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 成都平原一“古城”800 余年风华历久弥香

[百科] 时间:2024-04-25 22:03: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68次

城厢武庙,古城近处为仪门,城厢成都远处为正殿。平原

西街上的余年“泰山石敢当”。

位于邓公楼一侧的风华“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原城厢中学大门,历久建于上世纪30年代。弥香

说到四川的古城古城,人们多半会想到阆中、城厢成都昭化、平原会理等名胜。余年然而你知道吗?距离成都市区不到一个小时车程,风华就有一座曾经的历久古城,这便是弥香成都青白江区城厢镇。历史上,古城城厢曾作为金堂县城800多年,直至上世纪50年代。护城河、书院、文庙、武庙……这些古代县城通常才有的建制,如今在城厢都不难寻觅遗址遗迹。数百年来,城厢走出过一众历史文化名人,仅近现代就有革命志士彭家珍,哲学家、翻译家贺麟,植物学家彭传直、何铸,著名诗人、学者流沙河等。近日,记者在相关专家学者的带领下走进城厢,领略这座逐渐隐没在历史中的“古城”风采。

书院文庙武庙再现厚重历史

与川西平原很多古镇不同,城厢曾行使金堂县城职能800余年,因此保存着书院、文庙、武庙等大型遗址遗迹。它们不仅是城厢厚重历史文化的见证,也为这里平添了传奇色彩。

2018年12月28日下午,记者从成都驱车行驶40公里左右便到达城厢镇。家住青白江的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安勇一道前往,他一直致力于探索城厢历史文化及其保护开发。

安勇介绍,尽管城厢镇今属青白江区,然而北宋以来直至1950年800多年间,城厢一直是金堂县县城所在地,是金堂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意味着,城厢保留的遗址遗迹,相对不少古镇而言有着很大不同,例如在这里能看到过去的护城河。护城河周长有3公里左右,如今由于淤塞等原因,规模已不复往昔。不过东门外护城河经过整治,以条石砌筑河岸,两侧还遍植花草树木,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也尽显苍翠,可谓人们平日散步游玩的好去处。

原来的城墙现已不存,不过城厢仍保留着不少县城才有的景观。从当年的东门进入,前行百米左右便能看到绣川书院,这是全省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县一级最高学府,2007年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天,绣川书院因故并未开放,从门缝向内窥探,可以看见一座古朴的门楼,以及清代金堂县令李淇章题写的对联“博学多能养成佳士,依仁游艺勉作通儒”,横批“人文蔚起”。

绣川书院初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720年知县陈舜明迁建现址,屡经增建、重修后,形成“讲堂五间,东西校舍若干,后院三合”的规模。几百年来,绣川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仅近现代就有革命志士彭家珍,哲学家、翻译家贺麟,植物学家彭传直、何铸,著名诗人、学者流沙河等在此求学,如今绣川书院大门牌匾即为流沙河所题。

要说整个城厢镇最为“霸气”的建筑,文庙和武庙当之无愧,规模宏大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配以琉璃瓦面,仅从视觉上便很难不引起人们注意。文庙也称圣庙、学宫,是供奉孔子、推崇文人政教之处,城厢文庙历史上兼有庙、学两种功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东西庑共设123个牌位。其中,“乡贤祠”供奉本地在历史上做出贡献的人物,如宋国子博士谢湜、进士谢潜及明刑部尚书杜预、河南左参政王铨等,“名宦祠”主要供奉为本地做出贡献的历代地方官员。

有趣的是,城厢武庙高度为12米,超过高度为11.1米的文庙,据说这种现象在全国都很罕见。安勇介绍,城厢武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曾经由当地中学使用,不仅能看到朝气蓬勃的学子,还能听见他们弹古筝、练钢琴的乐声,如今这里已作为文物保护起来。记者在管理人员带领下进入,眼前首先是一片空旷的草场,其后依次是仪门和正殿,仪门外曾有一对大石狮,1978年被运往成都王建墓(今永陵博物馆)大门前。仪门和两庑主体为黑色,正殿内中塑关公像,左右分别为关羽之子关平和《三国演义》人物周仓,威风凛凛,尽显武庙“规模宏敞,阶陛崇严”的风采。

祠堂会馆园林见证移民入川

清代以来移民四川的风潮,为城厢带来了五湖四海的外来人口,也丰富了这里以建筑等为代表的多元文化。这些历经数百年的祠堂、会馆、园林,留下了众多“人杰地灵”的历史见证。

