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二百四十七名驻村第一书记任满“交卷”

[焦点] 时间:2024-04-19 20:28:5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34次

南京市高淳区西舍村风光秀丽,令人心旷神怡。南京曲苏伟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驻村任期快满时,百名高淳区阳江镇平干圩村第一书记朱明浩发现一件“怪事”:每次从村里下班时,驻村他的第书车总被人洗得干干净净。私下一打听,记任是交卷村民们悄悄干的——多次请他去家里吃顿“送别酒”被婉拒,便以这种淳朴的南京方式表达谢意。

  “这是百名乡亲们给我的最高礼遇。”近百公里外,驻村南京夫子庙张灯结彩。第书想起这件事,记任这个干过特巡警,交卷已提拔为夫子庙派出所所长的南京硬汉仍忍不住鼻子一酸:“为老百姓做点事,他们都会记住你。百名”

  岁末年关,南京247名省派、市派、区派驻村第一书记结束上一轮任期,开始陆续回到原单位。有别于此前的“一年制”,这批第一书记驻村时间更长,而且更年轻、更显“高配”。全市统一派出的88名第一书记中,“85后”副处高达58名,“90后”正科为20人,被选派前基本都是原单位重点培养的骨干。

  作为外来“头雁”,人生地不熟的第一书记如何领头带飞,发挥“第一作用”?从短驻到长驻,再到“雁”过留声,哪些好的长效机制被留了下来?本报记者走访南京涉农区发现,第一书记作为新进人才增量,为村里带来全新资源增量,他们更善于为创意和思路找到应用场景并快速落地。在强有力机制保障之下,一些曾经落后的“后进村”通过补短板、强弱项,已经快速追赶变成“尖子生”。

  胸怀振兴志,腹有振兴策。年轻的第一书记的加入,激活了南京乡村,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驻村第一书记朱明浩(右)

  跨界出圈,各显神通 

  高淳螃蟹“爬”到夫子庙 

  2021年底,脱下警服,初到近百公里外的平干圩村,朱明浩有点急,觉得“一身劲没地方使”。

  这是高淳阳江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偏远、发展最晚的村,三个行政村刚刚合并,名字还没有起好。村里缺乏支柱性产业,村民主要靠散养螃蟹等水产品为生。

  摸清家底后,他决定采用“破案”的思维做强本村特色产业。“我们有哪些资源、要干成哪些事摆出来,再明确谁来干、怎么干。目标一旦定下,剩下的就是攻破它。”

  朱明浩先是把公安大数据理念用在招商引资上,深挖在外成功人士“数据池”,摸排“线索”找关键人,去年为村里注册总部企业43家,村集体创造税收1260万元。他联系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重点孵化培育本村沈广龙和史团结两个“乡土人才”,牵头建立合作社养殖基地,将每只螃蟹的经济价值扩大4倍。通过对接夫子庙管委会,他推介本村养殖大户成为秦淮旅游集团等景区大企业长期供应商,从此本地蟹产品直达全国各地游客面前。

  借鉴夫子庙派出所“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品牌,做大村党建朋友圈,做强治理品牌,村里有了冬暖夏凉的“村民之家”,新增了公厕、黑化道路;利用派驻单位资源优势,争取到市水利局专项对本村共3500万元生态河道治理项目资金支持,眼下本村12公里河道已经完工,困扰村民多年的河道清淤难题解决了……

  两年来,平干圩在全镇的考核排名从倒数第一第二冲进“数一数二”,村里的变化每个人都看在眼里,也对这位第一书记充满感激。经常走村串户的他有一点挺自豪:“村里的狗看见我都不叫,还冲我摇尾巴。”

  跨界出圈,很多第一书记迅速完成角色转变。作为“外来户”,他们原有的工作经验不仅没成为转型的阻碍,反而为驻村履职带来了新思路和优势。同一道考题有不同解法——这些在原单位本就很优秀的人才为乡村带来新鲜血液,一旦融入新角色,便使出“八仙过海”本领,在擅长领域广链资源“各显神通”。

  在浦口区桥林街道周营村,来自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的第一书记王伟在农旅融合上做文章,推动村集体盘活撂荒地,打造菜园认养试验田,面向城市居民出租认养,申请乡村振兴专项资金150万元建设连栋温室,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在南京北大门六合竹镇镇乌石村,市建委派驻的第一书记李海生熟悉城建系统,他想方设法争取市级部门支持,兴水利、建广场,推出的道路提档三年计划八成已完工。一条条家门口的富民路修通后,为当地发展乡村游、民宿等产业打开了新空间。

驻村第一书记焦梅(左二)

  在高淳“水乡”阳江镇潦田村,市民政局派驻的第一书记焦梅牵头协调,利用90万元民政帮扶资金,为196名残疾人建成“残疾人之家”和上千平方米的就业厂房,村里联合东润橡胶集团引进手套检测项目,李小凤等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赚取1000元不等的月工资,个别手脚麻利的最高能拿到2000元工资。

  背靠“大树”,敢想敢干 

  “不花一分钱办成加工厂” 

  “缺少年轻人的‘花甲村’,靠什么来发展?”

