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旭:世界动荡 中国话语体系如何化解困境

[综合] 时间:2024-04-26 14:18:1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38次
长江学者施旭(视频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5月13日电(助理记者徐媛)5月11日下午,施旭世界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举办了以“动荡世界下中国话语的动荡全球传播:潜能与发展战略”为主题的学术讲座,长江学者施旭受邀主讲。中国施旭从文化话语视角出发,话语何化提出在动荡世界之下,体系当代中国话语具有一系列重要品质,解困境可以成为化解人类困境的施旭世界基础和资源,其包括:“自主创新”的动荡运动法则、“整体全面”的中国认知视阈、“辩证联系”的话语何化思维模式、“平衡和谐”的体系交往原则和“言不尽意”的沟通策略。  施旭认为,解困境当代中国话语的施旭世界首要一点是“自主创新”的运动法则。中国哲学的动荡一个核心观念,是中国宇宙的本质特点和根本事实是“变易”,即世界万物都在变化发展之中,生生不息,新新相续。中华文化的这一观念,不仅对于认识和指导当代中国话语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纠正西方关于中国的认知错位也有极好的教育意义。中国话语实践,包括其内在的体系,总是随着国内外语境演化而嬗变,形成了不同的话语主题和形式,但始终保持有内生主导力量。文化层面上,鸦片战争以后,形成了“革命斗争”的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经济建设”的话语体系;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文化自强”的话语体系。  施旭指出,第二点是“整体全面”的认知视域。深刻反映当代中国世界胸怀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于2017年2月10日被首次写入联合国相关决议。在2021年4月22号“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讲道:“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但是,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又例如,中国的国际进口博览会、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医药抗击全球疫情、国际农村减贫事业等,都直接和间接地彰显了中国人的整体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  施旭分析,第三点则是“辩证联系”的思维模式。在当代中国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善于发掘和利用事物的两面性、联结性、镶嵌性、转化性、相对性、相生性、相克性等,尤其是在逆境或矛盾的情况下,常利用其来超越或战胜困难,化危为机。在治国理政方面,中国有许多辩证统一的观点和表述,比如: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尽管霸权政治、分裂对抗、发展赤字、环境恶化是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难题,但是中国却看到了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传媒去中心化、人民心向和平繁荣等有利因素和转化希望,适时推进了“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倡议。”  施旭认为,第四点是“平衡和谐”的交往原则。当前,西方强国为维持其世界霸主地位,极力压制阻挠排挤中国,分化异己国家和民族,搞安全同盟小圈子,而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剧了人类社会的分裂。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消减强权,创造和谐,阻止地球家园滑向深渊。那么,“平衡和谐”的中国交往原则应该成为我国全球传播的核心价值,以此来积极、适度、平稳地处理世界问题和化解矛盾。
【第1页第2页】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