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内地访客贡献保费同比飙涨逾27倍 透视赴香港买保险的“香”与“险”

[百科] 时间:2024-04-20 01:32:1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78次

  “仅2月19日,香我们团队销售的去年一款保险的保费就达100万美元,其中既有内地访客贡献的内地保费,也有香港本地投保人贡献的访客赴香保费。”近期,贡献港买一家在深圳和香港设有双总部的保费飙涨保险跨境金融服务公司的保险经纪人乔洁(化名)兴奋地告诉记者。

  这只是同比透视香港保险去年以来受欢迎程度的一个缩影。公开信息显示,逾倍2023年,香内地访客赴香港投保的去年个人人寿保险新增保单保费约590亿港元,同比飙涨逾27倍。内地

  内地访客赴港购险的访客赴香热情缘何如此之高?多位香港本地及内地保险从业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一方面,贡献港买去年以来,保费飙涨保险疫情影响消除,同比透视此前被压抑的赴港购险需求得以释放;另一方面,由于内地和香港的投资环境、产品特点有所不同,部分香港保险的收益弹性、保障范围更具吸引力。不过,前述从业人士也提醒,内地访客在看到香港保险优势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其投资收益不及预期的风险、汇兑风险、合规风险等问题。

  投资收益

  驱动下的“高性价比”

  对于内地访客赴港购险金额大增的原因、香港保险的优势以及内地访客赴港购险的注意事项等,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媒体联络相关负责人此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可以在适当时候进行回复,但截至记者发稿,仍未获得正式回复。

  在保险从业者眼中,疫情影响消除以及香港保险的一些共性优势,是2023年香港保险在内地访客中“大卖”的重要原因。

  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去年,内地访客赴港购买保险保费飙涨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此前疫情因素压抑的部分保险需求在去年集中释放;二是香港保险尤其是分红险的预期收益率较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大;三是内地访客中有资产多元化配置需求的人越来越多。

  保险代理人文艺齐(化名)告诉记者:“以我自己为例,前几年积累的客户很多在疫情期间无法赴港签约,基本在2023年实现签单。因此,去年内地访客赴港签单保费自然大幅增长。”

  目前重疾险是内地访客的重点购买品种。乔洁表示,对比内地重疾险,香港重疾险有三重优势。一是“全球保障”,即,由于香港保险面向全球销售,消费者在各地的就诊证明均可用于理赔,而内地保险一般认可内地就医证明并支付相关费用。二是费率低,同等保额下,保费更便宜。三是疾病定义宽松,以“中风”为例,香港重疾险的定义为“神经功能性障碍持续最少4周”,而内地定义为“神经系统永久性功能障碍确诊180天后”。

  除重疾险之外,偏重理财的储蓄型保险也是内地访客的购买重点。乔洁举例称,同样以100万元人民币购买储蓄型保险,以一款香港市场的储蓄型保险为例,由于香港保险采用递增式复利计息,持有20年,预期复利可达5.57%,而内地采用固定复利,最高仅3%。20年后,两种保险的收益可能相差87万元人民币。

  香港保险为什么会有“高性价比”?多位受访从业者认为,香港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弹性高是重要原因。一方面,高投资收益率可以反哺承保端和理赔端,提升产品性价比;另一方面,高投资收益率也推高了储蓄型保险的现金价值。而高投资收益弹性的背后,是香港保险公司对权益资产更高的配置比例,以及可在全球配置资产,同时,香港保险公司成立时间较长,投资模式较为成熟,投资能力较强也是重要原因。

  香港部分储蓄型保险产品的股票配置占比最高可以达到75%,更像内地“股票+债券”灵活配置基金,而内地保险产品的资产配置更偏向债券资产。从行业层面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内地险资对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的合计配置比例仅12.02%,加上长期股权投资(人身险公司占比9.15%、财产险公司占比6.47%),险资的权益投资占比合计不超过25%。在这一格局下,除非权益市场持续大涨,否则难以提升长期投资收益率。

