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读历史”:幸会云冈石窟 肩头平添责任

[探索] 时间:2024-04-24 04:10:2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40次

原标题:“游山西·读历史”:幸会云冈石窟 肩头平添责任

东方网记者张海新9月25日报道:“山堂水殿,游山云冈烟寺相望,西读幸林渊锦镜,历史缀目新眺”,石窟北魏郦道元曾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云冈美景。平添9月24日下午,责任参加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大型采访活动的游山云冈记者们来到久负盛名的云冈石窟,有幸与跨越了1500多年历史风雨的西读幸艺术精品相遇,得以近距离目睹这一目前世界三大石窟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佛教石雕艺术宝库,大家都十分兴奋,石窟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平添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责任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游山云冈是西读幸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的历史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石窟依山开凿,由东及西绵延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公元五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代表了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云冈石窟虽然在成书于北魏的地理名著《水经注》、金代曹衍《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清初朱彝尊《云冈石佛记》中早有记载,但“成名”却一直要到20世纪初。1902年6月,日本工学博士伊东忠太等在中国考察旅行,无意中踏入石佛寺破败的庙门,“发现”了这处壮观的北魏石窟建筑群。随后,伊东忠太发表了《云冈旅行记》,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注意。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带领摄影师来到云冈,在其后他出版的《北中国考古图录》一书中收入了云冈石窟的照片,自此,云冈石窟借由外国人的视角而被再次“发现”,名扬四海,海内外学者纷至沓来。

1933年9月,梁思成先生与中国营造学社同仁考察云冈石窟,对北魏石窟建筑群进行了测绘研究。1947年,宿白先生在整理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籍时看到《金碑》,并于1956年发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一文。此后,他陆续发表了《云冈石窟分期试论》等系列文章,从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角度,对云冈石窟的历史及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基本厘清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和分期脉络。

1961年3月,国务院首批公布云冈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理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当场宣布了三年修好石窟的目标任务。随后,国家文物局组织力量对所有濒危洞窟和造像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加固,基本解决了洞窟的稳定性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石窟的原貌。

改革开放以来,云冈石窟的保护进入了崭新时期。1999年10月,云冈石窟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启动。2001年12月14日,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云冈石窟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今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来到大同市云冈石窟,实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他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多次强调文物保护工作。2016年4月,习近平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近10年,云冈石窟景区的游客人数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由2010年的50多万人上升到目前的近200万人。而为了让文物走出去、活起来,云冈石窟研究院近年来采用激光扫描和3D打印技术,通过数字化建模改造,等比例复制了第3窟、第12窟、第18窟,便于到各地去展览,让更多国人体验云冈石窟的魅力。

即将迎来国庆、中秋长假的云冈石窟景区,秋色迷人,天朗气清。在云冈石窟最富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第20窟露天大佛前,游人络绎不绝,纷纷“打卡”合影,留下精彩难忘的美好时刻。而这些平日里忙于新闻报道工作、难得有机会来到云冈的媒体记者们,在听了讲解员长达1个多小时的专业、深入、详细的介绍后,即将离开景区前,对于如何做好历史遗产的报道工作,大家有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平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张海新)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