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博士的宣讲人生:每年150场,场场打动人心

[休闲] 时间:2024-04-25 06:03: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52次
  68岁于春山的旬博宣讲心宣讲人生  每年一百五十场宣讲,每晚学到十二点,人生花甲之年考取博士

68岁的每年于春山又穿上了标志性的红衬衫,胸前别上党徽,站在了社区的宣讲台上。

早上7点多,场场场打他就从家中出发,先乘坐637路公交车,再转309路,到达市北区洛阳路街道海琴社区。他习惯早出门,动人至少提前半小时到达宣讲地点,观察一下周边环境,以便在宣讲的时候,加点内容,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感。这是旬博宣讲心他这个月的第七场宣讲。每一场宣讲的人生稿子,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手写出来的,31年平均下来,每年要讲150场。

于春山曾经只有初中文凭。每年不过,场场场打他对学习上瘾,除夕晚上一家人都在看春晚,他也能躲在自己的小屋里看书学习。60周岁那年,动人他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法学博士,成为该校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学员。

实地采访,旬博宣讲心手写稿件

将手中的无纺布袋子往讲桌上一放,于春山从袋子里掏出手写的宣讲稿、怀表,人生就开始准备一场时长1个小时的宣讲了。望着台下的每年社区居民,他笑眯眯地说:各位老朋友们,时隔一个月,咱们又见面啦……

台下立马响起了掌声。

每场宣讲的场场场打开场白,于春山都精心设计过。到工厂宣讲,动人他会说:50年前,我也是一名工厂工人……

到机关事业单位宣讲,他会说:咱们都是老熟人了,我是一个机关退休老头儿……

到学校给学生做宣讲,他又会说:看到你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很羡慕啊,你们多幸福。我出生在贫穷年代,想上学都上不了……

这些都是于春山长期积累的宣讲小技巧,这样一说,你与台下听众的距离感立马就没了,人家觉得这个老头还有点意思,愿意听下去。

7月18日,青岛市红色宣讲团成立,百人千场系列宣讲活动同步启动。19日那天,作为市北百姓宣讲团的团长,于春山进行的是市北区首场红色宣讲,内容是弘扬和践行伟大沂蒙精神。

宣讲的手稿,他洋洋洒洒手写了20多页,花了两个白天和晚上的时间。

写稿前,7月4日,于春山去了沂蒙山区采风。在那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山精神让他无比动容。在博物馆里,他看到了一辈子没见到丈夫的永远的新娘李凤兰的故事,感动到落泪。回来后,他将所见所闻的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写进了稿子里。

宣讲那天,于春山看到台下有好几位听众流泪了。他觉得很欣慰,说明走心了,宣讲的目的也达到了。

这些年来,他的宣讲稿,都是自己一笔笔手写出来的。而很多内容,都是他去现场实地探访了解到的。不去现场,很多东西讲不出来。如果只是从书上看,理解得肯定不深刻,写出来也不生动,讲出来的就更不能深入人心。

不忙的时候,于春山就带上录音笔、相机、手机自拍杆,或乘坐火车,或者自驾,一个人就出发了。这些年,除了省内城市,他还先后自费到西柏坡、红旗渠、延安、遵义、上海等多地进行学习、探访。

每次宣讲,内容都不同

于春山宣讲的专题多达20多个,涉及法律、重要会议精神、政策等。宣讲的都是最前沿、最精准的内容,只要听了他讲的课,就能了解到时政热点,以及最新的政策、法规变化。

讲桌上放着宣讲稿,但是在宣讲时,于春山全程脱稿,每一句话每一个事例每一组数据,都印在脑子里了。

今年为了宣讲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他从三月就开始搜集资料,到六月份会议结束时正式完稿。那段时间,他经常写稿写到深夜。有时躺下了,迷迷瞪瞪中想到一组精妙的排比句,赶紧爬起来再写。

每次为了做到宣讲内容的精准性,他都会反复斟酌稿子的结构、内容、事例和语言,常常会为了核对一个数据花费几个小时、翻阅数十近百件文献资料。

即便同一个宣讲主题,每一次宣讲,于春山都不会拿着上期讲过的原稿上台,至少结合的热点案例,都要保证是最新的。前一晚刚刚报道的新闻事件,第二天就会出现在他的宣讲中。

到目前为止,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宣讲,他已经写了七份内容不同的稿件。我也经常去听课,不喜欢听重复的课,希望每次都有新收获。所以,我不敢完全重复之前讲过的,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在他的书桌上,仅这一主题的宣讲稿,已经堆了一摞。

