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巴基斯坦朋友见证“友谊花更美” 正文

巴基斯坦朋友见证“友谊花更美”

[娱乐] 时间:2024-05-11 06:02:0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77次

今年是巴基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70周年,70年来,斯坦中巴友谊成为国家间友好相处的朋友典范

巴基斯坦朋友见证“友谊花更美”

  今年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70周年。70年来,见证中巴友谊历久弥坚,友谊成为国家间友好相处的花更典范。巴基斯坦朋友说,巴基中巴友谊比喜马拉雅山还高、斯坦比阿拉伯海还深、朋友比蜜还甜、见证比钢还硬、友谊比眼珠还珍贵,花更是巴基经过时间风雨考验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中国人则称为“巴铁”。斯坦

  朋友越走越近,朋友兄弟越走越亲。70年来,中巴友谊在两国一代又一代人民手中不断传承和接力、发展和深化。今天,在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上,让我们一起听听巴基斯坦朋友的寄语和故事,共同祝愿中巴友谊地久天长。

  巴基斯坦《每日邮报》总编辑马克东·巴伯——

  讲好巴中友好故事 做巴中友谊接力人

马克东·巴伯在亚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分论坛上发言 供图

  【寄语】

  希望未来巴中友好合作能达到更高的高度、延伸到更广的领域,希望巴中友谊代代相传,开出更美的友谊之花。

  【故事】

  作为巴中友谊的见证人和践行者之一,过去20多年,从一线记者到媒体总编辑,巴基斯坦《每日邮报》总编辑马克东·巴伯访问中国超过了100次,到过北京、上海、新疆、广东等中国多个省市,亲身感受中国发展,见证巴中友谊代代相传。

  20世纪90年代,马克东·巴伯作为巴基斯坦领导人的随团记者第一次访问中国,但由于大部分时间在酒店和会场,访问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机会探索和了解中国。但从那之后,马克东·巴伯便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5年,马克东·巴伯首次以私人身份受邀访问新疆喀什,正式开启了发现中国之旅。“每一次到喀什,当地的发展变化都让我记忆深刻。”马克东·巴伯介绍,整个中国都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中国西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性改善。“2005年以来,我曾多次到访喀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喀什如今已有多家星级酒店。”他说。

  2019年,马克东·巴伯再次访问喀什,并见到了2005年在喀什认识的当地朋友。“14年来,他们依托当地旅游业发展,做起了生意,生活和居住条件变得越来越好。”

  “在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巴基斯坦各领域发展变化也在加快,但这些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帮助和支持。”他感慨,过去70年,无论国际和地区局势怎么变化,巴中友谊没有丝毫的改变,两国在国际和区域事务中相互协调、守望相助,这份友谊也被两国人民亲切地比作“铁一般的友谊”。

  近年来,巴中合作更加深化,两国共同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促进了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为增加当地就业和改善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为两国友谊最好的见证。”他说,随着巴中全方位、全天候的合作不断推进,更多年轻人开始学习彼此国家的语言。在巴基斯坦,很多教育机构创办了孔子学院和中文学习班。而在中国,学习乌尔都语的人也越来越多。“两国的教育正在培养更多巴中友谊的接班人。”

  “巴中友谊更体现在了危急时刻。”马克东·巴伯说,2020年初,在中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巴基斯坦率先向中国送来了口罩等防护用品,巴基斯坦总统还在去年3月访问了中国,表达了巴基斯坦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抗击疫情的坚定支持。而在巴基斯坦发生疫情后,中国提供了大量的防护物资和疫苗。“两国团结合作抗疫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他说。

  “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全世界游客。”马克东·巴伯表示,虽然云南距离巴基斯坦较远,但中国—南亚博览会、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会的举办,让更多的巴基斯坦商人认识了云南。此外,巴基斯坦媒体与云南媒体保持了良好合作关系,2015年,《每日邮报》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开启了双方媒体合作的新征程。

  “两国媒体的友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关系的友好。”马克东·巴伯希望,巴中两国媒体携手,客观报道两国事务,讲好两国友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为增进两国友谊做出更大贡献。

