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籍科学家冯鹏荣获第四届“科学探索奖” 鼓励青年人才探索科学“无人区”

[焦点] 时间:2024-03-28 16:52: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52次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陕西索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离不开人才支撑。籍科奖鼓

  2022年11月27日,学家学无以“聚焦原创,冯鹏突破边界”为主题的荣获人区第二届“青年科学家502论坛”以线上的方式在深圳召开,众多的第届院士专家、青年学者在此分享前沿科学探索。科学“青年科学家502论坛”是探索为“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提供的高水平、跨学科的励青学术交流平台。论坛鼓励自由探索和各学科间的年人交叉合作,以期实现更多“从0到1”的才探突破。

  同期,陕西索科第三届和第四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也以线上形式举办。籍科奖鼓本报记者专访了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之一,学家学无陕西籍青年科学家、冯鹏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冯鹏。听他讲述过往,探索未来,鼓励有梦想的年轻人,谦逊而真诚。

  成功是不断尝试中的小概率事件

  从铜川市一中考入清华大学读完本科和博士,在美国Lehigh大学复合材料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此后留校做教学和科研,作为陕西省铜川市耀县(现更名为耀州区)走出去的“学霸”,1977年出生的冯鹏,一路走来就是典型的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采访中,他把这一切归为幸运。

  现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的冯鹏谈到自己的专业,笑着说名字是又“土”又“木”,但实际上既不“土”也不“木”。他从事新材料结构和新型建造方法研究的十多年,正是中国建筑行业飞跃发展的黄金期,使得他研究的高性能大尺寸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结构、3D打印等自动化建造技术很快能形成技术成果,并在工程中应用。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北京通州地标工程“千荷泻露”大桥,现在已经成为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桥”。还有北京环球影城酒店的穹顶结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曲面外形快速量测等,都是用传统结构技术难以实现的场景。未来,冯鹏团队将目光锁定在极端环境下的结构与建造技术,从目前国家建设发展面临的高原荒漠、地下矿井,到遥远的深远海和极地,甚至是“在月球上建房子”的梦想,都成为他们探索的领域。

  “对搞科研的人来说,成功只是在不断尝试中的小概率事件。”冯鹏如是说。但对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来说,探索科学“无人区”正是他们的使命担当,这也正是“科学探索奖”作为公益项目设立的初衷——“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

  据了解,“科学探索奖”由杨振宁、饶毅、陈十一、程泰宁、高文、何华武、李培根、毛淑德、潘建伟、施一公、邬贺铨、谢克昌、谢晓亮、张益唐等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

  “科学探索奖”使我更有勇气

  与其他看重成果的奖项不同,“科学探索奖”是一种人才奖,看到一些年轻科学家的潜力,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目前,“科学探索奖”已经资助了20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

  也正因为此,谈及本次获奖的感受,冯鹏直言更多的是激励,让他和团队更有勇气去突破。比如之前也许只是有个意识,想要往哪个方向走。但有了“科学探索奖”荣誉的鼓励和奖金的支持,就有了一些勇气去尝试原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就像是风向标,或者说是一种牵引,让他有了“打破天花板”的底气。

  陕西是文化大省,一个小小的耀州区也是名人辈出。这里是“药王”孙思邈、西晋哲学家傅玄、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史学家令狐德棻和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等“一圣四杰”的故里。冯鹏也是听着这些名人的故事长大,这些杰出人物的思想和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

  当然,对冯鹏影响最大的还是家庭,冯鹏的父亲是耀县水泥厂的电气工程师,母亲是职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在冯鹏的印象里,水泥厂工人村长大的他,从小就开始接触一些水泥的生产过程。

  “这也许是我最终选择读工科,并且越来越偏向于新材料结构研究的原因吧。”冯鹏笑着说。

  做别人没做过的

  除了科研,冯鹏也喜欢教书育人。

  毕业之后有很多选择,但是冯鹏最终选择了留校。一方面是家庭的影响,除了妈妈是中学老师,冯鹏的大家族里有很多人都是做老师的。而他自己也很喜欢学校的氛围,传道授业解惑,跟学生有交流,让学生有发展,在他看来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做别人没做过的,做别人做不了的,做别人做不好的”,对于那些有梦想的年轻人,冯鹏经常这样引导和鼓励他们。对冯鹏来说,科学研究就是“不破不立”,首先要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立”住,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好工作,同时还要有“破”的精神,敢于去积极探索。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