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翩跹 “湿”情画意——云南保山市实施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修复工程

[知识] 时间:2024-03-29 18:20:4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26次

踏浪。湿通讯员 杨庆良 摄

青华海湿地公园。候鸟海生通讯员 朱春雷 摄

  春日的翩跹保山青华海波光粼粼,鸟儿时而掠过水面,情画青华留下一串串涟漪,南保碧蓝的山市实施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一幅“蓝绿交融、态湿景美宜居”的地修生态画卷正在保山坝徐徐展开。

  近年来,复工保山市全面推进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湿实施了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候鸟海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城市绿肺”工程,翩跹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情画青华景观绿化等项目,南保“湿地在城中、山市实施城在湿地中”已成为保山中心城市的一大特色。

  候鸟的新家园

  站在保山市青华海东湖放眼望去,赤膀鸭、骨顶鸡、黑水鸡等鸟类随处可见,它们或站在树桩上小憩,或在水里捕食。

  “看,两只黑水鸡正在嬉戏呢!”一大早,生态摄影师汪金芳就背着设备来到青华海东湖开始他的日常拍摄。

  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大量候鸟离开了青华海,但也有很多鸟类在这里“安家落户”。

  “青华海西湖建成开放后,我就来到这里拍鸟。”汪金芳回忆说,刚开始拍摄到的鸟很少,来拍摄的人也少,现在鸟类种数近300种,吸引了很多省内外摄影爱好者前来。

  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就在按下快门的瞬间,汪金芳回忆:“我两次拍摄到世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拍摄到的那一刻真是太激动了,这证明这里的生态越来越好。”

  鸟类是地方环境优劣的“生态试纸”。近年来,随着青华海湿地的恢复,生态系统逐步修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迁徙的候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栖息地。这其中就吸引了包括世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在内的上万只候鸟到青华海越冬。

  “2017年水雉刚来青华海的时候只有两只,目前已增加至40多只的种群。最初作为夏候鸟的它们在繁殖完后,待小鸟长大便迁徙走了。但在2018年冬季监测发现有留下越冬的水雉,到目前每年冬季留守的数量都有所增加,而且增加速度很快。”正在青华海畔开展鸟类监测的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段红莲介绍,水雉在刚刚新修订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保护级别已提升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水雉从夏候鸟变成了青华海的留鸟,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正是湿地生态持续向好的证明。

  2019年,为了申报国家湿地公园,保山市挂牌成立了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重点开展湿地生物资源的动态监测及评价,湿地生物资源保护及管理,实施湿地生态修复、生态补偿工作,监督湿地公园的开发利用,组织科研、科考,开展科普及宣传工作。

  “我们制定了监测工作计划和监测制度,分三组每周轮流巡护监测,每周至少开展野外动态监测3天,月底形成月度监测报告并装订成册,为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段红莲介绍,他们依托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西南林业大学、保山学院等科研机构开展年度监测与评估。

  “从2016年的172种鸟类增加到现在的290种,监测记录保山鸟类新记录22种,云南省鸟类新记录3种,中国鸟类新记录1种。”段红莲欣喜地说,长期持续的监测调查工作,摸清了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也为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目前监测到的冬候鸟还有黑鹳、苍鹭、鸬鹚、白眼潜鸭、红头潜鸭、赤膀鸭、斑嘴鸭、骨顶鸡、绿头鸭等。”段红莲说,这几天,候鸟开始往北迁徙,青华海的冬候鸟也逐渐减少。但通过近期的监测发现,目前还有白尾鹞、棕尾鵟等未迁徙候鸟,以及水雉、黑水鸡、小鸊鷉等较多留鸟。

  保护修复并进

  远古时代,保山坝子是一个封闭的哀牢古湖,至明代初期,多数区域还是湖泊沼泽,老百姓俗称为“东海子”。明嘉靖年间,文学家杨慎与保山乡贤名士常游此海,并以“青华”二字命名。

