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越欲试,戏曲如何戳中“流量密码”

[综合] 时间:2024-03-28 20:49:3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40次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剧照。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剧照。粤越欲试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戏曲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戳在福建工作时要求保护“三坊七巷”,流量密码在浙江工作时关心越剧艺术的粤越欲试发展,在视察广东时强调注重文明传承、戏曲文化延续……为了在实践中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何戳南方日报即日起推出“双城名家共话文化传承”报道,流量密码立足广州、粤越欲试潮州、戏曲汕头的何戳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杭州、流量密码福州、粤越欲试厦门3城联动,戏曲组织3场名家对话,挖掘双城文化的传承与共振。

  无论你是否热爱戏曲,这段时间,你或许都有在社交平台刷到过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片段。在杭州西子湖畔,这部剧在今年3月驻演以来,开票即售罄。

  而在广州,早前一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风靡大江南北,打破中国戏曲电影最高票房纪录,完成了传统戏曲的“惊艳转身”。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嵊州调研时,曾经走访越剧博物馆等地,关心这门传统艺术的发展。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视察,提出要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沿着这些足迹,我们探究戏曲——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生生不息的“密码”。分别根植于岭南和江浙的粤剧和越剧,同音也同频,两大剧种引风气之先,一次次引领戏曲传承创新的新风潮。古老戏曲如何“转身”,与年轻人“共振”?如何迈步向前,激活地方文旅发展一池春水?两地戏曲发展又当如何互鉴?南方日报记者对话广州和杭州两地的戏剧界人士,试图寻找答案。

  跨界,让戏曲走出“高阁”

  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所挑战的,对于戏曲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演方式。西子湖畔的蝴蝶剧场4楼的小剧场空间,被改造成了一个布满机关暗道的客栈模样。观众围坐在古朴的木凳桌边,既是看客,也是戏中人,甚至直接参与到剧情推动中。

  “好玩”是许多年轻人对这部越剧的评价,这也间接改变了许多人对戏曲这一“奶奶辈”爱好的刻板印象。事实上,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如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该剧出品人、艺术总监茅威涛所说,“对标的就是今天人的生活方式”。

  “环境式戏剧”、驻演模式是年轻人看来最流行的观演模式。向来勇于创新的先锋人物茅威涛认为,戏曲也应该参与到这场求新求变的舞台迭代中来。

  戏曲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孕育而来,为什么在今天,似乎离观众越来越远了?同样的问题,也长期萦绕在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的脑海里。

  9年前,曾小敏有一个排演个人专场的机会。通常的做法是编一出折子戏专场,展示自己的一系列代表作品。彼时戏曲消亡论不绝于耳,观众的流失,让行内人忧心忡忡。曾小敏决心要用这笔经费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

  半年后,一台全新的新编粤剧《白蛇传·情》出炉,让传统戏曲界“炸开了锅”。该剧删掉了传统版本的大段重复的情节,换以清丽的唱段,加入了电影化的音乐效果、大量水袖翻滚武打的片段,这样的调整让一些老戏迷一时无法接受。

  但曾小敏坚持认为“戏曲不能固步自封,求变才能有出路”。她顶住了压力,让《白蛇传·情》不断调整、不断前进。直到2年前,这部剧被拍成了同名电影,搬上了大银幕,一时间,具有水墨质感的特效、国风十足的画面和音乐,吸引了大批年轻人。

  电影上映不到20天,便一举夺得戏曲电影票房史上的冠军。大量的特效镜头,将戏曲中经典的“唱念做打”与电影这一艺术语言跨界融合。长达6分钟的经典桥段“水漫金山”呈现了巨浪滔天的视觉效果,放大了“水袖”这一传统戏曲程式的魅力。

  许多年轻人被电影圈粉,继而选择走进剧场,感受粤剧的舞台魅力。同名舞台剧《白蛇传·情》自诞生至今已上演近200场,直到现在,每一次上演仍一票难求。

  “跨界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戏曲艺术的韵味。”在曾小敏看来,与电视剧、电影、流行音乐、游戏等新媒介的跨界联姻,让戏曲走出“高阁”,融入当下的生活方式,这既是传统文化出新的趋势使然,也是戏曲多年积累沉淀后的爆发。

