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评丨非遗扶贫,一篇“一举双赢”大文章

[百科] 时间:2024-04-23 18:16:2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25次

原标题:东方时评丨非遗扶贫,一举双赢一篇“一举双赢”大文章

学会一门手艺,东方大文全家有望脱贫致富。时评包括剪纸、丨非刺绣、遗扶绘画、贫篇金属锻制、一举双赢建筑营造等在内的东方大文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带动城乡就业、时评促进脱贫增收的丨非作用。从2018年7月以来,遗扶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地方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贫篇截至目前,一举双赢全国已建设超过2000所,东方大文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时评(11月8日《人民日报》)

众所周知,非遗是文明的标志、记忆和载体,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是民族的核心构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文化内核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不少地方性非物质文化生存的空间日益狭窄,甚至面临着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的危机乃至凋零的境地。与此同时,不少地方虽然实现了脱贫摘帽,但由于农民缺少一技之长,今后仍然面临增收缓慢甚至返贫等问题。而实际上,一方面,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往往是传统工艺的富集区,特色突出、数量众多的非遗资源正是这里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非遗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

针对上述情况,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大力推进“非遗+扶贫”,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为脱贫致富带来新生机。许多贫困乡村如今正依托祖祖辈辈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擦亮文化“金名片”,闯出了以特色文化造血的脱贫之路。如地处深山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近年来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银饰锻制和非遗旅游发展得很红火。无独有偶,在甘肃省陇西县云田镇三十铺村,牟淑平和丈夫以前都是靠外出打工来增加家庭收入,后来村里成立了陇西刺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牟淑平和其他20多名妇女经过培训,成为工坊的成员,实现了“传着手艺、赚着钞票,还能守着娃、顾着家”,这不仅在物质上有助于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而且在文化上有益于传统工艺的接续传承。

放眼全国,一个个鲜活案例表明“非遗扶贫”不是概念,而是贫困地区发展致富的新路,非遗可以带动村民增收、助力精准扶贫,文化可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甚至成为很多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各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带动项目超过2200个,带动近50万人就业,助力20多万贫困户实现脱贫。同时,依托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扶贫的“造血式”扶贫不仅教授村民一技之长,促进其增收,而且拓宽其眼界、打开其思路,实现了“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目标,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总之,各地非遗扶贫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可以有力推动实现扶贫就业、非遗保护、文化振兴的双赢。同时,乡村振兴,离不开年轻人,也离不开文化振兴。非遗扶贫带来的可喜变化,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并给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滋养。坚信,随着非遗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焕发活力、充满希望的乡村,不仅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而且非遗也将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刘纯银)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