记者来到西街口,只见笔直的街道向外延伸,街面宽七八米,新铺着干净平整的青石板,两旁瓦房、铺面鳞次栉比,随处可见茶馆、饭馆、商店、民居和各类文化景观。记者在一户人家门外,发现墙体中间嵌着一通不到一米高的小石碑,上方刻有狮首浮雕,气势威严,下方刻着“泰山石敢当”几个大字。“泰山石敢当”是中国旧时宅院外或街衢巷口建筑的小石碑,常立于丁字路口或被视为“凶位”的墙上,体现过去人们“保平安,驱妖邪”的诉求。

距离西街口不远,右边有一座灰色调的高大建筑,这是清代金堂县县衙遗址。民国时期,这里曾是金堂县政府所在地,上方至今保存着“金堂县县政府”几个大字。上世纪60年代以来,县衙主体建筑因各种原因逐步消失,现存大门、告示栏、护衙墙基本完好。

西街中部,两面高大的封火墙“左拥右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宗祠”坐落其间。陈氏宗祠建于1741年,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是城厢镇保存最为完好的家族祠堂。大门封火墙泥塑考究,上有蝙蝠、麒麟、云彩等图案。走进祠堂内部,门梁上可见精美的人物、花草、动物等鎏金雕花,门窗上也有栩栩如生的鱼、牡丹、蝙蝠等寓意吉祥富贵的纹样。陈氏是金堂大姓,城厢曾有“陈半县”之说,从其祠堂可见曾经的风采。

陈氏家族来自福建漳州,是清代以来,外来移民落户四川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城厢历史上曾设有福建会馆“天后宫”、湖广会馆“三楚宫”、广东会馆“南华宫”、陕西会馆“关圣宫”、江西会馆“万寿宫”等,极盛时期共有38座祠堂。如今,除陈氏宗祠外,尚存廖家祠堂、曾家祠堂等数十处祠堂,以及若干公馆、花园等庭院式建筑。与西街交汇的槐树街就有一处“米家花园”。米家花园始建于1692年,现存门厅、北厢房和过厅,对研究清代园林式建筑有重要意义。

城厢过去有句老话:槐树街的院子——何范余(谐音“何犯于”),即“哪里犯得着呢”之意。从这条小街的大户人家,走出了清代湖北按察使何元普、著名诗人和学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成都大学前校长何寿等,新都宝光寺著名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就出自何元普手笔。

珍贵手书匾额承载革命传奇

城厢并不只有慵懒的老时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这里也曾见证、记录着不少志士仁人的奋斗乃至牺牲,留下了孙中山、章炳麟、于右任等革命家、政治家的墨宝。

如果询问城厢居民周末或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场所,“家珍公园”可能是不少人共同的答案。

家珍公园的创建可以追溯至15世纪中期,当时川西著名丛林明教寺僧人凿“金刚池”,供来寺香客游览休憩。上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军28军旅长杨秀春将其从明教寺划出,作为金堂县城公园并定名“金刚公园”。后来,因园内建有彭大将军专祠和纪念碑,金刚公园最终改称“家珍公园”。

“彭大将军”何许人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彭家珍。走进位于古金刚池畔的彭大将军专祠,迎面便是一尊巨大的彭家珍汉白玉像,以及孙中山手书“我老彭收功弹丸”金字匾额。专祠内外,还有章炳麟“独行奇材”、于右任“彭大将军”等十多块匾额。

彭家珍究竟有何丰功伟绩,能让这么多近代重要历史人物题字颂扬?原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清王朝以良弼为首的顽固派不甘失败,组织“宗社党”拼力反抗。为了扫清革命阻碍,时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彭家珍决定前往刺杀良弼,行前还写下绝命书:“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生受辱,不如死得荣。”1912年1月26日晚,彭家珍在北京只身深入虎穴,用土制炸弹将良弼炸死,自己则英勇捐躯,年仅23岁。

暗杀行动十多天后,末代皇帝溥仪被迫下诏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终结。孙中山称赞彭家珍:“诛除大憝以收统一速效之功”,题词“我老彭收功弹丸”,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并下令修建专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签发给彭家珍家属《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表彰彭家珍“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1986年,一座高约3米的彭家珍雕像,在家珍公园北门古金刚池畔落成。这座大理石雕像由雕塑家温昌绪设计,按照彭家珍生前戎装照创作。距离彭家珍雕像不远,还有一座1917年修建的西式小楼。它原是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上世纪30年代川军将领邓锡侯曾在此指挥部署,抗战爆发后还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随后便率军出川抗日。为表纪念,时任金堂县长严光熙后来率众绅士,在此楼西侧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并将此楼命名为“邓公楼”。如今,这里成为当地人社交休闲的茶馆。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