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抢跑的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失准脱靶

[知识] 时间:2024-04-25 18:31: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67次
  中评社北京5月31日电/上海证券报发表中国市场学会理事、消费经济学教授张锐文章指出,金融消费金融公司跑马圈地时代已然过去,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失准竞争中巩固江湖地位,除了沉淀出雄厚的脱靶资本实力外,首先必须架构起严密的消费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对人工智能、金融区块链技术研发与运用,公司以增强对贷款人的失准信用识别度,隔离高杠杆与多头共债风险。脱靶  日前收官的消费年度财报显示,除了捷信消费金融和招联两家消费金融头部机构净利润超过了10亿元之外,金融利润额在1亿元以下的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多达10余家,幸福消费金融还首次年度亏损;在盈利能力与市场业绩上,失准消费金融公司已出现了较为清晰的脱靶分化趋势。加之监管政策口径不断收紧,已抢跑了几个年度的消费金融企业将不得不进入自我优化与全面健身阶段。  消费金融公司是国内消费金融矩阵中的核心主体,目前由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以及捷信消费金融等在内的23家机构所组成;另两支是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前者主要通过消费信贷(房地产贷款)和信用卡两大产品提供消费金融服务,后者主要有BATJ旗下的金融服务产品如百度度小满运营的“有钱花”、腾讯微众银行推出的“微粒贷”阿里蚂蚁金服运作的“花呗”及京东金融旗下的京东白条等。  文章认为,在性质上,消费金融公司是持牌金融的非银金融企业,场景消费是其最大特征,即面对目标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需求的体验消费。因此,虽然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不少由银行牵头发起,但都与非银行业绑得很紧,比如上海中诚消费金融背后站着携程集团等重要股东,宁波永赢消费金融的重要出资人是富邦家具与宁波城市广场,光大消费金融重要联手是中青旅;像海尔、苏宁等实体企业也创设了产业型消费金融,其链接的消费场景就更接地气。互联网金融虽然也有场景消费特征(主要是线上场景),但互联网金融属于非持牌消费金融,其杠杆率要比消费金融公司小得多,前者只有2.3倍左右,而后者可放大至8到10倍左右,业务空间更大,灵活度就更高。  正是具备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所不具备的优势,成立至今才8年,消费金融公司一直跑得很快很欢,能揽到用户少则数百万次,多则数千万次,放贷金额都在数百亿元甚至数千亿元以上。不仅如此,按规定消费金融公司不具备吸储能力,因此自去年起该行业便进入资产快速扩张轨道。  作为消费金融劲旅,消费金融公司服务的是消费行为,其最大贡献应是创造与扩充了国内消费这一经济内生动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76%,消费已连续五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其拉动经济的主力地位已基本确立。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所能覆盖的是白领和高净值人士等优质客群,但一些低收入群体如大学生、年轻蓝领等长尾端客户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创设低门槛、无抵押与快捷审批通道的信贷供给方式填补了金融供给端空白,使现代金融的普惠功能获得溢出。不仅如此,消费金融公司在品种与场景层面的不断推陈出新也倒逼着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快零售业务迭代的步伐,也激活了金融市场的创新基因,仅消费金融ABS(资产证券化)发行量,去年国内交易规模就达3000亿元。  然而,一路快马加鞭的消费金融公司出现了失准与脱靶现象。在风口思维的裹挟下,不少消费金融机构创造与推送出了一些现金贷等暴利性产品,为了争夺用户,一些机构有意降低放贷门槛,忽略借入方信用状况,甚至不惜制造各种眼花缭乱的噱头与虚假新闻来诱骗用户。由于规模扩张过快,杠杆普遍过高,加之出现了多头共债的客观压力,不少消费金融公司抗风险能力接济不上,基础脆弱的短板开始显现,经营状况呈现不小波动;更为重要的是,无论线上消费还是线下消费,近两年市场已呈减速迹象,而消费边际递减也使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增速放缓。  按央行统计报告,去年国内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金融借贷增加2.41万亿元,同比上升31%,在增量上创出了10年同期新高,同时消费金融信贷存量达到8.45万亿元。但动态分析,我国消费金融渗透率(短期消费贷款/消费支出)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消费金融行业有效覆盖的客群数量约为5.5亿至6亿人,尚有1亿至1.5亿人未被覆盖。因此,无论从哪个层面看,我国消费金融前景仍相当可观。现有消费金融公司还会开足马力在挖掘存量市场的同时全力开拓增量市场,并还会有新的商业资本大踏步进入。不过,从监管层释放出的态度看,牌照管理已明显收紧,短期内也不会放松。因此,从供给主体角度考量,未来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存量博弈。  从需求方面观察,竞争方向会朝存量与增量两个方向蔓延。无疑,消费金融公司跑马圈地时代已然过去,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巩固江湖地位,除了沉淀出雄厚的资本实力外,首先必须架构起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对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研发与运用,以增强对贷款人的信用识别度,隔离高杠杆与多头共债风险。在消费金融主要使用人群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企业获客难度将越来越大。消费金融公司唯有通过扩大多样化场景产品供给、丰富用户体验度等多种途径提升存量用户占比和挖掘更多长尾用户数量。为此,可以考虑将目标客户从C端适量转向B端,重点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消费服务。须知,与C端客户相比,B端客户投射到消费金融机构身上的风险更小,消费偏好更具稳定性,规模化采购红利也更显着。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