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新蓝图!四川省: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休闲] 时间:2024-04-20 14:29:5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96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十四五”开局之年,绘制也是新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局起步之年和成势见效之年。四川省将突出双城引领,图川强化双圈互动,省推促进两翼协同,动双抓好重点突破,城经成势实现成势见效,济圈建设见效加快取得看得见的绘制形象进度、实打实的新蓝工作成效和可感知的发展变化。

6.jpg

图片/TUCHONG

  2021年的图川第一天,成渝两地的省推中欧班列携手冠以“成渝号”新名字,开启合作新篇章。动双

  改名只是城经成势开始。近日,济圈建设见效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绘制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局起步之年和成势见效之年。四川省将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抓好重点突破,实现成势见效,加快取得看得见的形象进度、实打实的工作成效和可感知的发展变化。

  破“墙”入“圈”,成果喜人

  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川渝自古就是“一家人”。党中央高度重视川渝两地发展,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正式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目标,提出要求。此次会议还特别强调了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中央推动,地方谋动。2021年1月30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成都开幕,时任四川省代省长黄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年来的进展和成果进行了梳理。2020年,秉承“一家亲”理念、强化“一盘棋”思想,四川省与重庆市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举行两次党政联席会议,出台10个工作方案和政策文件;成达万高铁等27个川渝共同实施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成渝高铁实现1小时直达,成资渝高速公路(四川段)建成通车,渝昆高铁、泸州至永川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成渝高速公路扩容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设立成都东部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南充临江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启动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制定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95项川渝通办事项实现异地办理,成渝实现公交轨道“一码”通乘,两地群众交往交流更加便捷……

  今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粮食产量保持在700亿斤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很大篇幅对2021年工作进行部署,不仅把“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排在了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还从加强川渝协同联动、强化极核和主干功能、抓好成渝主轴发展、推动五区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等多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局起步之年,也应当是成势见效之年。”彭清华强调,进入新阶段、迈步新征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愈发凸显,其本质要求是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新的区域发展引擎和对外开放支点,建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打造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

  两地一盘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无疑是四川当前和今后最热门的发展词汇。多位代表、委员认为,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行文逻辑本身就体现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理念:从川渝协同联动,到强化极核城市的带动作用,再到抓成渝主轴,最终落到推动五区协同发展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从顶层设计出发,一步步落实落细,既体现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度契合,也从路径上明确了2021年的着力重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形成成渝两地一盘棋思维。”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经济法律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司马向林建议,要强化统筹协调,实现错位互补发展,在产业布局、交通规划、创新创造、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部署,实现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要强化核心带动,突出辐射促进作用。最好的发展模式就是以“圈心”入手、突出主“线”、以线带“面”,通过强化发展城市核心区,进而带动周边副中心城市发展,借鉴京津冀模式的成功经验,避其所短,最终促进整个经济圈的发展。此外,为提高成渝经济圈的辐射能力和强化辐射半径,考虑经济总量与京津冀等经济圈相比较小的情况,成都可以主动提出“西成战略联盟”,从外部吸引西安融入成渝经济圈范围,稳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外向拓展,构建跨越秦岭的“西成渝”铁三角经济圈,带动沿线的老工业基地德阳、绵阳、广元和汉中的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工业融合而产生的聚变反应式的内生动力,从而真正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先行已成共识。“依托航空产业集群,不论是客运还是货运方面,都可以助力成渝地区进一步联通世界。”在四川省人大代表、民盟四川省委会副主委、西南交大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高增安看来,成渝地区不临边、不靠海,航空应是该地区连接世界最便捷的通道。他建议,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机遇下,规划打造世界级机场群,重点发展航空维修产业,稳步发展航空物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之一,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产业是经济之本,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同发展,在今年的四川省两会上,民盟四川省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推进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的建议》的集体提案。他们认为,当前四川省园区布局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周边,成德绵眉资遂六市产业园区占全省的40%以上,盆地周边产业园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园区间产业联动性不强,并且现有园区发展未形成有利的上下游相互承接的产业链体系。他们建议,可以探索合作园区模式与“飞地园区”模式强强联合。在地缘位置相近、交通优势明显、历史人文相亲、产业相互交融的地区“捆绑式”建设合作园区,同时联合成渝“极核”地区以“飞地经济”模式打造产业合作园区。

  细读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这一重大任务部署中,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专门做了阐述,这也体现出经济圈建设对四川全域的带动作用。

  “川渝毗邻的11个区(县),经济发展都比较薄弱。”高增安建议,应高质量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小城市建设规划,努力实现中小城市错位竞争、竞融发展、特色发展。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3月上旬刊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