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5万亿的挖潜捷径:允许用医保卡支付体育消费

[焦点] 时间:2024-04-25 22:44: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200次

    文|付政浩如何拉动体育消费、体育提升全民体育消费积极性,产业正在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当前最紧要的潜捷任务之一。此前,径允国家发改委、许用国家体育总局在《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医保育消行动计划(2019-2020年)》中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卡支比重显著上升,体育消费结构更为合理”。付体费但鉴于当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够高,体育体育消费规模比较零碎,产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白领人群中,潜捷所以想要迅速提升体育消费规模就必须调动全民体育消费的径允积极性。而在这方面,许用其实一直都有一条可以迅速挖潜的医保育消终南捷径,那就是卡支在全国范围内允许个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可用于体育消费和全民健身领域。众所周知,我国自1998年开始效仿新加坡施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账户(简称“医保卡”,现已统一为“社保卡”,为遵从国人习惯,下文仍沿用“医保卡”这一称呼) 制度。医保卡账户往往只能在定点医疗机构支付医疗费用或在定点药店购买药品,适用范围非常有限,并且我国大多数地区都不允许医保卡提现,这直接导致全国的医疗保险资金结余现象非常显著。据国家健康保险局发布的《2018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医疗保险资金累计余额已达2323.4亿元,大量的医保卡资金陷入“沉睡”状态,无法保值增值。这无疑是一种资金浪费,居民们则纷纷想办法违规套现。这直接导致很多地方催生了“违规刷医保卡”、“医保卡违规套现”等灰色产业链,以致于每年两会都有一些代表围绕“医保卡个人账户要尽快改革”、“盘活医保卡的高额闲置资金”等主题进行提案。在这其中,体育界代表则倡导“体医结合”、“医保卡个人账户可以用于体育健身”等提案。毫无疑问,如果医保卡的闲置资金能够用于支付体育消费,不仅可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准,践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而且能够根治医保卡资金陷入“沉睡”、“贬值”顽疾,盘活大量闲置资金的同时也发挥出医保卡更宽泛的社会价值。最重要的是,此举能够全面激发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全面拉动体育消费,从而让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体育产业能够得到强劲的助推力,中国体育产业实现5万亿目标指日可待。早在2003江苏省苏州市就已经率先试行了这一模式,当时苏州市体育局和光大银行合作开发健身卡服务。2006年,在苏州市政府的大力协调下,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和卫生部门终于同意,允许一定额度的医保账户结余资金直接转入阳光健身卡参与体育健身消费。这一变革激发了苏州市人民的体育健身热情,并陆续引起了江苏省的常州、 张家港、 徐州、南通、泰州、盐城、连云港、宿迁、南京等 10 个城市的效仿。整体来看,江苏省10个城市的创新之举掀起了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潮,反过来,体育健身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治心血管疾病、降低高血压等医疗功效,从而有效降低了医疗开支,节约当地大量的医疗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示范效应。苏州等城市的良好社会示范效应引发了不少一线城市的积极创新。在苏州等城市试行医保卡账户可以用于体育健身消费的规定后,深圳市、重庆市、四川的成都市、山东的烟台市、福建的龙岩市等城市均开始探索这一模式和具体施行办法。在这其中,深圳这个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推进力度最大。2016 年深圳市政府通过了《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健身消费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随后出台了《社会保障卡扶持体育消费场馆遴选基本要求》和《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其中有明文规定:“市民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上一年度余额达到本市上一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的,可以将余额的10%用于个人健身消费。”此外,安徽省和江西省在2015年曾将这一探索方向写入了省政府文件。尽管医保卡用于体育健身消费确实社会效应突出,也有助于破解医保卡闲置资金“沉睡”的顽疾,但这些创新之举均属于地市级的个体创新,并且基本都是一些经济发达、敢于创新的一线城市,反倒是那些经济落后、居民健康水平较低、体育产业异常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却很少有尝试这一途径者。在这背后,除了官员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外,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社部等主管部委以及各省级单位均对此不予表态,而地方层面的人社局、 财政局、 发改委等部门对此则持有异议或保留态度,此外,还有不少保险领域的专家学者则公开宣称此举属于违法。因为现行的《社会保险法》有明文规定,医保基金只能用于治病和买药,不允许用作其它途径的支付。一时间,保险业刮起了一股批评“医保卡个人账户用于体育健身是违法”的舆论风潮。而在这种舆论风潮之下,不少城市推出的相关试行规定也随之无疾而终、黯然夭折。2017年4月,苏州这个在全国率先吃螃蟹的城市也被迫宣布停止医保阳光健身卡的使用。有鉴于此,自2015年两会开始,多位体育界的两会代表均曾提交过“将健身消费纳入医保卡支付范围”的相关提案,但鉴于体育界两会代表的整体水量还是相对偏少,造成的声量影响有限,所以并未能推动有关部门形成修订相关法案的动议。不过,如今随着“健身中国”成为国家战略,体医结合注定是我国推进全民健身战略的一大趋势。居民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根治慢性病,而且可以预防疾病,从而提升国民身体素质, 让国人树立由花钱看病转变为花钱预防的健康理念,为国家节约大量医疗资源。同时还能促进体育消费,体育健身的热潮必将带动体育运动装备、体育赛事观赏等层面的消费,从而助推体育产业加速发展。所以,医保卡用于支付体育健身消费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从而实现中国医疗、保险和体育产业的多赢。并且,将体育健身消费纳入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也符合国际惯例。美国的医疗保险是虽然属于商业保险性质,全部都由保险公司提供,而不是像我国由人社部负责,但这些保险公司的制度非常灵活,不仅注重保险资金的保值升值,而且积极鼓励参保客户加强体育锻炼、提升个人健康水平。这些保险公司普遍的一个做法就是,只要客户在指定的健身场所尽心健身的次数越多,返还到客户账户的资金就越多,有的保险公司甚至为客户额外提供专项健身费用。客观而言,当前我国医保卡确实普遍存在着结余金额较大、闲置资金浪费的客观问题,这需要改变,而与此同时,体育产业却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全民体育消费的规模非常有限,亟需相关资金扶持。所以,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借助“健康中国”这一国家战略的东风,通过更高层的协调,理顺医疗保险机构、 体育行政部门及金融管理机构三方的协调沟通合作机制,甚至从根本上推动立法,从而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保险账户支付体育健身消费的体系。如此一来,不仅完成体育产业5万亿的目标指日可待,而且“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也将早日实现。注:本文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