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守护蔚蓝海洋 我们能做些什么? 正文

守护蔚蓝海洋 我们能做些什么?

[探索] 时间:2024-04-26 12:27:0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98次

提到海洋,守护你会想到什么?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吃的蔚蓝海鲜,还有旅游的海洋目的地,去海边放空两天有多好。守护当然,蔚蓝这都是海洋从我们人类需求的角度去思考的海洋,但是守护换个角度,海洋是蔚蓝否可以永远满足我们的需求?品质不打折?本周四,6月8日是海洋“世界海洋日”和“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宣传的守护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前不久,蔚蓝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海洋部署实施2023年公海自主休渔措施。守护通知中提到,蔚蓝自主休渔期间,海洋多种远洋渔船需要停止在休渔海域捕捞作业,并从下个月起,我国将实施本年度的公海自主休渔。而从上个月起,一些地区例如青岛的近海区域就已经全面进入伏季休渔期。禁渔期里,渔民的生活怎么办?爱吃海鲜人的餐桌又该如何满足?怎样才能对海洋有更好的保护?《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大海。

休渔让渔获物产量和质量双提升

从5月1日起,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全面进入海洋伏季休渔期。

公海休渔政策已连续施行三年,而对比过去,今年对于渔船种类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意味着监管力度将会更大。再相比于远洋休渔,近海的伏季休渔制度有着长久的历史,监管体系更加完整。

本周距离伏季休渔期已正式施行一个月之余,今年的制度延长了部分渔船的休渔期时间。对于青岛的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来说,这段时间工作量不小。由于人员不算充沛,再加上巡逻频次高,还要随时为海面突发情况做准备,执法队成员几乎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

除去辛苦,时而汹涌的海面也暗藏危险。日常的工作时间,他们需要随时盯紧停港渔船的动态,如果有船只移动,雷达上便会显示目标。

目前,青岛已有近4000艘渔船归港休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偷捕鱼类的情况不少,但近几年这种违规现象少见很多。除去监管有效,另一个原因是,如果在此期间有渔户破坏规则,来年他将失去政府提供的补贴和打捞杂物资格,而这是每年几笔不小的收入来源。

“吃蛤蜊,喝啤酒”是青岛人钟爱的美味搭配,尽管在休渔期间,海捕鱼类、蟹类等海产品的种类有所减少,但一些近海养殖的活鲜给食客的餐桌带来了新选择,再加上冷藏制品,让市民在休渔期也能保证着餐桌上的海鲜需求。

伏季有利于海洋藻类和蕨类的繁殖,鱼类产卵期也多在伏季,所以每当休渔结束后,渔获物产量和质量都可以得到提升。每当休渔期结束,渔民们通常会使用网格较小的网笼进行捕捞,这导致不少小鱼小虾都会被打捞起,但并不具备食用条件,大多只能被当做饲料或遗弃物。

海龟、珊瑚是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提到国土的面积常常说960万平方公里,其实这个数字指的是陆地面积,显然很长的时间里头,我们的海洋国土意识不是那么强,也正因为如此,从2008年我国启动了“全国海洋宣传日”,到现在已经15年,但这毕竟还算是一个开始,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个小测试,海底珊瑚大家可能都见过,但可种植的珊瑚是动物还是植物?珊瑚对于海洋的生态系统又意味着什么?

本周二,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珊瑚专家廖宝林,带着一组由志愿者以及科研人员组成的潜水队,开启对海底种植的珊瑚苗圃日常巡护工作。

水下的视线并不好,只有2至3米的距离,涌动的海水让队员们更是难以控制平衡。随着海底巡护的进行,队员们发现,珊瑚大多受到了泥沙覆盖的影响。

在清理泥沙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被海浪打翻、已经死去的珊瑚,廖宝林示意队员回到水面进行沟通。

回到船上后,廖宝林和队员开始制作需要补种珊瑚的底座,而后又再次回到了海底进行补种。

廖宝林种植的珊瑚幼苗属于动物,是由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形成,群居在一起后形成珊瑚礁。虽然在全球占地面积不到千分之二,但是却有超过25%的海洋生物生活在里面。

