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视网评】云岭脱贫攻坚总决战,全面展示同一战场的两大硬仗

[知识] 时间:2024-04-26 17:48:1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72次

  原标题:【云视网评】云岭脱贫攻坚总决战,云视云岭全面展示同一战场的网评两大硬仗

  2020年7月21日,由云南省委网信办主办、脱贫云视网承办的攻坚“镜头里的故事·云岭脱贫攻坚总决战”大型主题系列直播最后一场“澜沧·文化扶贫趟大道”圆满结束,广南“ 产业扶贫谱华章”、总决战全战场仗会泽 “ 易地扶贫立奇功”、面展屏边“ 绿色经济谋新篇”、示同兰坪“教育扶贫换新颜”、两大硬 镇雄“社会扶贫结硕果”、云视云岭泸水“科技扶贫铸辉煌”、网评福贡 “直过民族展风采”、脱贫宁蒗“生态扶贫绘蓝图”、攻坚澜沧“文化扶贫趟大道”九场直播,总决战全战场仗全面展示了发生在云岭大地的面展同一个战场上,同时打响、示同赢取的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

  云南的贫困,自带几分“天注定”的苍凉。

  要突破千山万壑对生存发展的重压和桎梏,要清偿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跨越千年的历史积账。

  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猛烈碰撞产生的洪荒之力挤压、扭曲、抬升云南大地,几条源自世界屋脊的大江大河在这片形如褶皱的破碎大地劈削深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大美云南的气象万千,也给云南带来超过国土面积约94%的山区和半山区,如浪翻滚的千山万壑,将世世代代生活在其中的少数民族群众和积贫积弱一起封印在高山峡谷的缝隙中,其中就包括11个直过民族。

  云南省有25个县的大部分地区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

  消除贫困和生态保护并列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地区往往高度耦合,贫困地区大多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生产技术落后,人口的增加、落后的发展模式,反过来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形成一个解不开的恶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88个贫困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3.19%,比全省森林覆盖率62.4%高出0.79个百分点;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250.3万人下降到2019年底的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13%下降到3.52%。

  云南是中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是森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二的林草资源大省,也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自然保护区最多的省份之一。在消除贫困人口的同时,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这足以证明用东方智慧解决生态问题,用中国道路消除贫困问题有着经过实践验证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怒江州98%以上的土地是高山峡谷,森林覆盖率达到78.08%,实施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必然的选择。怒江州将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生态护林员不仅扛起生态保护职责,还挑起守土巡边、美丽乡村建设等等担子,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激发出强烈的内生动力。目前,全省聘用生态护林员达到17.04万名,居全国第一。

  生态扶贫实现把更多的生态空间还归自然,贫困群众改变“靠山吃山”的方式,放弃陡坡耕作、毁林开荒等传统的农耕生存方式,通过生态扶贫实现了增收脱贫,云南核桃、临沧坚果、鲁甸花椒、怒江草果、昭通竹笋等一批特色林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其中,云南的核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之首,山和林真正成为贫困地区的“绿色银行”。

  云南决战脱贫攻坚,其实是在同一个战场上,同时打响、赢取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这是对决心信念的考验,更是对智慧的考量——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重新审视贫困问题,云南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完成云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挪穷窝换穷业行动”,实施99.6万贫困人口、50万随迁人口易地搬迁建设工作,规模居全国第三、增量全国第一。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易地搬迁的贫困人口,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同时也是生态移民。

  这是一种宣告,我们要用极具东方智慧的思路,终止因大自然不堪重负导致的贫困,让生态得以修复,人能够生存发展。山不动,人退出,100万人以上的人口搬迁,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强而有力组织领导能力。

  “乌蒙磅礴走泥丸”,昭通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乌蒙山腹地,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地质脆弱、灾害频发,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级市。为解决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昭通围绕“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原则,真正“让人搬到人该呆的地方,让树长在树该长的地方”,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截至目前,全市36.24万搬迁群众已全部搬入新居,安置规模分别为4.06万人、3.63万人的靖安、卯家湾两大安置区,成为位列全国第一第二的大型跨县区安置区。

  万人新城拔地而起的同时,昭通迁出地60万亩耕地、77万亩林地、0.81万亩宅基地“三块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竹还果。

  云南决胜脱贫攻坚,生机勃勃的绿色贯穿始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又一次在这场消除贫困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得到印证。

  如果说,生存环境恶劣是云南脱贫攻坚的天然短板,那么,社会发育程度低下,则是云南脱贫攻坚必须要清偿的历史欠账。

  没有改革开放之后强大的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笔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陈年旧账永远不可能销账。

  2015年至2019年,中央投入云南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48.02亿元增加到127.54亿元,年均增长27.66%,累计达402.56亿元,增幅和总量均居全国第一;54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云南73个县,是全国中央定点扶贫单位最多的省份。

  正是有了中央的支持,云南才有可能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的腾飞。比如,曾经被交通闭塞“卡脖子”的怒江州,先后投入234.2亿元,扎实推进路网建设,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完成怒江、澜沧江两岸36座“溜索改桥”,“过江靠溜索”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云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彰显了历经磨难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力量。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石。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追梦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14亿人团结一心,就能排山倒海。随上海、广东的援助资金一起来的,还有不断增加的援滇干部、技术人员;云南山区的年轻人则通过帮扶项目走出深山,到发达地区的工厂打工学技术;中国最顶级的科学家出现在云南的偏僻山村,指导他们种植三七、土豆;一批又一批的土特进入到上海、广东市民的“菜蓝子”。

  在云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来自天南地北的中华儿女实现了情感的大融合,思想的大碰撞,云南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依靠的正是举国之力,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力量。

  云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在实践中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人类贫困问题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同时,为世界解决生态保护问题提供了极具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正因为出发时,举步维艰;正因为攀登时,困难重重,正因为云南的贫困,自带几分“天注定”的苍凉,站在2020年的时间点,回望5年风雨历程,我们会更加自豪,也会更加自信,云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是道路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是使命初心的彰显,注定会被岁月唱成一首波澜壮阔的不朽史诗!(文剑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