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唐诗三百首》:天意君须会 人间要好诗

[知识] 时间:2024-04-25 18:17: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25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唐诗三百首》:天意君须会 人间要好诗

文\本刊特约撰稿 海滨

中国是海南会人诗的国度,唐诗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周刊巅峰。据清朝康熙年间编定的唐诗天意《全唐诗》所录,诗作近5万首,百首作者2000余人,君须间好当然实际数量远不止此。海南会人唐诗选集种类繁多,周刊不啻千百。唐诗天意可是百首,最盛行、君须间好最有影响的海南会人却是一册为学童编选的大众化选本《唐诗三百首》。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成书开始,周刊这个选本迅速超过了其他各家大小选本,唐诗天意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百首即使到了当代,君须间好《唐诗三百首》仍是家置一册的最好的普及读本。本书一版再版,而且各种注释、译解、图解之作和续选、新选之作纷纷面世,国内各种版本和英文、日文等译本达到200多种。

杜甫像。

聚集唐诗经典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77位唐代诗人的诗作,差不多将唐诗名家都囊括在内,在名家中又突出大家。杜甫、李白、王维、李商隐、孟浩然、韦应物、杜牧的诗占全部选诗的三分之一。有些诗人选诗虽少,但代表性名篇皆有收纳。诗人分布在初盛中晚四唐,其中盛唐最多。这样比较真实、合理而突出地反映出唐诗的成就与概况。同时书中也选了皇帝、诗僧、歌女、无名氏的作品,这不但扩大了所选诗人的覆盖面,也准确反映了诗人队伍的庞大与复杂。

《唐诗三百首》内容丰富而名作荟萃。选诗内容丰富多彩,记录自然美景,书写人生日常,反映重大事件,总结历史教训,应有尽有。隐居、应试、落第、恩遇、迁谪、思归;边塞、从军、生离、死别;相思、重逢、慈幼、慕亲;登临、怀古、咏物;听琴、赏画、观舞……凡此种种,广泛包罗,合而观之,可以得到唐代社会生活和唐人心灵世界的一个艺术缩影。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本书选诗的确也反映了这一特点。311首诗,长篇如《长恨歌》,短制如《春晓》,诸多唐诗名作,荟萃此编。

《唐诗三百首》选录的诗人大多是诗艺纯熟的诗家“射雕手”。诗艺纯熟的最高标识是诗人的个性。诗仙李白的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诗佛王维的诗中有画,诗魔白居易的晓畅通俗,诗豪刘禹锡的旷达沉雄,七绝圣手王昌龄的清畅雄浑,五言长城刘长卿的清旷淡雅,孟浩然的淡泊清逸,高适的慷慨悲壮,岑参的雄奇弘阔,李商隐的精工典丽,杜牧的俊爽清妙……能体现这些诗人创作个性的代表作,诸如《将进酒》《登高》《山居秋暝》《锦瑟》《江雪》《泊秦淮》等被悉数纳入。

清朝苏六朋的《太白醉酒图》。

让经典流行起来

《唐诗三百首》是在科举考试时代为学童准备的教科书,其定位非常清晰。编选者坚持的标准,如其序中所言,是要选择唐诗脍炙人口之作中的精品,按诗体编录,作为家塾的课本,让人在孩童时背诵学习,长大后体验揣摩,白首时也无法忘怀。也就是说,编者要选出的这册唐诗,既是可供童子启蒙背诵的读本,也是让他们应试创作时可以仿效的范本。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流行的文学作品不一定是经典,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一定流行。那么,选出既经典又流行的唐诗,汇编成册,堪称一项功德无量但也艰巨无比的任务。可以说,《唐诗三百首》非常成功地把握了诗歌的规范、儒家的诗教和脍炙人口三个基本原则。

唐诗的创作与流行,是以时序先后自然而然发生的。诗人临境而发,即兴创作,并不一定按照七绝、五律这样的诗体一类一类地创作,读者们也往往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捧某些诗人某些诗篇,这是一个除了时序之外比较“无序”的活动。但编辑这个选本,就要“有序”,要立诗歌的规范,讲学习的章法,将众多精彩的作品纳入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框架体系中。本书按照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样六大诗歌体裁依次分类,每一类下又基本按照诗人年齿先后排列诗歌,并在每一类末尾再单列出艺术特征相对独立的“乐府”。从古体诗到近体诗,这是有序;初盛中晚四唐依次胪列并突出盛唐,这是有序;每一类诗体作品集中编排,体现诗体的共性规范,这是有序。这种有序的安排,尊重了诗歌创作和欣赏的规律,尊重了学童认知的规律,是非常科学的。

温柔敦厚是儒家诗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古代社会儒家对“好诗”的基本要求,即诗歌可以表达欢快愉悦的情感但不能过度,可以流露哀婉忧郁的情绪但不能过于伤怀悲切,可以反映民生疾苦和国政阙失但切忌直白激烈地揭露,一切表达都尽可能含蓄柔和。这种儒家诗教固然有其片面性,但在文字狱盛行的那个时代,一本诗选想要刊行,首先得严格遵守诗教。因此,我们发现,《唐诗三百首》在内容上婉拒了愤怒、狂放的极端倾向,在艺术上婉拒了奇险、过分的逞才炫技。但可能恰恰是这种貌似中庸的选择,使得这个选本经得起审查、审视、审美的考验,最终安全、稳健地流传开来。

编选者在序言中申明要选择脍炙人口的唐诗,朗朗上口、易于传诵就成为重要的编选标准。举个例子,大家熟悉的李白《静夜思》原文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但在长期口头流传过程中,尤其是在明朝,“看月光”被人们改成了“明月光”,“望山月”被改成了“望明月”。本书的编选者文献学问功底厚重,当然知道李白原文写作“看月光”“望山月”,但他却把家传户诵的“明月光”和“望明月”的版本编进了《唐诗三百首》,明明白白地落实了“脍炙人口”原则。

这样的选本,学生喜欢,老师欣赏;考生追捧,考官认可;教育圈内,人人接受;社会大众,个个崇尚;唐诗经典,就此流行,是必然的了。

《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是谁?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孙洙(1711年~1778年),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是清代乾隆年间一个不出名的小官。孙洙天性颖悟但家境贫寒,早年读书孤苦,每到隆冬时节,无以御寒,手中就常常握着一块木头。人问何故,他回答,按照五行相生的说法,木生火呀!孙洙进入仕途,担任过县官、学官、考官。他先后在三地担任县令,明察暗访民间疾苦,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夙兴夜寐,造福一方;平日与百姓讲话,如家人父子一般平易近人;有人触犯刑律,要鞭笞处罚,衙役还没有动手,孙洙先黯然落泪;其疼惜百姓如此,百姓对孙洙也是感激涕零,罪犯诚心悔过,良民勤心耕读。他担任考官,善于衡文辨才,为国选才;他担任学官,更是引导一地文治教化,教育生童勤勉读书。

孙洙与妻子相敬如宾,恩爱和睦。他在公务、教务、考务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地读书,宗法杜甫创作格律诗,和雅好书画的妻子徐玉兰一起斟酌词句,品鉴诗篇,共同完成了《唐诗三百首》的编选。

孙洙是勤政爱民的县官,精于诗艺的学官,长于识才的考官,一生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但却以古代文人心中最高的诗歌经典“诗三百”(《诗经》)为企慕的理想,以民间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为检验标准,为当时的学童和现在的读者编选了最合适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

本稿图片均为资料图(海滨)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