  20世纪50年代末,青华海一带有近万亩水域面积。后因治理水患、围湖造田等原因,水景枯萎,逐渐被村庄、农田、藕塘所替代,保山著名外八景中的“渔村晚钓”因此消失。

  2016年初,为重新构建融城市、生态、传统文化于一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城市生态空间新格局,提升保山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保山市从实际出发,按下了青华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建设“重启键”。

  在规划建设生态廊道工程中,保山市融合“山、水、田、园、城”等要素,按照生态绿色园林文明城市的理念统筹规划,全面实施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主要包括西湖、东湖、东河、湿地,打造“有湖、有田、有鱼、有鸟、有塘”的景观意境,发挥科普教育、康体健身、休闲度假等功能。

  2016年12月21日,在历时半年多时间的调研、论证,保山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顺利通过评审,正式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

  “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占地1359.19公顷,湿地率达48.63%,包括北庙湖、东河、青华海三大片区,其中青华海片区包括西湖、东湖和青华湿地。”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林磊在接受采访时介绍。

  自正式批准开展试点建设工作以来,保山市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积极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工作,倾力打造一个集保护与恢复、科普宣教和合理利用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还出台了《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工作方案》,加强对湿地的管护。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对候鸟迁徙聚集的湿地进行监测和保护,进社区、进校园开展法律法规和湿地及水禽保护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全市居民、社区群众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

  走进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水草丰美,野趣盎然。这里有1139种高等植物、兽类24种、鱼类18种、两栖爬行类26种、290种鸟类,一年四季生机勃勃。

  “青华海景区(东、西湖)是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2.46%,去年3月份,青华海景区已成功申报为国家4A级景区,每天到这里的游客已超万人,是中心城区的网红打卡地。”隆阳区青华海管理所负责人介绍说,青华海已成为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文化丰厚,融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是保山对外展示的新窗口和新名片。

  “生态环境引入城市,城市融入大自然,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云南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正在变为现实。”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保山市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有力的保护让湿地显现出更多活力。

  近年来,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不断加大宣传保护力度,一堂生动的“湿地大讲堂”相继走进各中小学校,给学生们带去“湿地课”的同时,发出了“守护湿地、关爱候鸟、保护生物多样性”倡议。

  释放生态红利

  登上保山新地标建筑——永昌阁,青华海东湖、西湖、湿地尽收眼底,湖面上倒映着湖边一排排新建的高楼,秀美青山遥遥在望。

  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的“重生”为保山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绿色空间。“青华海已成为保山的大客厅,成为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必到之处。”市民魏丽丽每周都要抽出时间,带着孩子来这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聆听大自然的动听声音。

  走在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一块块关于景区导览、湿地知识、鸟类科普等内容的公园标识牌随处可见。

  “我们利用公园内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湿地知识,鸟类知识等,让入园游玩的市民认识生物多样性,了解湿地。”在一块公园标识系统前,林磊停下脚步,转身介绍,近年来,通过开展候鸟栖息地保护活动、“5·1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小手拉大手,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校园主题活动等,营造了共同维护青华海生态安全氛围。

  “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对城市生态环境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林磊坦言,全球8条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中,有3条通过中国境内,青华海位于4号线和5号线交叉重叠区域,随着青华海湿地的恢复,吸引了包括世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在内的上万只候鸟到这里越冬,这里的鸟类种类达290种,其中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达61种。

  眼下,保山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了“两城拥一湖、一湖亮一城”的山水田园空间格局。融城市、生态、人文于一体的青华海片区,推进了城市生态化建设,形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城市人居环境新景象。

  近年来,随着保山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云南建设旅游强省和“一带一路一廊”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保山资源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如今,保山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湿地的景观,可以和湿地的野草和鸟类亲近。这一切,充分显示出城市与湿地、人与湿地共融的和谐之美。居住在如此美好环境中的市民,都有一种幸福感。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