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书店 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与时代记忆

[焦点] 时间:2024-03-29 10:15:4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45次

位于延安清凉山的新华书店发祥地旧址。本报记者 陈宏江摄

老照片记录的钟楼新华书店发行新书时,书店员工与顾客的文化合影。 本报记者 李妮翻拍

老照片记录的钟楼新华书店里,群众读书学习劲头足。记忆 本报记者 李妮翻拍

老照片记录的钟楼新华书店前排队购书的人们。本报记者 李妮翻拍

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的钟楼新华书店旧址。本报记者 李妮摄

正在曲江书城阅读的人们。本报记者 李妮摄

本报记者 李妮

每一座城市,符号都有其独特的记忆书店风光。它蕴含着喧嚣城市中沉静而内敛的钟楼座城力量,是书店市的时代灵魂之间得以畅快对话的处所,是文化劳作之后悠游的精神家园。

西安钟楼新华书店,符号绵延近七十载时光,记忆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古城人民,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与时代记忆。

1 清凉山下 初心一以贯之

1937年初夏的一个早晨,阳光照进延安清凉山万佛洞底层的一个石窟里,泛着光亮的图书与杂志安静地堆放在简易的书架上,等待人们翻阅浏览。

在荒凉闭塞的西北高原上,毛泽东主席认为,要总结过往经验,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且把它传播出去,武装全体共产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刻不容缓。于是,就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进驻延安的第9天,1937年1月22日,中央党报委员会迅速组建起来。委员会包括《新中华报》、新华通讯社以及负责图书杂志的发行部门——新华书店。

正是在这个石窟里,这个看起来有些“寒酸”的书店,如它的名字一般,寄托着所有共产党人的共同愿望——建立一个中华民族的新国家。

毛主席在延安,废寝忘食,笔耕不辍,《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本本著作诞生于此。他的思想理论体系渐渐构建起来,通过新华书店的发行传遍全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团结一心,领导全国人民共赴国难,赢得抗战胜利,实现光荣与梦想的指导思想。

读书,可以让人汲取前行的力量。在延安的共产党人在这里如饥似渴地搜寻着所能获得的一切信息,并且怀抱着伟大的梦想,向周边的群众传播先进理念。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看书、买书,讨论、学习,新华书店成了延安最具人气的地方。

迤逦的延河水,与清凉山上的万佛洞,见证着新华书店初创的蹒跚脚步。

由于石窟地方狭小又有些偏僻,为方便读者,新华书店在延安南大街开设了一个3间店面的门市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0余年来,新华书店开遍祖国大江南北,承载着那个石窟里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太阳挂在宝塔山,

延水弯弯在眼前。

我们在这里工作,

把革命的种子撒遍人间。

我们像太阳那么欢欣、勇敢,

像延水无尽止地流到遥远。

太阳照遍了城镇、田野、高原,

延水像粗壮的铁链,

团结着亿万民众向前、向前。

我们就在这里生长吧,

等待这种子生长,

到胜利的明天!”

一首《新华书店店歌》,一段风雨兼程的历史,一个无可取代的文化地标。1953年4月6日,又是一个春天,西安市新华书店成立。它由战争时期新华书店延安西北总店服务科南迁组成,负责西北地区的图书发行工作。

1955年10月1日,钟楼东北方向,新华书店落成,隶属于西安市新华书店管理。整个书店,按照苏联图纸设计,充满了苏式建筑风格,南立面有中国传统浮雕,门楣上是毛体“新华书店”四字。它成为承载西安几辈人记忆的文化地标。

2 岁月悠长 一座城一家书店

新华书店不仅仅是一个书店,更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文化标志。每一座城市的中心都有一个新华书店。在西安钟楼旁,这座新华书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钟楼书店”。

如今已经退休的李国迎,曾任钟楼书店物流采购中心党支部书记。由于热爱读书,1985年从部队退役后,他便进入钟楼书店工作,一干就是20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切百废待兴,刚刚建成的钟楼书店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当时,钟楼书店营业面积有400平方米,一层有6米高,走进书店,货架是闭柜的状态,顾客只能站在柜台外隔空挑选,由书店工作人员传递。随着社会的发展,书店原有的营业面积已经不足以满足经营的需要。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钟楼书店在原址上将面积扩大到2000余平方米,是当时西北地区面积最大、书籍最多、书籍种类最全的书店。

在国有企业普遍吃“大锅饭”的时候,钟楼书店锐意进取,率先进行了改革——经济上,在系统内最早落实责任承包制,服务上,首先实行了门市规范化管理,从1988年到1995年,销售额翻了两番,平均年增长率达30%。