于春山一直在琢磨,怎么能让党的政策、精神深入浅出地传达给老百姓,让大家喜欢听、听得懂。坐在公交车上,他与邻座的老人攀谈起来,询问她的身体状况,对党的惠民政策有什么想法;买菜时遇到做买卖的,他也会问问人家生意怎么样,对各项政策有什么期盼;每次讲课结束,他也会留出时间与听众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和关注点。

这些年,他总结了一套朴素的宣讲理论——讲的必须是老百姓关心的内容必须要实,不能是空洞的说教听了之后必须能有收获……

7月15日,在洛阳路街道周口路社区宣讲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时,他重点提到了党代会报告中的收入倍增,台下居民们都听得非常认真。他不管是讲党的政策精神还是讲法律,很接地气,让人听了都不枯燥,听了有收获。一位多次听过于春山宣讲的居民如是说。有的居民没听过瘾,还会打听他下期去哪儿宣讲,还有老人听了以后觉得干货满满,特意打电话把孙子叫过来听……

宣讲31年,善于抓住人心

对很多市民来说,于春山绝对是宣讲台上熟悉的老面孔了。有一次在一个社区宣讲,台下一名年轻人一见到他就说,又见到您了,我是听您的宣讲长大的。

于春山听了心里也成就感满满,可不是嘛,我都讲了31年了。他用指头比划着。

他的宣讲生涯,追溯到1991年。彼时,他是原四方区检察院公诉科科长。在办理案件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当事人因为不懂法而误以为有暗箱操作的情况。

有一次,他经手了一个青少年犯罪的案子。两名14岁的少年,误入歧途,因抢劫被抓获。可是最后,只有其中一名少年被移交起诉。当时这个孩子的家长气疯了,在他们眼里,这两个孩子都是一样的,都犯了错误,凭什么一个被抓另一个就放了?肯定是另一个孩子有关系。

而实际情况是,这两名少年一人已经满了十四周岁,另一人差一天满十四周岁。什么叫已满十四周岁?过生日当天都不算,而是从生日第二天起才算满十四周岁。他向家长好一顿解释,对方才理解。为了消除群众误会,于春山又到少年所在的社区进行了一次普法宣讲。

也是从那一刻开始,他意识到了宣讲普法的重要性。

此后,结合着办案经历,于春山利用空闲时间,开启了进学校、社区、工厂、监狱、机关进行义务宣讲的模式。无论是后来又调到了原四方区反贪局任副局长,还是担任原四方区政法委副书记,还是退休后,他都一路坚持了下来,也从未收取过一分钱报酬。

于春山宣讲时,不仅语言非常有感染力,而且能抓住人心。有一次,中秋节前,他受邀去一所监狱为服刑人员宣讲。于春山给自己的宣讲内容起了个题目——《漫谈中国孝道》。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时候,这个时候相信他们都格外思念亲人。那我就要从中国最朴素的孝道入手,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狱回归社会和家庭。于春山讲了3个小时,台下服刑人员哭声一片。

于春山也很懂得如何吊听众的胃口。比如一场普法宣讲,他开门见山就抛出问题,今天我要讲这几点内容,一是为什么有理的人成了有罪的人?二是为什么被害人却成了被告人?三是犯了同样的罪,为什么处罚不一样?……台下听众一听,立马就被拿住了。听完了第一部分,还想听第二部分,谁都不愿意提前离场。

听我宣讲的,很少遇到打瞌睡的。这一点让他很骄傲。

高龄学生常被误认为老师

在别人眼里,于春山一肚子的墨水。做宣讲时,语言明白晓畅,史论结合,博古通今,深入浅出,很显然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在他的履历表上全日制学历一栏,填写的却是初中学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这辈子最悲惨的事儿。

于春山出生于1954年,从小他就喜欢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天不遂人愿,1970年初中毕业那年,渴望读高中的他,面前却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下乡,要么进工厂。于春山选了后者,成了青岛汽车制造厂的一名车间工人。

但是,凭借着会写稿和做黑板报两把刷子,很快他被调入厂里宣传科,成了一名宣传干事。工作后,于春山也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1980年9月,职工夜校开办,他立马报上了名。上了一天的班,他不觉得累,反而特别期待晚上的学习。每天下了班,立马背上书包去夜校学习文化知识,成为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对知识的渴望,仿佛是他的心中的一块磁石,不断地牵引着他往前方奔赴。1988年,他在青岛电大攻读了法律专业;1991年至1993年,他在原山东政法干部学院取得了在职本科学历;43岁那年,他又考取了复旦大学的在职研究生。与此同时,这些年,他还挤出时间,学习心理学、会计学、物流、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知识,考取了心理咨询师、会计员、物流师等资格证书。2014年,已经60周岁的于春山又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法学博士,成为该校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学员。

