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忙有所获 种有所得 正文

忙有所获 种有所得

[知识] 时间:2024-03-29 13:41:1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47次

6月6日是所获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芒种。芒种是所获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所获起始。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所获雨量充沛、所获空气湿度大,所获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所获农事耕种以芒种节气为界,所获节气过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所获民谚“芒种不种,所获再种无用”讲的所获就是这个道理。芒种是所获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所获这个时节,所获正是所获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旋黄旋割听声声,芒种田家记得清。几处腰镰朝雾湿,一行肩担夕阳明。”鸟儿啼鸣、朝露湿襟、斜阳晚归,寥寥几笔,清代诗人王时叙就生动地勾勒出芒种时节农人们抢收抢种的情景。其中最有趣的,便是“旋黄旋割听声声”一句。

在陕西方言中,“旋黄旋割”是一种鸟儿的俗称,也是这种鸟儿的叫声。“旋黄旋割”的意思是,麦子成熟变成金黄色,人们抓紧时间收割。也有将这种鸟称作“算黄算割”的。

每到芒种时节,这种被叫作“旋黄旋割”的四声杜鹃,便出现在乡间农家的房檐和树木的枝头上,清晨时和朝阳一起唤醒沉睡的村庄,催促着人们快快下地劳作。麦收结束后,四声杜鹃的叫声便悄然沉寂。人们也顾不得追寻鸟儿的去向,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播种。次年,“旋黄旋割”会再一次准时到来,和农人们一起忙碌在这个季节里。

中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农业生产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早在两汉时期,《周礼》中便有了“芒种”的记载:“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清代学者陈三谟在《岁序总考》中解释:“芒,草端也;种,稼种也;言有芒之谷此时皆可稼种,故谓之芒种,乃五月之节气也!”农人们在劳作过程中对自然物候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也为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依据。

芒种时节,在以水田为主的南方,人们忙着插秧种稻,因为随时会到来的梅雨季节不再是农作物种植的好时节。在以旱地为主的北方,人们则忙着收麦,因为如果碰上连续的阴雨天气,未收割的麦子就会落粒、发芽,甚至霉变。所以俗谚云:“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所谓“刻赶刻”,就是刻不容缓。

这也正是诗人王时叙所言“几处腰镰朝雾湿,一行肩担夕阳明”的重要原因。很多年前,西北地区还曾有一个与此相关的假期——麦假。这个假期的设立,就是为了让家中需要收麦的人们可以趁着晴好天气及时收割。

麦收之后,就进入玉米、大豆、高粱等夏播作物播种的时节。芒种时节“亦稼亦穑”,既要收又要种,我国从南方到北方都进入了农忙季节。

对于芒种时节农家的繁忙,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记录人民辛劳的诗词与文章。南宋诗人陆游“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的诗句中,有芒种时节农人们插秧的繁忙之景,亦有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而真实的农忙并没有如此轻松惬意。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场景才是农忙的真实写照。

收获喜悦,播种希望。

芒种时节,当人们在“收”与“种”之间争分夺秒迅速地转换,当褪去锋芒的麦子以一颗谷粒、一捧面粉的形态与人们相见,当万物在日与夜的交替中生机盎然,满怀希望向上生长,我们总会被农人们劳作的无限激情所感动,被万物蓬勃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更会为先民们的智慧与探索所慨叹。

生命的丰厚来自耕作,耕作的过程必定繁忙。在这个忙碌时节,愿所有艰辛的过程都化作丰收的硕果,愿仓廪的丰盈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勇气与动力,愿每个生命都能忙有所获、种有所得。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