  六合区冶山街道东王社区地处南京北部山区,面积大约有半个鼓楼区大,规划为生态涵养区,村集体财力薄弱,几乎没什么富民产业。南京市政府办公厅二处派驻的朱泽到了这里才知道,60岁的老人在农村不仅不算老,还是村里的主要劳动力。

  缺资源、资产、资金,“一穷二白”的村子怎么突出重围?朱泽遇到了不少农村都有的典型难题。他多方走访调研后,决定点起上任“第一把火”——推动村里开办卤制品加工厂,将当地有名的冶山老鹅做成标准产品。他的顶层设计是“三个不”:不给村里添负担,不带来负债,做大做强前不养固定工资人员。

驻村第一书记朱泽(左)

  朱泽先带“两委”班子外出学习考察取经,又利用省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翻新闲置水厂建设厂房,再找企业免费赞助加工设备、加入“十里秦淮”品牌供应链。去年上半年,加工厂“不花村里一分钱”实现投产,仅端午节期间就卖出七八万元,冶山老鹅一举成为“爆款”。

  “组织是坚强后盾,派驻单位这个‘娘家’是最大‘靠山’。”朱泽两年来多番“穿针引线”,开展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工作,特别是在派出单位市政府办公厅支持下,累计办理农业翻水线、小流域治理、标准化厂房等实事项目26个,参与协调各类资金高达6000万元。这些项目里,他向记者最多提起的还是卤制品加工厂。“别看这个项目虽然不大,却很有意义,这是村里首个实质性运营项目,也是一次成功的‘观念破冰’。”

  “坐着不动,困难重重;迈开步子,办法多多。”1990年出生的东王社区党委书记耿晓凤如今干劲十足,这个大她一岁的第一书记对她和班子触动很大。

  走访中记者发现,派驻第一书记的村不少都是掉队村。困扰当地干部的难题,除了“不知道怎么干”,还有“不敢放开手脚干”。更有一些人“只顾埋头苦干,不会抬头看路”。相比之下,外来的第一书记站位更高、眼界开阔、见识更广,有的本身职级更高,“轻装上阵”思想顾虑少。放开手脚干,往往一下子就能打开新局面。

  在溧水区白马镇浮山村,小有名气的浮山小籽花生产业,一直面临着“长不大”的困境。溧水团区委驻村第一书记张宇翔用互联网思维破题,给村里提供了提升附加值和新媒体推广的新思路,并搞出了一揽子策划方案。

  “第一书记有想法有冲劲,我们大伙豁然开朗,说干就干。”村党总支副书记吴慎虎说,去年10月举办的浮山花生丰收节上,小籽花生推出了多款福利礼品套餐、旅游休闲食品套餐,一批妙趣横生的花生文创产品也首次亮相。“第一书记做嫁接,小籽花生已与座上客公司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与洪蓝非遗‘御带糕’联合开发的花生糕、花生饼等,都收获了不少人气。”

  为了扩大品牌产业影响力,张宇翔还联系到南京林业大学“艺绘乡风”团队,用手绘打造“网红村”。如今走在浮山村进村路上,抬眼便能看见墙体大片的手绘乡村风景,连村里的名片小籽花生也绘在墙上,远远就能看见。

驻村第一书记王岚

  从短驻村,到长结对 

  “女汉子”能开拖拉机下田 

  “赵坝紫雁大米现推出新春限时优惠,有需要的扫码进群……”临近春节,六合区龙袍街道赵坝村党总支书记殷燕在朋友圈频发“吆喝”,为本村大米品牌热情代言。“这是历任第一书记留下的网红品牌,一年多时间卖出200多吨,为村集体增收利润60万元。”

  两年前,来自南京市农业农村局计划财务处的王岚来到长江北畔的这个村庄,成为该局派驻这里的第四任驻村书记。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她没想到,自己会从私家车都不会开的上班族,成为一名会种田、能开拖拉机的“女汉子”。

