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真知常在“每事问” 正文

真知常在“每事问”

[娱乐] 时间:2024-04-18 17:12:2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78次

原标题:真知常在“每事问”

1930年5月,每事问为消除当时红军中的真知常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到:“迈开你的每事问双脚,到你的真知常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真知常”他在苏区时,每事问经常深入贫雇农、真知常烈军属和干部家中,每事问一对一地聊,真知常从选举到生活,每事问从公债到合作社,真知常大小事情样样都要问全问细。每事问无论是真知常哪家豆腐做得好、哪家水酒酿得香,每事问还是每家每户吃盐多少、价格几何,他都仔细了解。靠着这种“每事问”的扎实作风,毛泽东找到了开启农村革命的钥匙。

“每事问”语出《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这说的是,孔子参加鲁国国君祭祖典礼,进入太庙后,对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一丁点细节都不放过,生怕出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孔子一直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仅对太庙的礼俗坚持“每事问”,凡是不太懂的都要想方设法问个明白,“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甚至还向7岁幼童求教,被人们尊称为“万世师表”。

可贵莫如真知,而真知常在“每事问”。古今中外,大凡有所建树者,其知识所得无不与“问号”结下不解之缘。《吕氏春秋》记载,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拜车夫、药工、捕蛇者等为师;爱因斯坦喜欢设疑质问,他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达尔文有疑必问,善于思考“悬而未决的问题,甚至连费数年也在所不惜”;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赋诗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有人说,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一个人即使学识再渊博、经验再丰富,也不可能做到事事了然于胸。坚持“每事问”,打破砂锅问到底,必能驱散心中迷雾,拉直心头问号。可见,“每事问”是一种谦逊可贵的求学态度,一种务实有效的求知方法,一种追根究底的求真精神。问来的大多是书本上难以学到的“活思想”,对我们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指导实践大有裨益。

问是一门学问。问有问的技巧,问之得法则事半功倍。坚持“每事问”,不仅要虚心好问,遇到不懂就问,一问不得就再三问、反复问,直到疑窦释然,还要思而后问,准确把握问的对象和问的方法,由表及里、由小见大、抽丝剥茧、去伪存真。万里在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时,经常一辆小车、三两个人,说走就走、随时可停,直接到村入户,找干部探究农村“突围”问题,向群众请教摆脱贫困的法子。短短三四个月时间,他便把大部分山区都跑遍了,问清了实情,问出了方法,为后来安徽打响农村改革第一炮打下了根基。

当前,随着改革强军的深入推进,部队建设呈现许多新的特点,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广大官兵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跨军种、跨领域、跨单位交流任职日益增多。置身新的环境新的岗位,难免会遇到困惑,有的矛盾问题甚至是从未遇到过的。尽快进入情况、开展工作、开创新局,循规蹈矩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懂得问,就是在叩击实情的大门;勤于问,就是在追寻真知灼见的光芒。只有老老实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学孔夫子的“每事问”,多从官兵中汲取养分,多在基层中发现“金子”,才能把工作思路方法搞准,才能办出舒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实事好事,从而以过硬的工作实绩赢得官兵的信任与拥护,步履铿锵地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周燕虎  唐 健)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