  正是基于上述诸多因素,香港储蓄型保险和重疾险成为内地访客的主要购买品种。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内地访客去年前三季度相关保费达468亿港元,占个人业务总额的32%,内地访客购买的终身寿险(储蓄型保险)、重疾险及医疗保险分别占新单份额的54%、35%和4%。

  高收益率

  以长期限为前提

  事实上,对内地访客而言,香港保险产品不光有优点,也存在诸多风险,这些优点和风险,可谓香港保险产品的“一体两面”。

  香港储蓄型保险的收益结构由“保证收益+非保证利益(即红利)”组成,其中,非保证利益是浮动的。保证收益率普遍在1%至2%之间;非保证收益率为预期收益率,受到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理赔情况、退保情况等因素影响。此前一些香港主流产品的实际收益率确实实现了年化7%的高收益率。目前,香港地区市面上一些在售的储蓄型保险产品演示的预期收益率仍可达5%至7%,但从收益结构不难看出,过去的高收益率不代表未来也会实现高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能否实现仍有不确定性。对比看,内地储蓄型保险(传统寿险、增额终身寿等)的最高保证收益率接近3%,且为“刚性兑付”,由此可见,内地的储蓄型保险收益更稳妥,而香港的储蓄型保险收益率弹性更高。

  由于两地监管政策不同,内地访客更为关心预期收益率能否真正实现。其中,分红实现率是衡量“非保证收益”投资表现的关键指标。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相关规定,香港保险公司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示过去5年内分红产品的分红实现率,以便客户全面了解各保险公司的实际派发红利与保险计划书中所列的差距。记者查阅多家香港保险公司官网发现,目前不少保险公司相关产品近几年分红实现率在80%至100%,也有个别公司分红实现率超过100%(超额分红),不过,亦有部分产品仅为50%至60%,且不同年份波动较大。这也说明,一些香港保险演示的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投资者需要加以区别。

  乔洁等保险从业者还告诉记者,香港储蓄型保险的预期高收益率是以很长的时间跨度为前提。如,一款储蓄型保险如果持有2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享受递增复利,年化收益率才能到5%至7%;如果持有期较短,比如低于5年,则收益率可能不及内地储蓄型保险的保证利率;如果在低于合同约定的持有期退保,则可能面临“本金”损失的风险。

  此外,汇率也会影响实际收益率。有投资者表示,此前他购买了香港友邦的一款产品,年交保费2.2万港元,但由于美元及港元升值,按汇率折算后,今年他需要多交1000多港元的保费。

  实际上,汇率不仅影响当期保费,也影响到期收益率。徐昱琛告诉记者,绝大部分内地访客用美元支付香港保险保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待保单数年后到期,若美元相对于人民币缴纳保费时有所贬值,而保险消费者长期在内地生活,换汇后,保单价值就会出现贬值。与此同时,长期保单需要连续多年甚至数十年缴费,外汇政策一旦变化,投保人可能面临部分年份断缴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之外,内地访客赴港买保险还可能面临其他风险点。

  由于香港保险市场存在英式保单、美式保单的分别,且不同保单专业术语各异,非专业人士很难理解其本意,不少内地投资者在投保时面临一定的理解障碍。如,对于香港保单中时常出现的“复归红利、终期红利、周年红利”等专业词汇,内地投保人大多难以区别和理解。

  此外,两地不同的承保门槛也可能耗费内地访客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来自海南省的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去年6月份,她专门去香港准备买保险,但是香港保险公司联网查到了她此前在华西医院的体检报告,投保时对一些“小毛病”反复审核,最终结果是其“花钱白跑了一趟”。