  茅威涛则认为,沉浸式演出、周边文创等当前演出市场中的流行趋势和消费方式,传统戏曲也可借鉴。“广东精神和浙江精神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敢为人先。驻场演出、新的演出消费方式,会给戏曲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

  “触网”,年轻戏剧人的选择

  结束了一天的排练,晚上8时30分,广州粤剧院“90后”文武生陈骏旻准时架起了直播设备。在直播间,他熟稔地和戏迷打招呼,“想听乜野曲啊?”面对戏迷的点歌需求,他一一满足。《禅院钟声》《七月七日长生殿》等经典粤曲,他演绎得认真又传神,不亚于舞台上的表现。

  “没想到我一个外地人,居然在直播间学会了《帝女花》。”在陈骏旻的抖音号,有ID在浙江的用户留言道。

  2020年,起初只是觉得“好玩”,陈骏旻闲暇时在抖音上传了几段排练场练功唱曲的短视频,没想到渐渐地开始有“粉丝”关注。

  “这是一个推广粤剧的好方式”。陈骏旻知道,粤剧要走向大众,就得打破距离感,拓宽受众面。所以他把抖音当做另一个舞台,至今已上传300多个作品,收获了20万“粉丝”。

  随着《新龙门客栈》的出圈,剧中的主演陈丽君、李云霄等人纷纷收获“泼天的流量”,陈丽君的抖音涨粉200万,据说采访预约已经排到了12月底,可以说是今年戏曲界的“顶流”。不仅如此,“粉丝”还“顺藤摸瓜”,从社交网络上发掘了许多“宝藏”越剧演员。

  在剧中扮演塔塔儿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沈洁发现,自己在小红书发布的“戏曲打工人的一天”系列vlog流量暴涨,原本只是自娱自乐对自己生活的记录,一下子涌进了许多对戏曲演员充满好奇的“粉丝”。

  两个地方剧种的青年从业者们,正以各自的方式让古老戏曲“触网”。接地气的内容触达广阔的新媒体平台,让戏曲青年和普通观众之间形成了一个可以直接对话的场域,加强了戏曲与受众的黏性,让传统戏曲不再那么“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共生,戏曲进城市街巷

  在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占地3.68平方公里的越剧小镇在国内首开戏曲小镇先河,探索以戏曲为主题的文旅项目运营模式。前不久,首届越剧小镇文化旅游节在这里拉开帷幕,让游客在互动活动中,感受小镇的越剧人文风采。

  9月底,越剧传统剧目《梁祝》推出文旅融合版,将整体时长压缩至80分钟左右。这一项目推出的初衷是“在最精简的舞台上,看最精彩的演出”。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会、英台哭坟、化蝶等经典片段与精彩唱段都悉数保留,适逢杭州亚运会举办,这一新版剧目让许多游客一睹越剧风采。

  如何让戏曲走进城市街巷,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越剧在文旅产业融合等方面做出了多样化的探索,这对粤剧同样有借鉴意义。

  在粤剧的重要发祥地广州荔湾,粤剧的面貌也在不断蝶变、新生。在永庆坊,设计新潮的粤剧文创、“滑板×粤剧”等跨界展览让游客流连忘返;粤剧艺术博物馆内,临水而建的广福台好戏不断,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有戏,既有专业团体,更多是开放给私伙局们,给爱好者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好多私伙局排队等着上台表演呢!”在台下看戏的邓阿姨告诉记者。

  舞水袖、耍花枪、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有板有眼。11月12日,在广州黄埔区夏园社区的一处祠堂内,戏声阵阵。粤剧名伶吴非凡与社区凤凰湖小学的孩子们,轮番登台带来一首首粤曲,让周边居民陶醉其中。

  “粤剧只有走近更多人的生活,深入到社区中,才能生根发芽。”近年来,吴非凡致力于推动粤剧走进街道、走进校园。在她看来,粤剧不仅在老城市氛围浓厚,在新城区、在商业集聚中心一样有着生命力。

  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近年来,随着《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等措施的出台,粤剧在精品创作、人才培育、经典传承、创新发展、场馆建设、重大活动、粤韵惠民、市场培育等方面不断发力,一张崭新而璀璨的文化名片正在珠江畔升起,吸引更多世人的关注。

  对话

  戏曲需要流量 “造星”需要土壤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培育戏曲发展的新增长点?南方日报邀请了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越剧名家茅威涛,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展开对话。

  南方日报:戏剧在两地如何创新传承、互为借鉴?