在钟楼书店工作了一辈子的张桂兰,曾是销售医药类图书的营业员。她深知,要干好这份工作,必须对医药图书的类别、内容等做到“门儿清”。于是,好学的她几乎看遍了书店里医药方面的书,还考取了医师资格证。那时候人们有个头疼脑热或者有保健需求来买书的,问张桂兰准没错。退休后,已成“专家”的张桂兰开了家诊所。

在钟楼书店,营业员和顾客的关系亲如朋友。李国迎讲起一件往事,他还在做科技方面图书业务主管时,一个年轻人有一天着急地赶来询问有没有养鳖方面的书籍。李国迎感到新鲜,跟他说:“书店没有这书,要这书干吗?”年轻人答道:“我听说南方有人养鳖发家致富了,我专程到外地买了鳖,不料回来时还在火车上,一些鳖就翻了肚子。”

李国迎看着焦急的年轻人,允诺帮他找书。那时候,西安养鳖的人少,对专业书籍的需求也少。李国迎专程去找了几家出版社,终于找到了一本,寄给了这个年轻人。

钟楼书店迎来过几段“高光”时期。20世纪60年代,钟楼书店发行了被称为“红宝书”的《毛主席语录》。据书店一位老同志回忆:“毫不夸张,人们天不亮就在门口排队,书店门一开,十几分钟‘红宝书’就被抢购一空。”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文教类图书的销售掀起了高潮。书店的老同志回忆起那个时候,脸上洋溢着自豪,打趣道:“因为供货量低、需求量大,人们会为了买书‘走后门’。”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图书,如《红岩》《创业史》《红与黑》等被摆在了书架上,大大解了人们的精神之“渴”。而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书店里出现了“外语热”“流行音乐热”,音像制品成了畅销货。20世纪90年代中期,钟楼书店出现了新的销售形式——签名售书,这一销售形式深受群众喜爱。“有签名售书时,队伍经常就从书店排到案板街去了!”书店老同志说道。

“几十年来,钟楼书店一直非常受大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就是它始终坚持图书发行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李国迎说,“我们的使命就是宣传党的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3 记忆永恒 不解的文化情缘

2007年,钟楼书店原址入选西安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4年2月申报第六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文物,减轻建筑物的负载,2008年3月28日,在原址营业55年的老字号“钟楼书店”置换迁址至端履门十字西南角。

2020年12月24日,钟楼书店发出搬迁公告宣布,置换至端履门12年后,由于易俗社文化街区有机更新项目的统一部署,钟楼书店旧址正在进行提升改造工作。提升改造后,书店将回归原址,以全新的空间规划和业态布局迎接广大读者。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西安市民侯金平,与钟楼书店的不解情缘,从幼年时便开始了。

“钟楼书店,是留下童年时光记忆的地方。”侯金平老先生说,“现在仍记得幼年时,被书店柜台里眼花缭乱的各种小人书吸引得挪不动步的样子。”

“后来,长大了点儿,身上有那么一两毛钱,总会揣着,有机会进城时,想办法多绕两步也要钻进钟楼书店里买一两本书。再后来,工作了,领工资了,每月工资领到手后,先留下每月买饭票和烟的钱,然后把要交给父母的钱放好,最后剩下的几块钱,要到钟楼书店里全买成书。”侯金平老先生回忆道,对钟楼书店,他心里总有种依恋之情。

侯金平的话道出了不少人对钟楼书店的感情,它早已不是一个书店,而是这座古城的文化记忆和精神纽带。

钟楼书店旧址改造设计团队的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重塑新华书店IP形象和重构新华书店商业价值的基础上,改造时秉承修旧如旧、场景重现、年代记忆、红色传承的理念。届时,与人们重逢的,还会是那个熟悉的古朴而端庄的苏联式建筑,它保留了老建筑的风貌和城市记忆,使古老与现代相得益彰。

按照碑林区设计规划方案,钟楼书店所在的易俗社文化街区包含秦腔文化博物馆和文创展示区、老字号商业聚集区、文化精品酒店区、百年易俗博物馆等多个区域。重新改造后的钟楼书店面积近4000平方米,位于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的黄金地段,每一层都有不同主题风格,多业态经营将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

在西安,西安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旗下小寨商圈的“新华里coffee books”最早引入“书店+咖啡”的运营模式;坐落于大唐芙蓉园南边的曲江书城、在四海唐人街的新华书店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综合商业体模式的运营思路成为市民日常“打卡”的“网红”书店。即将开放的钟楼书店,虽修旧如旧,但融入了不少现代产业,亦在不断探索着新时代书店的“复兴”之路。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