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对话丹娜·左哈尔 带来量子管理新注解

[娱乐] 时间:2024-04-25 09:33: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84次

导语:

现有宇宙理论认为,张瑞宇宙形成于距今约120亿至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使得一种称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敏对物质能够在约10微秒1微秒为百万分之一秒的极短时间内充斥宇宙。夸克是话丹哈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小的物质。

提到“最小”,娜左必须提起的还有“量子”。如果一个物理量存在最小的管理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则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单位称为量子。量子一词来自拉丁语Quantus,新注意为“有多少”,代表“相当数量的某物质”,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M·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量子物理学的诞生最初是为了描述原子内部奇妙而又反常识性的微观宇宙。

物理世界奥妙无穷,张瑞怀揣着人类应该抱有的创造这个美好世界的理想,丹娜·左哈尔教授首创“量子管理”理念,将新的量子范式由物理学应用到人类的社会系统。其意在于借鉴量子物理学的敏对定义原则和那些复杂的自适应系统,领导、组织和建构当今的话丹哈公司。

2021年1月14日,娜左量子管理理论创始人丹娜·左哈尔与量子管理实践引领者海尔张瑞敏贯穿中西、穿越古今,管理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者对话。虽然二位思想者的新注身份不同,但他们都认为中国传统系统理论是西方量子原理和思想的起源,本次对话围绕丹娜·左哈尔教授即将出版的新书《量子管理之道》展开。这一次,张瑞张瑞敏对量子管理给出了最新注解。

想真正看清楚世界的敏对人,请跟随笔者顺着二位思考者的对话原文来逐一解析。

01“一滴水”打开“自涌现”的话丹哈量子整体论

张瑞敏:“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水形成液体形态之前,氢、氧元素均以人类丝毫不会察觉的方式存在,而二者自由结合,则会涌现出完全不同于原始存在形态的水。”

其实同理,企业中的新创意、新事物、新思路都是“自涌现”的,且表现形式与原来已经不同。传统家电产品变成网器,基于网器涌现出智慧家庭场景,围绕家庭涌现出智慧生活的生态,这其实就验证了量子世界观中的“量子涌现”。

什么是量子整体论?

想要弄明白量子整体论,需要首先明白以牛顿物理学原理为基础形成的牛顿世界观,和与之相对的量子世界观。

牛顿将自然界的运作方式简化为三个简单的运动定律,其范式定义了随后近300年的人类思想。牛顿将世界定义为稳定的、遵守规则的、可以进行机械化的预测的。这在17-19世纪末的缓慢运行的世界中一直无法挑剔。

但随着工业时代逝去,工业机械以及机械运转带来的确定性也随之而去,现在的世界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不可预测的,大规模互联的。机遇与危机并存,新的世界已经来临,新的思维模式必须兼顾复杂性、快速变化、不确定。

于是,量子世界观应运而生,它认为世界在基本结构上是相互联结的,应该从整体着眼看待世界,整体产生并决定了部分,同时部分也包含了整体的信息。信息文明时代是一个后工业文明时代,我们面临的更多的是人、人的思维。

在量子思维方式看来:以人为主体的信息社会中,带有波动性和跳跃性的事物是不连续的、非渐进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动态变化的;事物发展的前景是不可精确预测的。

张瑞敏:我尝试着将量子世界观概括为“量子整体论”。量子整体论非常重要,人们现在的习惯是在企业管理中进行分离和分割,但是量子整体论认为,万物之间没有分离,只有相互纠缠。我的理解是,万物是一体,就如同丹娜·左哈尔教授书中所写:万物没有因果,只有关系。

现在人们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先找原因,但往往在找原因的过程中,事情就相互割裂开了。每一件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弄清楚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发生的原因自然浮现。就像佛学所说的“缘起性空”:因缘而起,自性为空”,也就是说所有的事是各种因缘组成的网络。

什么是佛学所说的“缘起性空”?

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将随因缘分散而灭。佛学讲,世界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驻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也正印证了张瑞敏所说的,所有事物都是各种因缘组成的网络。

张瑞敏:这一点也与中国《易经》里所阐述的思想有相通之处,《易经》大概主要有三个要点:

第一点:世间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是锁链关系。锁链关系就说明我们连在一起是一个网络。

第二点:每个事物都处在自我否定之中,这与西方的哲学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和别人连在一起,所以你必须自我进化、自我否定。

第三点:事物是没有穷尽的。《易经》的第63卦和第64卦,最后的两卦,63卦就是既济,64卦就是未济,第63卦的既济就是成功了,第64卦未济是有的地方没成功,这就说明这是永远不停循环的。

对于量子整体论,我更喜欢丹娜教授的《量子与生活》,在那本书中,对量子世界观做了一个定义:“动态关系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丹娜: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量子物理有很多相通之处,其实某种中国传统的系统论是西方哲学的起源。

《量子与生活:重新认识自我、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2020年6月首次出版,是丹娜·左哈尔教授极具代表性的个人作品。该书大胆地将量子物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结合量子理论探索了意识对个人、对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怎样产生作用。

02“量子自我”是必要条件

张瑞敏:因为现在大众的思维中,对于传统的经典管理,仍然是以静态为主。所以量子总体论是所有一切的一个总纲,对企业来讲,通过量子总体论,目的是要让企业达到一个量子组织。那么,第二点就是必须要有量子自我。这个也就是丹娜教授在书中所说的,需要同时具备粒和波的两种属性,也就是“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是什么?