这名高龄学生,出现在校园里,难免会被人误会。让于春山印象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攻读博士的时候。第一天上课,他早早就来到教室,坐在第一排,摇着扇子等待着老师同学们到来。结果,后面进来的每位同学,一看到这位花甲老人,均以为他是老师,都会恭恭敬敬地向他问声老师好。

还有一次,是2019年他参加应用心理学考试的时候。在进学校考点参加考试时,一名保安拦住了他,问:大爷,你是来送孙子孙女考试?当于春山拿出自己的准考证时,保安脸上惊讶的表情至今让他回想起来仍忍俊不禁。

花甲之年,再重新回到学校学习,最大的困难便是精力上的不足和身体上的疲劳。我是班里岁数最大的,比老师的年龄都大了近20岁。与年轻人相比,不管身体还是记忆力都有所不及,所以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攻读博士期间,于春山每年都要到北京集中学习。一天的听课时间有时多达10个小时,这样高强度的学习,班上的许多年轻小伙都吃不消。而在于春山身上,似乎总有着无穷的能量,坚韧不拔,把学习当成了乐趣,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一门门课程。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来,于春山已经累计撰写18篇论文。学校要求撰写的论文及材料,他总是第一个交,论文的质量也在班里名列前茅。

活到老学到老,宣讲到老

前不久,于春山刚刚从青岛大学应用心理学本科班毕业。不过,现年68岁的他,依旧没打算停下学习的脚步。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他意识到了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已经着手开始学习相关知识。

在于春山看来,学习是一件让他感到无比幸福和充实的事情,就像其他老年人喜欢打扑克、跳舞的爱好一样,学习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当然,退休后,于春山也喜欢打扑克、打乒乓球,但他不舍得浪费这个时间,打个扑克,一下午时

间就浪费掉了,用这个时间看看书,学习学习多好。

于春山平时不看电视剧,也不玩手机,生活中的社交和应酬,也是能推就推,全部为学习让路。酒喝多了,第二天醒来还要难受半天,什么事也做不了,耽误学习。他笑笑说。

于春山对学习上瘾,干了一辈子教师工作的老伴,都忍不住吐槽他太痴迷。每天白天没有宣讲安排的时候,于春山就会到他的工作室看书看报,写宣讲稿。晚上七点至八点,固定收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焦点访谈一结束,他就一头扎进书房里,伏案读书到至少12点。就连除夕夜,远在外地的儿子一家回来团聚,全家准备围坐一起看春晚,于春山都会以赶个材料为由,躲进小屋里学习。时间长了,老伴也拿他没办法,索性也由着他的性子。

学到夜里12点,于春山的肚子也就饿了。他会去下个面条,或者泡个饼干,犒劳犒劳自己,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有时候写稿写得酣畅淋漓,一抬头看钟表,经常发现已经到了后半夜。学得晚了,第二天中午他便好好补一觉。如果遇到上午下午都有宣讲,时间来不及,就用浓茶或者咖啡救场。

于春山说,自己长了一副扛造的身子板,每天四顿饭,啥毛病没有,精力旺盛,身体倍棒。他也从来没觉得学习是一门苦差事,反而乐在其中。生命不息,学而不止,他顺着这样的节律,不断地跋涉于知识构筑的茫茫天地。

一把年纪了,学习有用吗?肯定有用啊。于春山自问自答,往小了说,我还能预防老年痴呆咧。往大了说,只有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为我的宣讲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将党的好政策宣传出去,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有一件事,让于春山津津乐道。一名多次听过他宣讲的居民向他求助,自家弟弟出借同学180多万,现在面临家庭重大变故急需用钱,对方却一直不还。最后,在于春山的指导和帮助下,求助人的弟弟打赢了官司,要回了属于自己的钱。求助人感激不已,又将这件事宣传了出去,无形中又起到了宣讲的作用,让老百姓知道,要知法懂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

对于未来,于春山还有很多规划。当然,全都围绕着学习和宣讲这两件事。我从来不会给自己设限,活到老,学到老,宣讲到老吧。采访结束,于春山利索地将宣讲稿、怀表等收拾进无纺布袋子里,匆匆忙忙地赶往公交车站。下午,还有一场宣讲在等着他。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刘笑笑 实习生 徐林乐怡 晋逸凡 高琨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