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上海大都市圈要有“多核都市区”共识与发力点

[娱乐] 时间:2024-04-19 09:50:4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78次
中评社北京9月8日电/当前,建上上海正从“单核心城市”朝“多核都市区”阶段迈进,都市多核都市并开始逐步跨越行政边界,圈有区共向上海大都市圈功能形态演化。力点现阶段,建上整体推进以五个新城为重点的都市多核都市上海都市区建设,正在为上海大都市圈的圈有区共形成奠定坚实基础。而超前谋划上海大都市圈的力点起步,也将是建上顺应城市功能演化规律,实现空间与功能组织平顺递进的都市多核都市必然选择。同时,圈有区共积极探索跨行政区一体化治理模式,力点率先明确大都市圈建设的建上立足点和发力点,也是都市多核都市上海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排头兵和先行者作用的深度体现。  建设上海大都市圈需明确的圈有区共立足点  加快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起步,需要建立在对其共识基础、形态特征和客观条件的清晰判断之上。  (1)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应立足于“多方共识”  2017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初步提出了在都市圈视角下看待上海城市发展功能的设想。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2020年1月印发的《上海市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和2021年6月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中则进一步强调了上海大都市圈“1+8”区域格局和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同城化等发展要求。伴随上述规划与实施方案的酝酿、设计与执行,发展上海大都市圈已取得自上而下的基本共识和周边都市圈的积极回应,并正形成都市圈间互有交集、互促发展的良好态势。  (2)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应立足于“多核都市区”  伴随上海中心城核心功能的向外扩散与集聚,上海已向“多核都市区”时代演进。近沪城市及周边都市圈同上海的联动,已不再局限于同660平方公里的上海中心城区或1150平方公里的主城片区的联动,而是基于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郊区新城为重要节点的多核都市区展开。因此,对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布局、对外联系、经济联动及服务一体化,要建立在“多核都市区”认识背景下综合考虑。  (3)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应立足于“多重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都市圈范围内铁路网密集、公路网发达、水运网纵横交错的骨干基础设施网络已基本成型,商贸流通、社会融通、文化交流和人员交往频繁度位居全国前列,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深化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加速推进上海都市圈建设的时机业已成熟。  加快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关键发力点  基于上述立足点,加速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建设,需要秉持科学理念、依托基本共识、尊重现实制度,重点围绕规划布局、城际交通、公共服务、政务服务、治理协同和推进机制等关键领域发力。  (1)规划布局体系化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引下积极开展上海大都市圈全域规划,在突出体现以下共识的基础上统筹各项工作。  一是要体现上海大都市圈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明确“1+8”各城市在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分工、要素市场、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共同目标与协作空间,发挥好上海大都市圈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极核作用。另一方面,强化实施导向,通过“多规合一”和“标准统一”强化资源配置的刚性约束,通过分解细化任务和指标强化评估监督效果,以此提高大都市圈建设的工作效率。  二是要体现“多核都市区”在促进都市圈发展中的突破方向。要突出圈层发展格局,立足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势,明确上海都市区核心(中心城区)的经济引领与服务功能;立足跨区域重点战略协同区,凸显都市区核心节点(以新城为主体的外围节点)与近沪地区的功能整合联动,逐步形成“中心城区—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的全尺度发展格局。  (2)城际交通网络化  立足都市区范围配置通道网络及枢纽体系,形成立体交通设施和服务系统,提升区域的可进入性、通达性和联运便利度。  一是面向高可达性要求,加强城际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明确同城化地区“1小时通勤圈”,其中,以“五个新城”为代表的都市区节点需实现45分钟到达中心城和近沪城市,中心城与苏州、嘉兴、南通等毗邻城市实现1小时通勤;构建高频交往区“1.5小时商务圈”,实现同都市圈主要城市及长三角高频协作区域的城际快速直达;实现全域“1日活动圈”,实现都市圈城镇体系间的便捷互联互通。在国家综合运输通道规划基础上,形成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与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和城市道路紧密衔接的多方式区域城际交通网络,提升轨道与高速公路集成的综合运输走廊服务能级和可靠性。完善都市圈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在东西向通道网络基础上,加强过江跨海通道能力,积极开展跨省公路的智慧高速公路试点,提升跨区域协同治理能力。  二是面向轨道上的长三角,率先形成大都市圈多层次轨道网络和多模式枢纽体系。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一方面,强化高速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或快速轨道作用,推动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在都市区范围内网络化布局,并向近沪地区城市延伸,率先在都市圈实现公交化客运服务。另一方面,优化城际枢纽布局,形成国际级、国家级枢纽与城际枢纽相匹配的复合枢纽体系。进一步提升浦东综合交通枢纽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完善衔接国家级枢纽的服务网络,聚焦都市区新城节点,强化城际与城市交通便捷换乘体系建设。  三是面向世界级门户枢纽,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资源协同。提升区域机场群、港口群等重大基础设施协同效率,强化与国际的深度链接和内部的分工合作,形成与世界级城市群能级相匹配的门户枢纽功能。一方面,加快编制实施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上海大都市圈机场群在长三角世界级航空枢纽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塑造浦东机场国际枢纽和洲际航空网络干线节点功能,重点打造虹桥机场、南通机场区域枢纽,凸显嘉兴机场重要的中型机场和货物集散中心地位,加强通用机场的统一布局,扩展机场联络通道和空铁联运体系。另一方面,推动港航资源整合和机制融合。以资本为纽带深化沪浙洋山开发合作,做大做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现代化综合性港口建设;深化沪苏长江口港航合作,发展近洋航线集装箱运输;强化水水中转、江海联运与沿海近洋中转;在共抓长江大保护前提下加强区域内河航运系统建设。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做实上海组合港功能,建立与长三角港口群发展相适应的集中统一的管理架构。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