牛顿物理学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无法判断光是粒子状还是一系列波状光子图案。1802年,托马斯·杨在英国皇家学会讲演时,引用自己闻名于世的“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在实验室中设置两个挡板,第一层挡板有两条狭缝,如果只打开一跳狭缝,每发射一个光子,最终光子会落在某一位置;但如果同时打开两条狭缝,光子会以一系列波的形式通过,并在最终第二层挡板中形成有波状图样。如下图:

image.png

双缝实验原理图来源于网络

在经典力学里,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为“纯”粒子和“纯”波动。而波粒二象性解决了这个“纯”粒子和“纯”波动的困扰。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任何物质有时能够表现出粒子性质,有时又能够表现出波动性质。

“量子自我”与企业管理是什么关系?

“量子自我”认为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其实与“波粒二象性”一致,既有“波”的一面,又有“粒子”的一面,即我们认为自己足够真实,但其实某个时刻会模糊自身对自己的界定和界限。“量子自我”是具有创造力的,一方面对个人的过去总结并更新,另一方面,每一个时刻都在重新创造新的“自我”,关键是在动态的环境中如何看待“自我”。

在管理中,员工即拥有个体的身份和潜力,同时又与组织中的其他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扩大其潜力。离散的“个体”动态变化,如同张瑞敏提出的人单合一模式,从科层组织打散重组为4000多个小微团队后,各个小微团队释放自我潜能。在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与环境中的其他小微、及生态伙伴建立关系而不断重塑自我。

03什么是自主人破“心中贼”?

张瑞敏:其实前面我说的“量子涌现”,一定是需要“自主人”。那么什么是自主人?

丹娜·左哈尔教授在新书中将中国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观点融会贯通,其实王阳明的观点最重要是“知行合一”,如何在知中行,在行中知。王阳明曾说过:“人人都是圣人”,和海尔所提倡的“人人都是自己的CEO”是一样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前提是要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掉。

这个所谓的自己的问题,就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认为这个的意思是,战胜外部的一些困难比较容易,但是要战胜自己的心理,克服自己的问题就太难了。而量子管理中的“仆人领袖”就是说领袖为员工创造诸多条件,然后成为自主人,可以破“心中贼”。

王阳明“心学”,人人都是圣人如何理解?仆人领袖如何破“心中贼”?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有三大核心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的“人人都是圣人”,其意在于圣人之道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心中,心外无理,故不必向心外去求什么,“吾心即道”。求理于吾心,就是“圣人之道”。

所谓“心中之贼”,主要是指那些封建传统的思想观念,僵化的头脑,脱离实际的想法,贪婪的欲望,矛盾的心理,以及懒惰的习性。所有让人们在现实生活面前会遭到挫折失败的想法、念头、思维定式和习惯等,都属于“心中之贼”,都应该在破除之列。

而海尔倡导的“人人都是自己的CEO”理念则是真正将被动执行的员工转化为自主创业的创客。即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CEO,只是员工需要自我心态的转变,改变僵化的思维方式,真正评估自身优势与劣势,不断自我审视。量子管理中的管理者,应该为创业者提供资源和正确方向指引,为人人成为自己的CEO提供机遇和成长土壤。

丹娜:作为一个自主人,他有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是需要用正确的合适的方法去解释这种概念,并正确的体现到自己的行为中。比如最近出现的一些国家动乱,如何规范这种思想和行为呢?

张瑞敏:自主性不是自由性,不是做什么都可以,而是人要有创造社会价值的目标。海尔所提倡的自主人,是不需要别人管理,但一定是为用户服务的。一旦为用户创造了价值,就是自身也有了存在的价值。

对于社会也是一样,王阳明的观念不是说彻底脱离掌控,但是与官僚制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不提倡上级说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看对人民有没有意义。在当时王阳明的时代,当时的统治者并不买账,九死一生。其实我们倡导的,是为社会创造价值,能不能对社会有利是我们判断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自主”的标准。

丹娜:张首席您刚才说的非常对,想问您有没有读过一位作者叫以赛亚·柏林的文章?因为您刚才所说的自主性和那些没有限制的自由是有区别的,以赛亚·柏林的论著当中就是讨论了自由到底来自哪里,又是为了什么目的。文章的标题叫《自由的两个概念》我想推荐给您。

以赛亚·伯林爵士1909年6月6日- 1997年11月5日出生于拉脱维亚,英国社会和政治理论家、哲学家和思想历史学家,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

伯林因其1958年发表的论文《自由的两个概念》而闻名于世,这是他作为牛津大学社会和政治理论教授的就职演讲。该文以政治概念的分析方法,将分析哲学的方法重新引入政治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