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卫星社:国际空间站2024年如何延长工作寿命 项目各参与方正在协调

[知识] 时间:2024-03-28 21:55:1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46次
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8日文章,中国中国原题: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为何失去中国粉丝? 热爱中国文化、想忍新加析英常与网民互动、双标使为什会失去端庄而亲和,坡媒是体分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经营多年的形象,她还十分时髦地拍起社交媒体上最流行的国驻视频博客,记录在华所见所闻。粉丝凭借多番用心,中国中国吴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如鱼得水、想忍新加析英粉丝无数。双标使为什会失去事情在吴发表《外国媒体憎恨中国吗》一文后起了变化。坡媒

显然,体分中国民众并不买账。国驻吴若兰可能无法想明白一点,粉丝为何她在中国积累的中国中国人气,在那篇“友好”的文章问世后几乎损耗殆尽。风评陡然转向,同样的阵地,网民开始指责她虚伪。

吴若兰在Twitter上发一张截图,显示她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已被禁止转发。言下之意是“你看,我说了中国没有言论自由吧”。只不过,有人在评论中好心提醒她公众号的规则——文章被读者举报多次,平台会自动禁止转发。也就是说,她引起了读者不满。

中国人民反感的,不是西方媒体的批评,而是他们的双标。例如,今年2月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批驳英国广播公司(BBC)炒作的两名“见证”新疆“再教育营”中对女性“暴力侵害”的女子,并拿出证据说明这两人撒谎;但在外交部发布会现场的路透社记者之后写出的报道却是另一番景象,省略汪给出的重要线索,却突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攻击女性”。这都让中国人民认为西方媒体对中国持双重标准。

又例如,今年初BBC拍摄一部《重返武汉》的纪录片,被中国网民发现画面暗淡,中文版则正常,而两个版本均出自同一团队。中国网民将其戏称为“阴间滤镜”,刻意展示一个死气沉沉的中国。

驻华的西方媒体记者们作为个体而言,或许并非怀着对华恶意来到中国,甚至很多人长期生活在中国,也真正喜欢上中国文化,就像吴若兰一样。只是一旦切换到另一种场景,上升到价值判断时,他们依旧遵循着固有路径,自动屏蔽部分看到的听到的事实。

过去,我们常给一些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贴上“知华派”“中国通”的标签,但大多数时候,这当中还是有很多人无法翻越意识形态藩篱。吴若兰只提中国驱逐西方记者,不提美国驱逐中国记者,有后果无前因。行文方式与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方式如出一辙,只不过语气稍显和缓,言下之意不难猜测。原来亲和力只是面具。(作者萧予)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