  “第一任驻村书记过来改造农田,第二任和第三任驻村书记帮助产业项目落地,我过来后就要考虑怎么把现有的资源用活。”在她看来,第一书记的角色就像“桥梁纽带”,一头连着最懂产业、技术、政策的农业部门,一头连着最土味的田间地头。驻村任务主要是九个字:“出思路、链资源、办实事”。

  “怎么种出好粮、卖出好价?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王岚带领村“两委”将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内的662亩划作集体所有示范田,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四新技术”,前后示范种植了南粳46、常优粳10号等优良稻麦品种,率先推广了生物降解膜覆盖等新技术。村集体领办的圩里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创成“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还成立了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包含农资展销、农机维修保养、农技培训、农业植保服务、烘干、展销等9大服务功能,村民有需要就可以勾选下单。

  软硬件齐备,种粮大户们底气更足了,“未来谁来种田”的问题也迎刃而解。返乡创业青年李延军包了400亩地种小麦,第一年就赚了钱。他说:“我根本就不懂种田,但村集体怎么种,我就跟着抄作业。”

  科学种田加上延链强链,好吃的赵坝大米广受好评,每斤大米比以前卖稻谷多卖3.5元。村民们说,第一书记从城里过来,就像紫金山上飞来的大雁,为了感谢他们对村里的贡献,大米品牌便被命名为“赵坝紫雁”。

  “就算我离开了,村里有事随时都可以找我。”王岚的这句话,也是很多第一书记的心声。从一年期到两年期,从短暂驻村到长期结对,南京明确要求,派出单位要围绕“干部驻村、单位联村”制定帮扶计划,既要舍得“真金白银”,更要注重常态长效。有关部门鼓励派出单位和村子在条件允许下,保持挂职结对的延续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驻村第一书记曹易(右一)

  在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来自溧水传媒集团影视产业公司的驻村第一书记曹易正忙着搭建直播间,带领本村蓝莓产业抢占直播带货市场。前年底,该区在摸排区派第一书记工作情况和留任意愿时,曹易选择继续留任。“直播间还没全部搞好,现在走了就前功尽弃。”如今,经过溧水传媒集团专业主持人、主播培训,村里3位万级粉丝“网红”已正式上岗开播带货,去年“双十一”完成2000多个订单。

  “选派第一书记时,派出原单位与村社的熟悉度,以及该单位的功能特色与村社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是重要考量标准。”溧水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高度契合的稳定组合,能够更快让第一书记融入乡村,也有助于让想干事能干事者干成事。

  机制搭台,“头雁”唱戏 

  重点支持“一南一北” 

  “从第一书记身上,学到了‘办法总比困难多’!”“思路一变天地宽,整个班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明显感觉干部队伍的精气神不一样了。”……

  这是记者在走访中,从各方听到的对驻村第一书记的真切评价。带着组织给予的重任,群众寄予的希望,第一书记作为外来“头雁”与本村党组织带头人汇合,重编成一支支强大“雁阵”。他们自带关注度、自带流量,配强了乡村人才队伍,也发挥出“火车头”效果,甚至是“鲶鱼效应”。出于特别的重视,作为“娘家”的派出单位主要领导一般都在其任期内到村开展调研指导,这往往意味着能带来更大的力度和更多的资源导入。

  作为省会和特大城市,南京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机制有自己的特点。从2016年起到2020年,南京组织开展了三批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共遴选优秀年轻干部227人,担任经济薄弱村(发达村)驻村第一书记,累计协调融资近6亿元,引进项目843个,派驻村稳定性收入均达百万元以上。

  2021年底,南京从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优中选优,选派88名第一书记(不包含本区内自派),这一次重视力度空前,驻村任期增加到两年,其中六成以上都是85后副处级干部。他们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要派往江北新区、栖霞、江宁、浦口等区经济薄弱村(市定标准)、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点村。同时,更聚焦“一南一北”,落实市委关于重点支持六合区、高淳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倾斜到两区的干部占比76.1%。

  此外,选派第一书记还是培养和发现优秀年轻干部的重要渠道。经了解,第四批驻村两年来,办理惠民实事项目691个,落实帮扶资金3.8亿元。驻村期间,已有1/4第一书记在任上获提拔;对干出成绩、群众认可的第一书记,后续将在干部选拔任用上重点考虑。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造就人才的舞台。第一书记驻村历练,好比庄稼“蹲苗”,不仅给村里带来改变、留下有形无形的“财富”,自身也实现强根壮骨、增长才干。这个过程双向赋能,多边受益。

  也正是看中市派第一书记工作机制的特别优势,从2022年3月起,溧水区全区组织筛选90后科级干部作为区派第一书记驻村,从“点状开花”到“面状覆盖”,溧水驻村第一书记实现全域覆盖,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凯 胡明峰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