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蛋白“概念股”江苏吴中:专注转型,踏遍热门,主业萎靡,业绩稀碎

[热点] 时间:2024-04-16 16:06:5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92次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概念股权威,重组专注转型主业专业,蛋白及时,江苏全面,吴中萎靡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踏遍

  来源:市值风云 

  捞一把就走。热门

  男人福音?

  前段时间,业绩一张胶原蛋白用于男性生殖整形的稀碎朋友圈截图,在各种投资者交流群中迅速流传。概念股从不缺概念的重组专注转型主业A股一时间出现了一批持续上涨的重组蛋白概念股,男人丁丁变大概念股。蛋白

  比如本文的江苏主角江苏吴中(600200.SH),以及丸美股份(603983.SH)、吴中萎靡近岸蛋白(688137.SH)、踏遍福瑞达(600223.SH)等等。

  市值风云App显示,重组蛋白板块近一个月涨了16.61%,其中江苏吴中的涨幅为13.38%。

  (来源:市值风云App)

  那张疯传的朋友圈截图中的产品,不知什么原因,一直被误认为是江苏吴中的产品。实际上该产品名叫伊妍仕,是华东医药(000963.SZ)子公司Sinclair旗下的医美产品。

  (来源:网络)

  江苏吴中的总裁助理项臻后来也在社交媒体上说,截图中的产品并非公司的产品,且公司目前暂未立项研发男性生殖整形领域的产品。

  (来源:网络)

  有意思的是,作为“正主”的华东医药,其股价涨幅并不大,且伊妍仕并未获批应用于丁丁增大变粗项目。如果截图中所谓的“男士一针大”项目是真的,则可能涉嫌超适应症违规使用。

  根据华东医药的公告,伊妍仕是一款注射用聚己内酯微球面部填充剂,俗称少女针,其功能主要是纠正面部的鼻唇沟皱纹,进而使面部重回丰盈饱满的年轻状态。

  给丁丁打少女针,这画面简直不敢看。

  (来源:华东医药公告)

  丁丁增粗手术的填充材料一般有自体组织移植和人工合成材料两大类,前者包括自体脂肪、游离真皮脂肪等,后者包括脱细胞异体真皮、玻尿酸等。目前尚无临床依据证明胶原蛋白有增大丁丁的功能。

  因此,所谓的丁丁变大概念股基本上就是一个乌龙,甚至不排除有人故意制造这个乌龙的可能。

  不务正业的药企

  乌龙归乌龙,江苏吴中的确有重组胶原蛋白的产品线,因此公司与重组蛋白还是多少沾点边的。

  接下来,风云君就扒一扒江苏吴中的基本面。

  从近几年的营收结构看,公司主业是比较清晰的。2018-2023年上半年,医药业务营收占比一直高于70%。

  (制图:市值风云App)

  医药业务可分为医药制造和医药商业,两者大概各占医药业务收入的50%。目前医药制造业务的产品端已形成以免疫调节类药、抗感染用药等为核心的产品群。

  2018-2020年,60%以上的医药制造收入都是来自免疫调节类药、抗感染用药、血液系统用药以及消化系统用药这四种药物。

  2021年及以后,美索巴莫注射液迅速成为公司新一代拳头药品,收入排名第一的药品,其占医药制造收入比重在2021和2022年分别达到27.6%和28.1%。美索巴莫注射液属于骨骼肌松弛药,其适应症为中枢性肌肉松弛。

  (制图:市值风云App)

  仅根据以上数据,公司貌似对医药这个主业比较专注。不过翻开公司更久远的历史就会发现,公司很早就涉足医药领域,这不假,但同时也很早就不务正业了。

  公司上市后并没有一心一意搞主业,而是整天想着搞副业,想通过副业赚快钱。

  除了医药外,公司先后涉足纺织服装、贵金属加工、房地产、化工、国际贸易等诸多业务,个别业务的营收占比甚至一度超过医药。

  比如在2014-2016年,贵金属加工就是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其营收占比在40%左右。

  (制图:市值风云App)

  跨界玩副业,徒留满地鸡毛

  杂七杂八的非主营业务,不仅彼此之间的关联性不大,与主业医药也隔了“十万八千里”。更重要的是这些副业并没有提振,反而严重拖累了公司业绩。

  2013-2022年这十年,公司营收整体呈下滑趋势,其中2013-2017年,公司营收保持在30亿元左右,最高可接近40亿元。2017年以后,公司营收规模大幅收缩,仅能维持在20亿元上下,且没有明显增长。

  (制图:市值风云App)

  2013-2017年,公司尚能盈利。2017年以后,公司便经常录得净亏损。

  比如2018、2020以及2022年,这三年的净亏损额累计达到8.68亿元,剩下七年的归母净利润累计为4.34亿元。利润额仅为亏损额的一半,说明最近这几年公司亏得太多了。

  而且即使能盈利,公司的盈利能力也非常弱,归母净利率长期低于2%,最高不超过5%。

  (制图:市值风云App)

  本来在2018年以前,公司还一直有现金分红。现金分红率虽然不算很高,但好歹可以维持在30%左右。2018年及以后,公司业绩恶化得非常明显,于是从2018年开始,公司就再也没有进行现金分红了。

  (来源:江苏吴中2019年报)