  巴基斯坦曼塞赫拉卡士凯里超市员工比拉尔·阿姆德——

  期待巴中经济走廊带来更多福利

比拉尔·阿姆德在玉溪游玩 供图

  【寄语】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巴中两国友谊能够长长久久。

  【故事】

  晨曦微露,空气清新。

  7月4日上午,比拉尔·阿姆德一大早便来到巴基斯坦曼塞赫拉的卡士凯里超市工作。超市是其父亲开的,父亲原来是曼塞赫拉的一名中学教师,退休后在当地开了这家超市。

  出生于1991年的比拉尔·阿姆德是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此前,他在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国立现代语言大学上学,本科学的是语言学专业。大学期间,在亲戚的推荐下,颇有语言天赋的比拉尔·阿姆德开始选修中文且进步很快。

  2010年,比拉尔·阿姆德由于成绩优异,获得了巴基斯坦政府和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共同资助,得以到云南师范大学当一年的交换生。期间,他成功申请到中国孔子学院的奖学金资助,于2011年至2014年在云南师范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那时我们班有43名学生,他们来自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波兰、美国等国家。我们在云南师范大学学习和生活,我还记得特别清楚,我住的宿舍房间号是222。”比拉尔·阿姆德深情回忆。

  那时,他们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朗诵比赛和节目表演等活动,从中收获了知识和友谊,为了尽快达到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的要求,比拉尔·阿姆德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学习中文。为了学好中文,比拉尔·阿姆德经常光顾学校附近的新华书店,他买来中国初中、高中的课本刻苦钻研,甚至《史记》也买来读。

  此外,观看中国电视剧也成了他学习中文的好方法,《水浒传》《爱情公寓》《夏家三千金》等成了他最喜欢看的电视剧。

  在昆明留学期间,比拉尔·阿姆德参加过中国—南亚博览会,他很乐意为巴基斯坦参展商做翻译,而南博会也成了他练习中文口语的好地方。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比拉尔·阿姆德顺利通过了HSK六级考试,并取得了硕士学位。学成归国,比拉尔·阿姆德把之前陪伴他成长的书籍全都带回了巴基斯坦。

  这些年,比拉尔·阿姆德在巴基斯坦当过老师,也当过翻译。工作之余,他常到父亲开的超市里帮忙。他说,目前还在找工作,他的愿望是能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比拉尔·阿姆德认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影响力很大,这个项目帮助巴基斯坦解决了修路和发电两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当地解决就业问题。他憧憬着,到2030年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到那时能有更多巴中两国的货物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进出,造福两国人民。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胡娜——

  留学昆明收获大 留在中国情谊长

胡娜在长城留影 供图

  【寄语】

  感谢中国政府让我有机会了解中国文化,接受国际水准的教育与研究;感谢中国人民的友好与热情,帮助我融入当地的学习、生活,我对巴中关系的未来充满信心。

  【故事】

  5月25日,对于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胡娜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巴基斯坦妇女协会主办,云南省妇女联合会、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承办的以“促进妇女减贫赋能 深化中巴友谊合作”为主题的中巴妇女论坛在昆明举行,昆明理工大学3名巴基斯坦籍留学生应邀参加了此次论坛,胡娜在论坛上作了交流发言。

  2021年是胡娜到昆明理工大学留学的第四年。6月3日,记者在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校区见到了她。胡娜高鼻深目、长发及腰、美丽动人且富有青春活力。“昆明的气候和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很相似,天蓝、树绿,空气也清新。”一见到记者,操着流利英语的胡娜就主动介绍起来。

  1989年,胡娜出生在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市。她孩提时代就向往中国,小时候,胡娜和小伙伴们经常传唱的一首歌就是中巴友谊加油歌。胡娜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家里共有兄弟姊妹6人,她排行老二。受父亲的影响,胡娜从小对理工科的知识很感兴趣,本科和硕士在巴基斯坦学习物理。

  2015年,在昆明做了一年自然科学类访问学者的胡娜的姐姐,在得知昆明理工大学正在招生的消息后,及时向胡娜传递了这一讯息。在姐姐的鼓励下,胡娜向昆明理工大学发出了读博士的申请。“我只申请了1所学校,只申请了1次就通过了。”说起自己的入学经历,胡娜觉得很是幸运。

