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一家人”——新疆塔城市哈尔墩社区见闻

[热点] 时间:2024-03-28 23:01:5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80次

  秋日新疆,家人见闻天气渐冷。新疆但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塔城记者却感受到了火一样的市哈社区热情,也看到了一个民族团结社区的尔墩真实风貌。

  一个同升国旗的家人见闻约定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新疆人们!把我们的塔城血肉,筑成我们新的市哈社区长城……”

  国歌奏响,83岁的尔墩王福林把国旗抱在胸前,用力抛向天空,家人见闻75岁的新疆沙勒克江·依明双手上下交替,国旗稳稳升起,塔城迎风飘扬。市哈社区小院里的尔墩所有人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

  这样的升国旗仪式已经持续了12年。

  “我要在院子里升国旗,你来吧!”2009年10月1日,收到沙勒克江的邀请,老街坊王福林一口答应下来。“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式,是大好事!”他带着热情参与进来,成为沙勒克江12年来最亲密的伙伴。

  王福林喜爱拍照,在他的镜头中,沙勒克江望向国旗的眼神炽热,参与者们手中的红旗高高举起……他把照片一一冲洗好,送到沙勒克江家中,送到每一个照片中的主人公手里。“每一次升国旗都是重要的纪念,照片可以留存回忆,激发大家的自豪感。”他说。

  渐渐的,小院的人气越来越旺。沙勒克江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王福林来得越来越早。收拾院落,分发纪念礼物,摆放报纸,样样有他的身影。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避免人员聚集,小院没有了人来人往,国歌却依旧准时响起。国旗下是3位老人,沙勒克江和爱人,还有王福林。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5厘米的积雪,也没能阻挡王福林的脚步。他还多了个新身份,护旗手。攥旗、抛起,他模仿着电视上学来的动作,胸膛挺得更直了。

  王福林说:“只要走得动,就要去沙勒克江的小院。”

  一对亲如姐妹的邻居

  初见刘晓蓉,她有点局促。她的双手一直握着玛力亚的手,“玛力亚性格活泼,不怕生,我在外边都是跟着她。”玛力亚听到这句话,会心地笑起来。

  在哈尔墩社区,流传着一个“百万不换好邻居”的故事,主人公就是刘晓蓉和玛力亚。

  几年前,有人想要购买刘晓蓉的房子。“价钱不错,我也有点心动。”但刘晓蓉反复考虑,最终还是放弃了。“钱虽然好,感情更重要。”让她如此重视的感情,就是与邻居玛力亚多年的姐妹情。

  1985年,刘晓蓉和玛力亚相识,刘晓蓉是汉族,玛力亚是维吾尔族,民族的差别没有挡住两人的情谊。此后30多年里,两人交往密切,互相扶持,成就了一段美谈。讲起这些年的故事,两人陷入回忆,滔滔不绝。

  新疆的冬天很冷,玛力亚不会缝棉衣,刘晓蓉给自家孩子做衣服时就给玛力亚的两个儿子各缝一件;连连大雨,刘晓蓉家的鸡、羊眼看要断了饲料,玛力亚不仅帮忙购买,还冒着雨送到家里,车上唯一一块塑料布,都用来盖着饲料,自己浑身湿透……

  30多年过去了,两人的感情在生活的你来我往中愈发醇厚,这段跨越民族的情谊传承至下一代。

  如今,刘晓蓉家里的体力活,都有玛力亚的儿子帮忙,“两家三个儿子”,筑起一个互助互爱的大家庭。现在,两人年纪都大了,有了更多闲适时光,时不时一起逛街散步,形影不离。望着多年的姐妹,刘晓蓉说:“我去哪里,都要跟着她”。

  一个多民族的家庭

  迈进吾热肯大叔的小院,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低矮的平房。“这是我家过去住的房子,现在我们住在后面的小楼房里。”顺着吾热肯的手指,记者看到了平房后面带有民族特色的二层小楼。

  如今的平房是一间陈列馆,堆满了吾热肯一家人过去使用的一些家具:皮箱、床、电视机、收音机……墙上挂着的家族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吾热肯家有20多位成员,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家人们时不时聚在一起。

  若有来客,就会受到吾热肯家人的热情招待,他们摆出水果、端出奶茶、拿出民族特色小零食,用真诚的笑容迎接客人。

  “逢年过节,我们要摆三桌,大人两桌,小孩一桌。”吾热肯向记者讲述他们聚会时的情景,每个人各显所能,做拿手好菜。吃到高兴时,唱歌、跳舞,好不热闹。

  “不仅我们这一代相处和睦,下一代也感情深厚。”吾热肯的姐夫巴特布勒说,“小孩舅舅这里地方大,旁边还有小河,我们家小孩放假经常来这里玩儿。”

  如今,小妹古丽努尔的孩子将要出国留学,正在办理各种手续。家人们都十分关心,“刚才我还和妹夫通了个电话,问孩子出国手续办得怎么样,机票买好了没有。”巴特布勒说。

  巴特布勒热情地介绍着,家人们亲切地交谈着,房间不时响起阵阵笑声。

  一场充满爱心的宴会

  哈尔墩社区有这样一个传统:把问题都解决在“桌子”上。当社区书记巴哈尔古力说出这句话时,记者满是疑惑。

  原来,这张“桌子”指的是社区的邻里节百家宴活动。从2014年起,哈尔墩社区就开始组织邻里节百家宴活动,基本上每月一次。每逢百家宴,生活在社区中的14个民族居民都会准备具有各自特色的美食,大家相互交流、学习。玛力亚、刘晓蓉、吾热肯,他们都带着拿手好菜参加过百家宴。

  在百家宴上,一张张桌子摆成了“流水席”,各家做的美食纷纷端上来,大家相互品鉴、切磋。除了享受美食之外,大家还唱歌、跳舞、做游戏,“大家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巴哈尔古力说。

  但怎么解决问题呢?其实,百家宴不仅是美食的聚会,更是沟通的桥梁。“谁的家里有困难,谁的家里需要帮助,我们都通过百家宴,组织大家进行帮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巴哈尔古力介绍。

  民族团结一家亲,通过百家宴,社区的各族人民相互了解,有了困难互帮互助,“无论什么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玛力亚说。

  用心绘就同心圆(短评)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族儿女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建大美新疆,共促民族团结。

  在这里,来自不同民族的人民可以是沙勒克江和王福林这样合作默契的伙伴,可以是玛力亚和刘晓蓉这样亲如姐妹的邻里,可以是吾热肯一家这样血浓于水的家人……在这里,各族人民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融合。中秋节、春节、那达慕节、古尔邦节……每个节日都是亲朋好友欢聚的美好时刻;手抓饭、羊肉串、大盘鸡、红烧鱼、面片汤……聚会上的美食就是一次民族特色美食展;冬不拉、手风琴、托布秀尔、达卜、热瓦普……不同音色的民族乐器悠扬动听,汇聚成美好生活的赞歌。

  在新疆,各族儿女把民族团结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用真心真情绘就同心圆,用一天更比一天好的生活丰富民族团结的实践,续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