  曾小敏:“粤”与“越”同音同情同频。虽然在艺术形式上各美其美,但是艺术家的志向、观众的审美要求以及对城市文化的提升与传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完全一样的。

  广东粤剧有其独特的气质和特色,也有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文化环境、市场环境、媒体环境和创作环境。粤剧电影是近年来粤剧界的一个创新亮点。前不久,粤剧电影《谯国夫人》摘得金鸡奖,我把这个奖项看成是电影界对于传统戏曲电影这种表达形式的高度认同。

  戏曲电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而当戏曲表演很好地融合在电影表达手法的特有属性当中,并能够让广大的电影观众所喜爱和认同,那么拍摄戏曲电影才有其意义和价值。

  茅威涛:我们在今年3月份推出了环境式驻场越剧《新龙门客栈》,可能是国内首个与环境式、驻场这两个现代元素相结合的戏曲作品。从开启驻场到现在,接近130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单从购票进入剧场的观众统计,就有80%的受众在此前从未接触过越剧。

  我们这个作品要对标的就是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在主打环境式、沉浸式的音乐剧和话剧受到市场欢迎的同时,戏曲也理应参与到这场求新求变的舞台迭代中来。《新龙门客栈》的火爆印证了年轻人对于戏曲仍有观赏欲和消费欲。

  南方日报:上述几个戏曲作品为什么能“出圈”传播,火爆的秘诀是什么?

  曾小敏:如果要总结粤剧“出圈”的经验,我认为,第一,聚焦作品创作,确保精品精神和经典意识;第二,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既尊重传统,也要有全新的表现和表达方式;第三,要有与时俱进、密切关注时代变化的能力,聚焦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群体及年轻市场,用年轻受众更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茅威涛:《新龙门客栈》作为案例,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可借鉴,那就是鼓励更多有才华有担当的年轻人去创作,大胆起用年轻人,相信他们的创造力和文化使命感。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流量,对演员、剧团、剧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曾小敏:很多人都说戏曲艺术是“角”的艺术,但我更想说的是,没有一位“角”的成长能离开团队的打造和衬托。在今天,戏曲确实需要流量,而“造星”需要土壤和氛围。这几年,为了加速人才培养,我们打造了自己的剧场品牌“名家演出周”“周末睇大戏”,并进行了演出团的优化整合,让拔尖的演员尽快独当一面,让二十多岁的优秀青年演员有机会领衔主演,并进行每年一度业务考核以及青年折子戏大赛等,成效显著。

  茅威涛:今天已经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应该如何利用好流量和趋势呢?我们的运营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创作作品、完成演出场次。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思路和意识,向别的更加成熟的行业借鉴。坦白说,《新龙门客栈》是借助了上海一家公司的运营经验。

  《新龙门客栈》的破圈,不光让网友们惊讶自己原来有一天会开始抢越剧的戏票,也要让网友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也还有美丽的地方剧种。

  南方日报:戏曲发展,是一个地区文化创新发展的标签。在这方面,戏曲传承人、创新者有哪些大有可为的空间?

  曾小敏:广州市是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点城市之一,又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文化区。广州的粤剧文化底蕴深厚、影响力大、识别度高,一直都是最具传承价值与创新能力的文化内容。欣喜于越剧同仁对传统戏曲的创新成果,相信这对我们也有所启发。戏曲传承人和所有在戏曲传承方面极具创新理念的同仁,可以在新剧目、新主题、新内容、新传播上做新的探索与尝试。

  茅威涛:作为传统戏剧工作者,既要有继承传统的担当,又要有转化创新的意识。我们正在尝试的全新模式和形态,就是驻场演出,文旅结合。

  在我看来,广州在这方面同样大有可为。广州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城市,广州的观众对于实验作品具有很高的接受度。文化内涵如果能兼具温度、深度、广度地注入旅游产品,又能把“旅”的流量纳入到“文”,这会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空间,会给地方文化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

  南方日报记者 徐子茗 李培

  总策划:黄 灿 陈 志

  策划:罗彦军 李 贺 陈 戈

  统筹:王会赟 李 培 丁建庭

  执行:伍 青 苏仕日 辛均庆 钟展锋 何雪峰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