除此之外,珊瑚礁在生长过程中还会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分泌碳酸钙,减轻温室效应,对于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深圳地区的珊瑚礁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覆盖率可达到80%以上,但是近20年,覆盖率却下降到了20%到30%左右。下降的原因除了海水温度变化以及极端天气外,另一个主要因素则是人们的近海活动。

为了解决珊瑚礁覆盖率下降的问题,廖宝林从2014年开始,在深圳设立的珊瑚培育中心培育珊瑚,进行生态修复,让廖宝林和研究人员们感受到了变化。

海龟也是珊瑚礁里的一种典型海洋生物,在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的珊瑚培育基地里,还设有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站,目前就收养着被人类活动致伤的海龟,工作人员介绍,这6只都是本地海龟。

海龟作为代表海洋环境的指示物种,对环境要求非常高,需要干净的沙滩进行产卵繁育后代。因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深圳海域附近的沙滩上,很难见到海龟上岸产卵。

海龟、珊瑚都是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的水质是许多海洋生物存活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海水监测,也是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的任务之一。每个季度,廖宝林都会带回海水样本交给研究院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从2015年开始,实验室就对大鹏新区附近的海水进行检测,通过记录海水各类数值的变化来进行对比监测。

保护海洋还得做些什么?

要说海洋对地球有多重要,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可能就相当于人体当中水和血液有多重要一样,从面积看,71%的地球表面积覆盖着海洋。从体积看,95%以上的生物圈体积被海洋占据,所以海不仅是大,而且是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环境,而真要保护海洋,并且有效果,还得做一些什么?

自去年年底开始,深圳市大鹏新区就透过可远程指挥的无人机,每天对海岸线进行巡飞。从高空俯瞰,大鹏新区128公里的海岸线一览无余,一旦出现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也将被实时捕捉。但甄别出污染后,关键还在于如何及时制止。过去,近岸海域的保护涉及生态、海事、渔政、规划等多个部门,目前当地正试图打破“九龙治海、各管一摊”的模式。

本周二,世界海洋日前夕,该区启动了海上规范管理提升年的一系列活动,围绕海洋保护开展跨部门协作。之所以如此重视海洋,也是因为当地生态的与众不同。坐落在深圳东部一隅的大鹏新区,一方面其洁净的近岸海水水质能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另一方面深圳又是一座人口1700多万的超大城市,人类活动与海洋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大鹏新区的海域上尤为剧烈地碰撞着。

30多年前,渔民在当地的海湾中,架起渔排养殖水产,伴随着城市消费人群的涌入,渔排逐步发展成浮在海面的餐饮和旅游场所。

据张育林回忆,鼎盛时,当地有1000多名渔排从业者。游客们在渔排上亲近大海,也给大海带来了生活垃圾、餐饮污水等沉重负担。海面之上,是潜在的污染,海面之下,却是超过60种本土珊瑚的家园。

一年前,大鹏新区将渔排清退上岸,拿到了清退补偿款的张育林,把餐饮招牌从海面搬上陆地继续经营,维系着过去渔排上的熟客,当地海洋生态也在渔排清退后,有了明显改善。

除了要让靠海吃海的从业者慢慢意识到海洋的生态价值,作为普通公民,面对美好而又脆弱的海洋,也需要转变观念,选择不破坏海洋的方式去亲近大海。

周末或假日期间的深圳红树林,除了是近海生物们的乐园,还是孩子们露天的自然教育课堂,当沿海城市长大的孩子们,开始关心起了身边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的种子也植根在了全社会当中。

生活中、生命里有很多事情特别重要,但平常往往被忽略不计,比如空气中的氧分,充足的时候您不会关注他,但有一天缺了氧,您试试,海洋对于人类同样如此,它不仅意味着海鲜或者旅游度假目的地,更是我们的生存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所以,多为海洋做一点什么,显然是应该的。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