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评论:发展新文科要重内涵 正文

评论:发展新文科要重内涵

[热点] 时间:2024-04-18 22:35:0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12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熊丙奇 如果不转变传统的评论办学思路,尤其是发展重学术研究、强调论文发表的新文评价体系,新文科建设将很难有新气象,科重办出文科专业的内涵特色与高质量需要重内涵。

  近日,评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见长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科技人文发展专家咨询会”,宣布将大力发展新文科,新文建设科学文化、科重应用文科以及文化传承等学科。内涵无独有偶,评论不久前,发展有“中国理工科最高学府”之称的新文清华大学也专门召开了文科工作会议,要求共同推动清华文科建设发展迈入新的科重阶段。目前,内涵多所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类高校都有向文科发力之势,新增多个文科或文理科交叉的学位点。

  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一起,将开创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新局面,以此提高培养质量。那么,“新”究竟新在哪里?是换汤不换药的“概念创新”,还是“新瓶装老酒”?在笔者看来,新文科建设应该有新的思维,不能急功近利地追求快上规模、快出成果,而应加强内涵建设,把精力用在培养有人文底蕴的一流人才上。

  其实,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内的“理工名校”早已是综合性大学,但为何这些学校给外界留下的印象还是“理工名校”呢?是因为这些大学办的文科专业相对于其理工科专业来说,仍显得比较“弱势”。而“弱势”往往是由于学校追求快上规模、快出成果所致。

  一方面,不少理工名校建设文科专业,追求的是“高大全”——高层次、大规模、学科全。兴办文科学科、专业,让学校从形式上很快就变为了综合性大学。但是,这一出发点,就导致文科更多地扮演了点缀功能,学校并没有充分论证,学校是不是要办文科专业、举办哪些文科专业、怎样办出文科专业的特色与高质量。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可谓飙升,而这得益于学术研究,尤其是发表论文的“成果”。在乎大学排名、围着排行指标办学,让我国大学更像“论文中的大学”,这既对人才培养不利,更对文科发展不利,因为相对于理工科,文科能发表的国际论文少,课题经费也远不如理工科,于是文科不被重视。在理工名校,文科的地位就更低了。

  建设新文科,如果不转变传统的办学思路,尤其是重学术研究、强调论文发表的评价体系,新文科建设将很难有新气象。针对文科的“弱势地位”,有人建议,应该实行分类评价,建立符合文科特点的评价指标,但即便是实行了分类评价,如果还是主要看论文,其实并不能改变什么。发展新文科,不能变为文科与理工科抢夺资源的游戏。事实上,要建设新工科、新医科,也需要破除“唯论文”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让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浮躁、急功近利。

  为此,需要高校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目前高校实行量化评价,主要原因是没有专业同行评价,而是行政主导评价。只有让大学真正成为学术共同体,推进专业同行评价,才能在评价教师时,坚持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而非功利的指标。同时,学校在举办新学科、专业时,也才会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进行充分的论证,能办出高质量、特色的才办,分散办学精力、只为充数的就不办。像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就没有开设时髦的医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原因是学校教授委员会认为,办这些学科,不但分散精力,也办不出顶尖水平。

  而社会也需要转变对大学的办学评价,我国大学追求“高大全”,这和社会看重这些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如,很多学生、家长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就盲目地追名逐利,“大学”就比“学院”好,带时髦词汇的学院、专业就“热门”,这也让大学热衷更名,迎合考生和家长,除了更校名外,有些大学的新增专业也只是对原来专业进行改名、包装而已。因此,要促进大学办学、重视质量和特色,也需要社会在评价、选择大学、专业时,摒弃功利的教育观,理性地分析学校的办学内涵。(熊丙奇)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19年7月上旬刊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