  “现在很后悔去香港买保险。”也有投资者吐槽称,此前他通过香港的保险经纪公司购买了香港保险,但后来该保险经纪公司破产,服务中断,导致保费超时未缴纳。按合同约定,香港保险公司需要投保人申请复单,但相关文件寄出后,连续多月没有“回音”,由于香港险企在内地没有分支机构处理这些事情,复单很麻烦。

  购险资金

  出去不易回来更难

  除产品本身的风险之外,资金如何“出、入”也是内地访客关心的话题。

  香港某头部保险公司一位代理人韦文(化名)告诉记者,内地个人投保人去香港买保险的流程是,投保人需要先申请购汇,境内个人每年购汇限额为等值5万美元,购汇以后,需要本人到香港再开一个香港的银行账户,然后将美元或港元从内地的银行账户汇到香港的银行账户,再用香港银行账户的资金购买香港保险。

  韦文进一步表示,由于存在购汇限制,内地个人若想购买年交保费等值5万美元以上的香港期交保险(连续多年缴费的保费),则在缴费环节存在一定障碍。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借用亲友的购汇额度,即,亲友购汇后将外汇资金转到投保人香港账户。对于投保后储蓄型保险产生的收益、重疾险产品的理赔资金如何回到内地银行账户的问题,韦文表示,一般情况下,投保人将资金电汇至内地的银行账户即可。

  然而,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内地访客赴港购买保险,最大的风险可能就蕴藏在此——即资金出去不易,回来更难。

  BestLawyers联合创始人李世同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购结汇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额度,而在于资金的真实来源和用途。在个人经常项下,真实、合法的经常项目交易可以凭有交易额的证明材料在银行直接办理结售汇。

  那么,境内个人赴港购险是否符合上述要求呢?首先,从政策层面看,根据我国外汇政策,境内个人因到境外旅行、留学和进行商务活动等购买的个人人身意外险、疾病保险,属于经常项下服务贸易类的交易,在外汇管理的政策框架下是允许和支持的,可按经常项下的相关规定办理购付汇和收结汇手续;但境内个人到境外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则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交易,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尚未开放,因此,相关保险款购付汇及赔款收结汇也不能办理。

  在实操中,赴港购险的个人往往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将资金“转出去”。《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了每人每年等值5万美元的结售汇便利化额度。在该额度内,境内个人结汇、购汇以及境外个人结汇,仅凭身份证件即可直接在银行办理,无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你若如实告诉银行,换汇是为了去香港买保险,银行是不会给你办理的。如果你是去香港旅游消费,则是可以的。”文艺齐表示:“至于怎样才能办理成功,要自己去悟。”

  事实上,当前内地访客赴港购险的主要品种终身寿险正是人寿保险,属于政策未开放领域,分红类保险也未开放。李世同表示,这也就意味着,万一出现保单纠纷或者利益受损,投保人无法得到内地政策和法律支持。

  更重要的是,当保单到期或者发生理赔,除了现行政策已经放开的项目,相关保险款购付汇及赔款收结汇也不能办理。李世同表示,这意味着,投保人可能费了不小力气把钱转到香港并成功获得理赔,但最后这些钱却无法办理结汇,资金无法回到内地使用。

  另据业内人士对记者介绍,为了规避资金进出监管,甚至催生出了专门的机构进行此方面的服务。还有保险代理人对记者表示,每年有5万美元结汇额度,可以顺利转回内地,超出部分可以想办法直接携带现金回内地。

  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上述资金进出方式涉嫌违规,暗藏多重风险,消费者必须对此高度警惕。由于消费者香港账户的资金来源是并不被当前政策支持的保险赔款,有的银行并不支持结汇,若消费者遭遇这种情况,也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据记者了解,为了招揽内地访客,一些香港主流保险公司的产品目前仍在“火热促销中”,促销活动预计延续到今年3月底,活动期间,如果投保人能够预交一定年限的保费,则可以优惠40%至60%的首年保费,优惠力度不小。不过,对内地访客而言,投保前,全面、客观衡量收益与风险才是重中之重。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