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要多一些让人“先一笑再一愣”的包袱

[焦点] 时间:2024-03-28 22:09: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75次

原标题:喜剧要多一些让人“先一笑再一愣”的喜剧笑再包袱

让观众发自肺腑地开心,是多让对喜剧创作者的基本要求。让观众开心,人先不是包袱件易事,需要技术。喜剧笑再这个技术,多让一方面是人先喜剧表演的技巧;另一方面是喜剧创作的技巧。

同样一个笑话,包袱别人讲观众未必乐,喜剧笑再有经验的多让喜剧演员一讲,观众就乐了。人先原因可能是包袱抖包袱的方式不同。不管是喜剧笑再相声还是小品,抑或是多让其他喜剧艺术形式,师父都会教徒弟具体怎么使活儿——这个地方你得轻着点使,人先那个地方你得突然把包袱抖出来,这就是表演技巧。

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喜剧表演有自己的特点,表演没有到一定层次,不能称之为喜剧。喜剧表演不是演员按照自己的想法单打独斗,而是按照某种艺术风格和规律来进行创作。中国古代很多文学经典,如《笑林广记》,都散发着喜剧精神,里面有大量喜剧风格的作品,我们的喜剧观很多都是从那里长出来的。比如,《笑林广记》中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个大臣在家里和妻子吵架,乌纱帽被妻子踩破了,于是向皇帝上奏诉说自己的委屈。皇帝回复说:“我和皇后吵架的时候,皇后一言不合就把我的平天冠给打得粉碎,相比之下,你的乌纱帽算个啥?”

这则古人的笑话很有意思,不仅提供笑料,还笑中讲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使是天子也不例外。今天的喜剧创作和喜剧表演,需要继承中国传统喜剧精神,让作品多一些令人“先一笑再一愣”的笑点与包袱。

最近,我参与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中心出品的喜剧传承类节目《金牌喜剧班》的制作。这档节目引入了“师承”的概念,不是让演员们在舞台上简单地逗乐,而是希望通过节目加强对年轻喜剧演员的培养,让年轻演员传承中国传统喜剧技法与喜剧精神,这和我的想法是很相似的。

我经常跟年轻人讲,搞喜剧创作不能只想着抖点儿小机灵,而要想着怎么站在巨人的肩上,把前人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经验性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在节目中,我不仅指导学员们排练,更带领他们走进北京人艺的博物馆、观摩人艺的排练、去见一些老艺术家,让学员们既从生活又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不仅如此,在具体创作中,我不是从排练而是从剧本创作阶段就介入,因为我相信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个系统工程。排练中,我不光“动嘴”还“动手”,亲自为学员们示范,因为有些表演的细节,不是靠语言就能说得清的。在这个过程中,北京人艺前辈艺术家的喜剧理念、创作技巧以及我个人的一些经验,都尽可能地传授给年轻的学员们。这个过程就是“师承”。

喜剧创作一方面要尊重传统;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创新是一条难走的路,却是必须要走的路。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平台在变,技术在变,观众的审美和口味也在变。可是,创作实践中,喜剧面临着许多考验,如喜剧人才不足、搞笑元素陈旧等。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为何现在的喜剧不好笑了?你不能怪观众挑剔,而只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观众更复杂、更多元的审美。

现在喜剧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相声、小品、喜剧综艺、情景喜剧等,在不同的平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曾经创作不少情景喜剧作品,近几年也参与了不少喜剧综艺节目的制作。我不认为创作情景喜剧比创作相声小品难,也不觉得前者比后者容易。它们是不同的喜剧形式,采用的是不同的表演方式。不过,喜剧观念和喜剧精神是相通的,不同的喜剧形式应该相互学习借鉴,如此才能在喜剧形式和喜剧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作为综艺节目的《金牌喜剧班》,同时汇聚了多种喜剧样态,除了传统的小品、相声,还有戏曲小品、音乐剧、木偶戏、魔术戏剧、吉剧、谐剧等,让不同类型的喜剧同台竞技交流,这是推动喜剧生态建设的一次创新和尝试。这是一个开始,喜剧要繁荣起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英达,系著名喜剧编剧、导演、演员)(英达)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