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西沟:立下愚公移山志,坡沟土峁变绿洲

[知识] 时间:2024-04-20 02:05:0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24次

微信图片_20191228110115_副本

图/严钰哲

高西沟是高西沟立公移陕北米脂县一个具有红色基因的村子,一个很多人耳熟能详无限神往的下愚地方。

这个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志小山村,在过去的坡沟60年间,经过四届支部三代人的土峁共同努力,把一个荒山穷沟治理成为一个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变绿生态建设典范,成为陕北黄土高原治理的高西沟立公移一面旗帜。

高西沟位于米脂县城东北20公里处,下愚总面积4平方公里,山志总耕地面积4553亩,坡沟其中林地2250亩,土峁草地1526亩,变绿基本家田777亩。高西沟立公移村子由40架山,下愚21条沟组成,山志全村195户村民就散居在这21条坡沟沟里。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每年都有大量泥沙被卷入黄河,土壤中的有机质也被冲刷殆尽。土地的贫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导致当地百姓广种薄收,一直靠天吃饭。

“我们高西沟曾经流传这样一首旧谣: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12月27日上午,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告诉记者。

为了填饱肚皮,1952年,在当地水利专家的指导下,高西沟村首任村党支部书记高祖玉带领乡亲治理沟道、修建梯田。高西沟人在经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创业守业的发展历程后,对梁、峁、沟、坡全面规划,总结出了著名的“三三制”用地模式,即三分之一的土地植树造林,三分之一的土地种草养牧,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粮务农。

这种用地的新思路使得高西沟仅仅用了11年的治理时间,就实现了泥不下山、洪不出沟、山青水绿、旱涝保收的局面。这种利用梯田综合发展农牧业的方式,使高西沟村民在解决了吃饭问题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体制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高西沟“三三制”用地原则受到巨大冲击,分林砍草思潮抬头。清醒的领导集体和老一代英雄们顶住风潮,坚持“林不分,树不砍、草不毁”,坚定地捍卫了青山绿水,使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

20世纪末,党中央发出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秀美山川伟大号召,高西沟经验再度受到党和政府重视。高西沟人从不固步自封,满足现状,他们坚持因地制宜,合理用地,宜粮则粮,宜牧则牧的原则,实现土地利用由农业经济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化。

高西沟人经过艰辛努力,凭着不屈不挠的信念,历经三代人跨越六十载的维护,在打造了一百多座淤地坝后,将半个世纪前犹如“悬崖立壁”的高西沟土峁摇身变成为了“陕北的小江南”。如今的黄土坡已变成了“层层梯田绕山沟,座座坝业守住沟,坡面粮草遍地生”的粮屯子。

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高西沟村难能可贵的精神,高西沟人难能可贵的坚持。

高西沟村党支部一班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一本蓝图绘到底。按照“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坝地打堰窝,高山远山森林山,近村阳村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险洼种柠条”的布局进行综合治理,既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根据山势和水质等地理特征,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原则,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制订了《十年水土保持发展规划》,采取了“先治山、后治沟,先治掌、后治口”的办法,集中力量,逐片突破,做到了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再造一片,成效极为明显。

吸取其它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带来的的集体财产被瓜分,生态林遭肆意乱砍乱伐的教训,高西沟村党支部按照“宜包则包、宜分则分、宜留则留”的新思路,把用血汗建造起来的台坝地和生态林作为重要保护内容。

进入新世纪后,高西沟走上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形成了林、牧、农“三二一”新的生态产业结构,即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打造了如今人们眼前的“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是果园,弃耕坡地有牧草,荒坡险洼遍柠条”的高西沟。

从“三三制”到“三二一”,高西沟实现了“两多两少”的转变,即耕地面积少了,粮食多了;林草面积多了,泥沙少了。更是实现了“山青、水秀、村美、人富”的目标。全村40架山、21条沟,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达64%。

“过去的穷山恶水,如今变成‘梯田层层盘山头,金秋果香飘满沟。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碧沏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就像高西沟新编民歌里唱的那样‘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真正实现了黄土高原的绿色生态之路。”姜良彪兴奋地向记者介绍道。

微信图片_20191228110135_副本

生态家园式的生产结构使高西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被誉为“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后,高西沟村党支部抢抓机遇,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基础发展旅游业,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开发,旅游景点打造和社会事业上大做文章,高西沟已经从一个荒芜贫瘠的小山沟变成了一个新的农业生态旅游区,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荣誉称号。

“高西沟之所以有青山绿水的今天,都是我们几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打实干出来的!”迎着陕北腊月的寒风,姜良彪目光坚毅,无比自豪地说。

在高西沟记者看到,高西沟人用辛勤的汗水在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画出了最美的画卷,高西沟水保生态治理成果,是一座血汗铸就的丰碑,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模范实践。(陕西网记者 孙雪晴)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