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山“追”熊猫30年 他和团队获国际巡护员奖

[时尚] 时间:2024-04-26 21:23:3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87次

3月12日,追植树节,巡山熊猫天府大地一片翠绿。年和熊猫,团队是获国护成都最出圈的IP,也是际巡奖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佳见证。放眼城市,追你会发现熊猫的巡山熊猫形象俯拾皆是。

去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年和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团队成立;今年年初熊猫基地扩建区开门迎客,更是获国护让熊猫再度火了一把。从即日起,际巡奖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推出我与熊猫之都系列报道,追走近这座城市里那些与熊猫结缘的巡山熊猫人,讲述熊猫与他们的年和动人故事。

去年年底,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卧龙片区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到成都参加高级工程师的面试考核。黑色冲锋衣加防风裤,施小刚依然是行走野外时的装束。当时距离2022年不到十天,他即将迎来在卧龙的第30个年头。就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他所在的团队更是如大熊猫一般闪耀国际舞台,获得了国际巡护员奖。

今年50岁的施小刚1992年从四川省林业学校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四川卧龙的原始森林里。他先后参加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大熊猫全国调查,谈起在野外遇到大熊猫,他语调平静。我们那的巡护员基本都和野生大熊猫打过照面,不少人都用手机拍到过。施小刚笑着说,这是他们单位的福利,下一个可能就是雪豹了。

巡护之变

迷彩服变冲锋衣 红外相机鸟枪换炮

以前哪有这些?说到变化,施小刚扯了扯身上的冲锋衣回忆说,以前巡护只有迷彩服,搭帐篷用的是油彩布。说到寒冷,施小刚更是记忆犹新,有一次他们在山里迷了路,直到第三天天气放晴,才走出来。当时又冷又饿,为了充饥挖树根吃,树根上带着少许泥土,又苦又涩。施小刚说,大家把油彩布撕成一条一条的,裹在身上保暖。他们走出山林顺着公路先遇到了一个养蜂场。蜂场老板给了他一把白糖;又走了一会儿,遇到了一家餐馆,每人都要了半斤面,但基本都只吃一口就饱了。

除了冲锋衣、帐篷等,还有一样装备的升级换代,让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红外相机。一方面是因为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监测装备的升级换代。施小刚说,除了提供最直观的图片视频资料,红外线相机更是为掌握野生动物生态学习性和栖息地的调查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基础数据。红外线相机24小时都在工作,可以定点对同一位置进行持续性的监测,每一台红外线相机得到的结果,就像野外庞大生态系统中的一块拼图。当数量足够,科研人员经过分析就能了解全貌。

施小刚回忆,2005年前后,红外线相机还是稀奇货,用的地方很少,一台五、六千元,防潮防冻以及拍摄效果等性能还不稳定。当时用的也还是胶卷,一台只能拍二、三十张照片,工作人员每个月或者更短时间就需要去更换胶卷。现在红外线相机都是数码的,一次拍几千张(段)图片及视频完全没问题,工作人员每季度或是半年去取一次就行了。

大山之变

山林里的枪声消失了 巡护员从幕后到台前

变的除了装备,还有他们巡护的大山。

当时进山会听到枪声,地上有陷阱和猎套。施小刚说,随着山林的原住民逐渐搬到外围区域经营起了民宿农家乐等,山林里的枪声逐渐消失,地上的陷阱和猎套也越来越少,现在基本看不到了。猎人老了,他们的后代有了更多的选择。山林里的动物世界回到了最初模样。2016年到2018年,施小刚和同事收集大熊猫粪便进行DNA鉴定,初步估算卧龙一共有149只大熊猫。应该说至少有149只,收集粪便时可能会有少量没被发现的‘漏网之鱼’。施小刚笑着说。

在去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后,这些远离人群的动物世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巡护员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去年施小刚所在的木江坪保护站更是闪耀国际舞台,获得了国际巡护员奖。国际巡护员奖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保护地委员会与国际巡护员联盟等机构于2020年联合设立,以嘉奖在全球各类自然保护地做出卓越贡献的巡护员。

被问及巡护员情况时,施小刚说,他们比大熊猫的数量还少。他带的队员年龄大多在30到40岁之间,其中有三四个年轻的大学生。

他们几个本身都非常喜欢野外和动物,否则很难坚持下来。施小刚解释说,野外巡护很苦,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浪漫。巡护员的体能技术已经很好了,还是会累到无心看风景。对于更多人而言,仅仅只是走一遍可能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当你在野外手脚并用、狼狈不堪时,风景再美都是多余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成立带来的关注度,也让施小刚看到了壮大巡护员队伍的希望。巡护员需要更多新鲜血液。他说。

个人之变

除了追熊猫还要追雪豹

已在都江堰安家

从青年到中年,施小刚追了大熊猫20多年后,又多了一个新目标,那就是雪豹。雪豹发情的时候,叫声有点像猫,但听上去更浑厚。施小刚介绍说,雪豹每年12月份到1月份发情。追了它们三年多,他和同事还没有在野外看到过它们的身影,只听到过它们的叫声。雪豹灰白色的保护色和矫健的身手,使它可以无声无息地隐藏在高原荒漠中,让人难觅踪影。

大熊猫一般生活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区域,最高可能会出现在海拔三千五百余米左右的位置。而海拔三千五百余米的区域对于雪豹来说则是起步高度,它们最高可能会出现在海拔四千余米甚至五千余米的高度。而这更上一层楼的变化,除了森林还有高原荒漠,这给巡护员们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开车到最近的公路下车徒步到目标区域,光是单边至少就要四五天,到了之后每天还要完成1公里的垂直爬升。说到这些施小刚也是不住地摇头,难,太难了。

巡护员们每天早上六七点背着氧气瓶,从海拔三千米左右的大本营出发。说是大本营,其实就是牧民临时使用的棚子。一路向上的过程中,巡护员要面对的是最缓也有四五十度、最陡七八十度甚至九十度的陡坡。另外,天黑前他们必须要下山赶回大本营,一般晚上八九点能到。必须下山,不然会被冻死。施小刚解释说,夜里上面温度会降到零下十几度甚至零下二十几度。

如今,老家在重庆的施小刚已在成都都江堰安家。成都也有部分区域被划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施小刚看来,做好保护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同样重要。通过成都的人气,让更多人感受壮观的大自然,了解大熊猫等珍贵野生动物,成都本身就是很好的桥梁。成都和大熊猫的不解之缘,也正是成都和大自然紧密联系的一个缩影。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