  早在2003年,公司就涉足贵金属加工领域,此后,贵金属加工营收占比一直比较高。2014-2016年,贵金属加工一度成为营收占比最高的业务板块。

  不过,贵金属加工实在是赚不到什么钱,其毛利率都不到1%,如此低的毛利率也严重拖累了公司整体毛利率。2013-2016年,公司毛利率仅在10%左右浮动。

  在开展贵金属加工业务十四年之后,也就是2017年,公司完成兴瑞贵金属的股权转让,正式从贵金属加工领域撤退。公司毛利率也随即提升至30%左右。

  耗费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公司终究没能把贵金属加工业务做起来。

  (制图:市值风云App)

  2010年,看着房地产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公司随即剥离服装业务并转让江苏吴中服装集团股权,同时还成立了吴中置业,准备在房地产,尤其是投机性房地产领域捞一把。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房地产行业的监管趋严,地产领域的投资、投机性需求被抑制,公司的房地产收入不断萎缩。

  2016年房地产收入为8.92亿元,其营收占比达到22.4%,到了2019年,房地产收入就只有0.87亿元,与2016年相比缩水了9成以上。房地产板块败局已定,公司只能认栽。2019年公司剥离房地产业务,转让吴中置业股权。

  (制图:市值风云App)

  2016年化工行业步入景气周期,公司又盯上了化工。2016年公司全资收购响水恒利达,后者主要从事有机颜料、染料的生产和销售。

  2019年,响水恒利达所在的园区发生了“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虽然国务院调查组认定事故是由园区内其他企业造成的,与响水恒利达没有关系。但事故发生后,园区关闭,园区内所有企业全部停产。公司遂于2020年退出化工行业。

  因响水恒利达退出园区,公司2018年产生3.67亿元的商誉减值损失,2020年继续记入2.96亿元的持有待售资产减值损失。这两笔损失直接重创了公司业绩。

  2018和2020年公司净亏损额分别为2.86和5.06亿元。其中,2020年更是公司上市以来亏得最多的一年。

  (来源:江苏吴中2020年报)

  最近两三年,医美赛道逐渐火爆,按照公司以往的经营思路,这不得赶紧捞一把?此时不捞,更待何时?于是公司再一次将触角伸向医美。

  2020年公司确立以“医药+医美”双产业为核心的发展方向。2021年,公司成立医美事业部,并设立吴中美学。2022年7月,吴中美学正式启动重组胶原蛋白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

  医美产品管线既有自主研发的,也有进口引进的,其中自研的重组III型胶原蛋白填充剂婴芙源,已于2022年8月上市。

  纵观公司的医美产品,其类型无非两种,一种是纠正鼻唇沟皱纹的皮肤抗衰产品,包括重组胶原蛋白填充剂、童颜针等。另一种则是以玻尿酸、溶脂针为代表的美体塑形产品。

  (来源:江苏吴中2022年报)

  医美业务由于才起步,目前对公司业绩的贡献非常小。2023年上半年,医美业务收入仅为287万元,其营收占比仅为0.3%。医美业务能否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仍有待观察。

  截至2021年,纺织服装、贵金属加工、房地产以及化工业务基本都被关停。现在的副业就剩下国际贸易和医美。

  可以说,公司历次跨界转型,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风云君认为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多元化经营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和长远的规划。什么赛道火,公司就做什么。很多副业与主业的关联性并不大,新旧业务无法产生任何协同效应。

  医美兼具医疗和美容双重属性,多少和医药沾点边,跨界幅度没有以前那么大,市场上也有药企转型做医美的,比如华东医药、四环医药(00460.HK)等。不过,考虑到公司过去失败的转型之路,风云君对公司进军医美,着实乐观不起来。

  其次,在玩副业的同时,公司主业最近也出现了危机。公司现在面临着“既丢了西瓜,又丢了芝麻”,主业和副业均走颓的风险。

  主业萎靡不振

  医药业务收入在2019年达到历史最高点,为15.15亿元,此后便逐渐下降至2021年的12.91亿元。2022年医药业务收入虽反弹至14.21亿元,但依旧没能超过2019年的最高值。

  医药业务收入下降显然不能只归咎于疫情,公司自己也应负有责任,因为据国家统计局,在2020-2022年间,国内医药行业总收入并没有下降,反而实现了增长。而且很多上市药企的业绩如今都已超过疫情之前的水平。

  (制图:市值风云App)

  公司的医药业务重点聚焦高端仿制药、首仿药以及创新药,公司本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发上,然而公司研发投入从2018年开始逐渐减少,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也从2018年的3.8%下降至2022年的2.5%。

  (制图:市值风云App)

  这研发强度,连诸多化工企业都不如,更别说真正的创新药企业。

  同期的销售费用倒是没有太大变化,销售费用率也一直保持在20%左右。公司的研发投入向来低于销售费用,“重营销、轻研发”算是公司的老问题了。近年来,随着研发投入逐渐减少,该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制图:市值风云App)

  像公司这样盲目的多元化,主业都没搞好,就火急火燎地玩副业,显然是不可取的。

  对于跨界转型,公司既没有一个中长期的规划,也没有考虑新旧业务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更没有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站稳脚跟的能力。

  公司真正考虑的是风口在哪,热点在哪,哪个行业受到追捧,公司就投身哪个行业。这是典型的赚快钱,捞一把就走的投机心态。以这样的心态去做任何生意,恐怕都是难以长久的。

责任编辑:杨红卜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