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水土”污染状况调查,拿下国家级“金字招牌”,地质七大队—— 助力打造三峡生态屏障

[知识] 时间:2024-03-28 20:53:2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97次

原标题:开展“水土”污染状况调查,水土拿下国家级“金字招牌”,开展地质七大队—— 助力打造三峡生态屏障

地质大队工作人员对化工园区地下水样品进行快速检测,污染分析地下水水质。状况字招质大造峡(通讯员 钟鸣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 通讯员 郑漾 田雅 韩轩

宜昌,调查队助地处长江三峡,拿下是牌地屏障长江生态屏障,也是力打我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如何破解磷化工产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地质七大队)充分发挥地质技术支撑作用,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转型发展,水土护佑长江三峡生态,开展服务精细磷化中心建设,污染助力宜昌拿下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这一国家级金字招牌。状况字招质大造峡

助力拿下国家级“金字招牌”

2021年11月,调查队助宜昌市成为全国首批、拿下我省唯一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抓住了区位特点,建设任务设置合理,地方特色突出,尤其是磷化工这个点抓得特别好,预期可取得相应经验。”专家评审试验区申报报告时高度评价。

这份报告是由地质七大队完成的。地质部门为何会编制这样一份报告?

“这与我们多年积累的宜昌地质资料和长期致力于长江生态保护工作分不开。”地质七大队党委书记胡胜华介绍,2017年,地质七大队向生态环境保护转型以来,做了很多基础调查工作,其中重要的就是“双源”调查。

“此前,宜昌在地下水监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未进行过系统梳理。”胡胜华介绍,2018年以来,地质七大队先后完成宜昌市重点污染源(区域)和地下水型饮用水源保护区地下水监测现状调查,基本摸清了宜昌地下水资源状况、重点企业地下水监测现状、监测井布设和监测是否规范等情况,形成了重点污染源(区域)矢量图和地下水水源地矢量图。“再加上我们多年深耕宜昌,积累了大量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基础资料,才有幸承担这一重任。”胡胜华说。

这是我国第一次创建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申报无先例、无现成材料参考,如何入手?接手之初,地质七大队地勘院生态环境中心主任蒋达源深感压力巨大。

“宜昌地质和水文条件有典型性,是三峡生态屏障,区位优势明显;有复杂性,所有的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都具备;有经验,地下水环境保护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有特色,磷产业发达,位居全国前列。”蒋达源逐步分析宜昌地质条件、区位优势、典型特色、相关工作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带领团队鏖战两个月,提交了申报材料。

宜昌从全国30个城市里入围,再经过筛选,最终成为全国首批、我省唯一一个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

据介绍,该试验区申报成功后,可为宜昌争取到中央生态环保资金,对宜昌摸清地下水环境现状,提升地下水环境监测能力和管理水平,改善地下水水质,构筑长江三峡生态屏障提供有力支撑。根据该大队与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编制的《宜昌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建设试验区》方案,地质七大队将为试验区建设提供公益地质服务。

查清地下水“家底”

6月中旬,兴山县古夫镇平水村,地勘院水文组技术负责人邓海涛和同事们将10公斤的荧光素钠倒入30米深的井中,荧光素钠如同墨水一样在地下水中散开。下游的观测井内,监测设备将对地下水进行24小时监测,通过荧光素钠到达的时间测算出地下水污染物扩散速度。

磷化工产业链地下水污染防治,被列为试验区建设的宜昌特色,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地质七大队承担了磷矿开采区黄柏河流域、香溪河流域、沮河流域等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

蒋达源介绍,通过地面调查和建井监测,他们将对地下水所在位置的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塌陷发育、污染源情况、地下水环境质量等情况展开调查,判断地下水的脆弱性,查明地下水环境现状,预测地下水污染。最终出具水文地质图、污染现状图和污染模拟图,再结合图鉴和前期调查,给宜昌磷矿开采出具防渗、废水处理等意见和建议。

为了采集到最真实的数据,地质七大队在地下水监测井建井工艺上做出了很大的调整。“传统建井滤料填下去,容易卡壳,需要重新拔出来淘洗,我们改进了滤料填充装置,让沙子均匀填充,过滤效果更好,采样后得到的数据也更准确。”蒋达源介绍,此外,他们还专门设计了洗井装置,改变以往需要反复洗井的方式,让地下水和监测井的连通性大幅提高,有效提高了采集效率,也确保了采集数据的准确性。

目前,地质七大队已完成该项目进度的60%,后期将进行丰水期样品采集和相应的研究和分析。该项目将通过研究磷矿开采活动对黄柏河流域、香溪河流域、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宜昌磷矿对长江总磷的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风险与管控重点,提出宜昌市磷矿开采区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政策建议,为《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提供技术支撑。

打赢三峡“水土”污染防治攻坚战

土壤环境质量,不仅关乎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地下水、植被等生态环境保护。

2017年,我国首次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地质七大队承担了宜昌市的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接下任务,地质七大队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等诸多新挑战。

没有工作先例,地质七大队地勘院生态环境中心率先开展了“大学习”,买来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专业书籍,仅学习笔记就达500多页,提高了专业能力。

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工作中,地质七大队制定了“以详查单元为单位,由远及近,先高山后丘陵再平原,逐县推进”的总体工作方针,选取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作为导航工具,以不同图标标示不同样点类型,合理选择最优出行采样路线,采样效率提升了60%。

历时两年,地质七大队基本摸清了土壤污染面积、污染源头等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农业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维护长江三峡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该项目野外采样队伍获得全省第一,蒋达源获得生态环境部的“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表现突出个人”称号。

“建议对后续入园企业进行分区管理,进行渗漏排查,做好防渗改造,保护地下水……”这是地质七大队对宜昌市化工园区的建议。

宜昌是我国率先探索开展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地区。地质七大队对姚家港、宜都、兴山刘草坡、兴山白沙河、当阳坝陵、远安万里等7个沿江化工园区及其周边敏感区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和潜在污染物特性,开展地下水质量状况调查评估。通过园区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采样井和监测井的建设、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的采集、实验室分析等重点工作,对地下水环境状况进行污染评价和成因分析,基本摸清了区域地下水、土壤环境状况,最终形成7个园区地下水质量状况调查评估报告。为宜昌市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监管、进一步落实企业清洁生产责任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后续进一步开展修复治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大队简介

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组建于1957年,长期扎根宜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资源保障、生态环境地质保护和防灾减灾救灾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已累计发现各类矿产72种、矿产地470余处,提交了宜昌磷矿、长阳锰矿、松宜煤矿、夷陵区石墨矿、白果园银钒矿等大中型矿床67处,累计探明磷资源量34.46亿吨,为宜昌成为全国闻名的磷化工基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先后被授予部级“地质找矿有重大贡献地质队”“地质找矿功勋单位”“全国模范地勘单位”“中国百强地质队”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