公,险少关门停业……城市试图慢下来、点危点停下来,险少等待一切好起来。点危点

但有一群人不能停。险少他们与时间赛跑,点危点与病毒赛跑,险少与疫情赛跑。点危点

为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疫情防控最前线,时刻闪动着白衣战士的身影。

奔赴

早进驻一分钟,就能早点减少病毒传播

郑州人民医院护士张慧,是最早加入采样队伍的一员。

“请科室速派一人到文化路院区集合,速速!”7月31日凌晨5时,张慧被护士长转发的微信通知叫醒,来不及多想,顶着残月稀星赶往医院。

很快,全院100名护士集合完毕。经历了去年那场疫情,医院建起一支应急队伍,一有战斗,迅即响应。两小时后,张慧和同事带上检测物资,奔赴二七区的几个小区。她所在的19人小分队,面对的是在室外采样1万多人的艰巨任务。

就在那一天,郑州市发布通告,启动全员核酸检测。一场事关1260万人的战役就此打响。

当天最高气温37摄氏度。护士服、防护服、两层口罩、帽子、面屏、两层手套脚套……全副武装后,人马上就像掉进了闷罐。

“张大嘴,喊‘啊’……”隔着面罩,说话必须用喊才行。用棉棒在咽喉后壁三处进行采集,交给身后的同事,折断棉棒放进试剂管中,一个小时里,这套动作张慧要重复500多次。

汗水不是滴,而是源源不断往下淌。防护服穿上就要发挥最大作用,为了不上厕所,检测期间不敢喝水。两三个小时后,人会喘不上来气,浑身没劲儿。

被替换下来后,张慧小心翼翼脱掉防护服,身上的衣服早被汗溻透了。“这辈子没出过这么多汗,也没力气说话。”她的一位同事,手机揣在身上,被汗水浸湿导致开不了机。

一口气灌上两瓶水,身上的衣服还没干,张慧就又轮换上阵了,直忙到次日凌晨。

席地而眠,就地简餐;声音嘶哑,中暑晕倒;日夜奋战,抱冰降温……这些还都可以忍。

看到父母孩子站在队伍中,无声安慰自己,真要咬着嘴唇,才能不哭出来。

送冰块、搬风扇,所在的医院、小区的住户、路边店的老板,都在用各种方式表示支持。有人端来了刚煮好的饺子,蘸汁儿都准备好了。“当时我就想,大家这么相亲相爱,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张慧说。

5天,4168个采样点,约万名医护人员,完成上千万人次的核酸检测。

排雷

多检测一个样本,就能多阻断一分危险

双层密封包装袋上贴着醒目的黄色标签:当心感染。每一次拆除包装袋、打开采样管、提取核酸,都要像“拆弹”般谨慎。

“现在我们每天的检测量,至少是平常的10倍,我们快一点,危险就少一点。”8月3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李刚说,他所在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压力空前。

3天要检测7万多份标本,机器一刻不停,人员轮番“上阵”,30多名检测员每人每天穿防护服泡在实验室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

数字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他太心疼实验室那群“孩子”。他们中大部分是90后,硕博学历占七成多。只要进了实验室,首先面临的是被感染的危险,其次要克服闷热脱水等问题,无论对谁都是很大的挑战。

李刚是一名战“疫”老兵,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很熟悉与病毒抢时间的紧张状态。

抢时间,是为了快。从标本送入实验室,到出检测结果,至少要经历8个步骤,最快也得花4个小时。

只有做到早检测、早发现,才能确保防控工作追得上病毒的传播速度。不仅如此,核酸检测实验室被称为“离病毒最近的地方”,检测过程中,接触的病毒浓度越高、接触时间越长,被感染的风险越大。

抢时间,也是为了爱。“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从凌晨1点半到早上9点半,又一次挑战膀胱极限。”8月2日,检测员刘德军发了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配图中,因为长时间戴手套做实验,他的双手发白,皱得不成样子。

穿脱一次防护服,1个小时就过去了。每个人都想着,在里面能多待一会儿就多待一会儿,多检测一个样本,就能多阻断一分危险。

“2003年非典时期我还在上小学,现在我已经能在一线作战了。”“全郑州的人都在焦急等待,我们能做的就是拼尽全力,让结果快速、准确出来。”检验员们说。

接力

快熬制一袋中药,就能快送去一分希望

8月4日,凌晨3时,郑州市中医院汝河路院区,煎药房里灯火通明、机器轰鸣。60台煎药机马力全开,一群80后、90后穿梭其中,正加紧熬制防治新冠肺炎的中药汤剂。

自7月31日晚以来,已经有3万多袋中药,在这里熬好、分装,送到郑州岐伯山医院,送到确诊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被隔离者的手中。

煎药机近1米高,圆筒状,可以自动监控温度、设定时间。虽说是自动的,还是离不了人。“我们每人要负责十几台机器,盯着温度、时间和压力表,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该院药学部总药师刘永新主任说。

刚往一台煎药机里加好水,把配好的药包放进去,设定好时间,盖上盖子,旁边一台煎药机的药已经熬好了,工作人员陈鹏举赶紧跑过去按下出药键。几乎同一时间,又一台煎药机里的药刚刚出完,他跑过去掀开盖子,一股灼热的气体直扑到脸上,需要把手伸进去,把冒着热气的药渣提出来。

浸水后的一包药渣大概有10公斤重,陈鹏举深吸一口气,快速提出来放在一旁,不自觉地甩了甩手。“还是挺烫的,但不能等了,得赶紧加水熬下一包。”他笑着说。

就这样,陈鹏举和同事们在60台煎药机之间跑来跑去,争分夺秒熬制出更多汤剂。

煎药机内药水沸腾,一阵阵热气往外冒。煎药房里温度高达40摄氏度,待上几分钟就已经汗流浃背。煎好的汤剂要进行打包。每台打包机下,都有一名工作人员,把一包一包的中药捡拾到袋子里。刚出锅的中药温度有90多摄氏度,即使戴着手套,指头也会被烫红,甚至起泡脱皮。

门外堆满了“战果”。天一亮,将有1万多袋中药,被陆续送到需要的人手里。“早一点喝上,就有希望早一点好起来。”刘永新说。

8月2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制作了一条1分钟左右的短视频,记录了郑州全民核酸检测中医护人员的身影,有戴上护目镜、穿上防护服准备出发的样子,有汗流浃背、彼此依靠休息的样子,更有并肩作战、为郑州加油的样子。两天时间点击量超过百万次,点赞量10万+。

“这个夏天,郑州的年轻人一夜之间长大了,他们身披白甲,把这座城市扛起来了。”视频下,一则评论这样说。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