  2017年,胡娜来到昆明理工大学读博,主攻材料工程学。4年留学时光,对胡娜来说是一段快乐的经历。学校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对他们的支持力度很大,周围的中国同学也总会不余遗力地帮助他们。

  留学期间,除了在2018年和2019年回过伊斯兰堡探亲外,勤奋好学的胡娜总是以学业为重,连寒暑假都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这4年来,她最喜欢的中国饮食是饺子、牛肉拉面和炒米饭。说起对云南的印象,胡娜表示特别喜欢这里的风景和这里的人。课余时间,她曾去过大观楼、滇池、石林以及北京、苏州等地游玩。

  即将博士毕业的胡娜对记者说,明年她想在中国申请读博士后,如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工作就留在中国。她的父母也很支持她,而她的姐姐现在已经在北京的一家中国公司工作。她们认为,中国的环境对女性包容而友好,这让她们感觉很舒适。未来,她希望更多的巴基斯坦女性能为巴中友谊发挥她们的才能,贡献出更多女性的力量。

  昆明医科大学2019级MBBS项目学生宁轶忻——

  中国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宁轶忻在校园留影 供图

  【寄语】

  希望巴中两国友谊长存,巴中人民世代友好。

  【故事】

  玩滑板,单脚滑行、一只脚快速离地踏上滑板,“滋溜”一声,像一条鱼儿自由自在地滑向远方。踢足球,趁守门员防守不备,来上一脚精准的挑射,足球霎时洞穿球门。在昆明医科大学呈贡校区,这是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宁轶忻的课余生活。

  宁轶忻是昆明医科大学2019级MBBS项目(英文授课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6月2日,记者在学校见到了她。出生于1999年的宁轶忻眉清目秀、黑发如墨,大大的眼睛里带着一丝刚毅。

  宁轶忻的家在巴基斯坦萨戈达,父亲是一名商人,母亲是家庭妇女,家里共有兄弟姐妹4人。

  “在我的家乡有很多从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的学长,她们毕业后就开始考执医执照,成为一名医生。”宁轶忻介绍,在巴基斯坦医生的社会地位很高、且受人尊敬。从小看着自己的姐姐从医学院毕业,取得执医资格正式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然后再帮助其他人,这让她也萌生了当医生的念头。2019年11月,高中毕业的宁轶忻自费来到云南攻读MBBS项目。

  没想到,来学校才几个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一些外国留学生趁着放寒假选择回国。经过一番思索,宁轶忻决定留下,理由是她觉得中国人民对她很友好,中国很安全。

  “那段时间,学校和老师对我们悉心照顾,在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的同时,我和留下来的其他留学生一起生活、学习,我们参加学校组织的讲故事活动还获了奖。此外,我们共同拍摄了视频,记录下疫情期间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此见证患难与共的情谊。”宁轶忻不无感慨地说。

  “这个巴基斯坦的孩子刚来时才20岁,虽然年纪不大,但内心很强大,对自己学医的梦想非常坚定,对中巴友谊认知也很深,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目睹了宁轶忻成长的班主任刘耘介绍。

  受疫情影响,学校采用“线上+线下”的授课方式,对此,宁轶忻适应得很快,她还积极在线上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另外,学校开设了实践课,让留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这些课程宁轶忻都很喜欢。此外,在留学期间,她学会了做饭、骑电动车等,整个人变得更加独立。与此同时,她结交了新朋友,对中国同学的热情相助心怀感恩。

  课余,宁轶忻和同学们去过滇池、圆通动物园、呈贡斗南花卉市场等地。她很喜欢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和鲜花,在她的宿舍,种着从花卉市场买来的盆花。从宿舍望出去能看到呈贡梁王山的风景,她觉得很美。

  MBBS项目的学习需要6年时间,宁轶忻打算毕业后继续在中国攻读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成回国,成为像姐姐那样为巴基斯坦百姓解除病痛的人。

  云南网记者 祖红兵 伍平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