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京味大剧首次聚焦“舌尖上的酱菜” 正文

京味大剧首次聚焦“舌尖上的酱菜”

[休闲] 时间:2024-04-26 06:08:0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29次

  《情满四合院》之后,京味聚焦酱菜京味儿大剧缺席了一段时间。大剧近日,首次舌尖上讲述老北京“沁芳居”酱菜铺风雨数十年的京味聚焦酱菜京味儿电视剧《芝麻胡同》在东方卫视热播。《情满四合院》原班底人马回归,大剧导演、首次舌尖上编剧、京味聚焦酱菜美术指导和演员等几乎都是大剧地道北京人,胡同里的首次舌尖上人情冷暖和酱缸里的百味人生,除了吸引了很多年长观众之外,京味聚焦酱菜不少年轻人也爱上了这股子熨帖的大剧“京味儿”。

  “老北京”元素让人想起“城南往事”

  京味儿的首次舌尖上艺术作品往往带有很特别的韵味,去年,京味聚焦酱菜京腔京调的大剧话剧《老舍五则》来南京吸引了很多剧迷。近年来电视剧方面,首次舌尖上《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等,也都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北京城的时代变迁。

  如何能在京味儿题材下有新的表达,成为此类剧创作的一大难题。《芝麻胡同》这次聚焦非遗酱菜,以1947年北京沁芳居酱菜铺为背景,围绕老板严振声、妻子林翠卿及一心为父亲治病的牧春花,讲述了三人之间的情感故事。不少网友表示,剧中骆驼车队、街头杂耍,卤煮火烧、冰糖葫芦、牌楼四合院,以及老年间才能看见的街头把式和建筑,得到还原,观众一下子被拉回到了老四九城,“让人想起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老舍的《骆驼祥子》。”

  网友考据不少细节很到位

  记者在豆瓣还看到,有网友考证发现,剧情也与老北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经得起推敲,“例如第一集里曾提到过‘雨水’节气,民国三十六年,雨水节气是1947年2月19日;第二集提到了‘芒种’,是1947年6月6日这天。所以第二集俞大爷去严家找翠卿要大儿子时应该是夏季之初,他一进门就刚好碰见严家院子里正在准备搭建凉棚,院子地上堆着一些卷起来的苇席。”

  这位网友显然也是北京人,他表示,老北京有句耳熟能详的俚语“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一进五月五端午节过后,北京城里的大户人家就要在天热前搭好凉棚,以遮阳取凉,故北京人多称“天棚”为“凉棚”,搭四合院的凉棚常用的材料有杉蒿、苇席、粗细麻绳和拨棍,由此感慨小细节很是到位。

  还有网友晒出了“芝麻胡同”的路标图照片,对此编剧刘雁曾表示,取名《芝麻胡同》有两层含义:一是因为老北京城里确实曾经有过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白芝麻胡同);二是,“人在世界中就如芝麻一样渺小,但芝麻虽小,榨出来的是油”,也点明了该剧要讲述的是老北京普通百姓有里有面、有滋有味的百态人生。

  聚焦较为少见的非遗酱菜技艺

  《芝麻胡同》比较少见地聚焦了“非遗酱菜”这一传统技艺,剧中呈现了十分壮观又很有仪式感的制作过程,包括净水洗脚、烈酒消毒,精壮汉子们唱着歌,脚踩黄豆等等。

  作为胡同里长大的导演,刘家成为了将《芝麻胡同》里“沁芳居”这个酱菜铺子所代表的中国饮食文化做扎实,在拍摄前非常深入的对这门非遗技艺进行了解,并邀请了“六必居”酱菜行的老师傅入组指导,所以就有了严振声(何冰饰)和孔老痴(钱波饰)关于制酱独门手艺的讨论与展示,打耙、捣酱、换缸,动作一气呵成,步伐稳健有力,何冰和钱波的演绎不仅让观众一睹传统技艺的风采,更展现了普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匠心精神的传承。

  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看到酱原来是这么制作出来的,简直是“舌尖上的酱菜”。也有网友说父母看到后不禁怀念起他们小时候酱菜的味道,“那可是下饭佐粥的必备啊,吃完了唇齿留香。”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