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到“绿” “江南煤都”六盘水这样破解发展困局

[知识] 时间:2024-04-20 07:02:3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05次

  在西南腹地的黑乌蒙山区,有一个叫六盘水的绿江地方。那里,南煤是都盘远近闻名的“江南煤都”。过去,水样六盘水“吃煤饭”“念煤经”。破解然而,发展粗放型的困局发展模式,非但没能带动六盘水经济的黑持续健康发展,还让六盘水陷入了困境。绿江转型发展,南煤迫在眉睫,都盘六盘水进行了艰难的水样突围。

  绿色,破解是发展充满希望的颜色,亦是六盘水转型的方向所在。满山的“致富果”“井喷”的旅游业,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屡建奇功,也让六盘水渐渐摆脱了对煤炭的单一依赖。日前,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候,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六盘水,解码其转型发展之道。

  “夜郎国”面临转型压力

  《史记》里说“夜郎者,临牂牁江……”据说,此中的夜郎者就是六盘水。那时的夜郎国,是汉帝国邻近的一个小国家,位于今天的贵州省西部,包括六盘水及其周边的一些区域。由于交通不便,跟外界基本没有交流,所以它的国君还闹出了“夜郎自大”这样的千古笑话。

  以前,说起六盘水,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煤炭。六盘水的煤炭远景储量达844亿吨,探明储量220亿吨。长江以南,江南缺煤,独富贵州。而贵州的煤炭,三分之一集中在六盘水,所以六盘水得到了一个叫“江南煤都”的美誉。

  上个世纪60年代,六盘水因煤而兴,成为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吃煤饭”“念煤经”成就了六盘水往昔的辉煌。传统上,煤炭、电力、钢铁以及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在六盘水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市场起伏,六盘水的经济发展也变成一条“波动曲线”。更让人揪心的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让六盘水陷入了困境。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六盘水的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跌至7.55%,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最高时超过当时国家标准的四倍以上,中心城区的酸雨率超过50%,当时六盘水生态环境的糟糕程度可想而知。

  “肚皮”与“脸皮”的矛盾似乎不可调和。再不转型发展,六盘水没有未来。可是,往哪转呢?六盘水喀斯特地貌突出,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土地破碎,土层瘠薄,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全市耕地中97%是山地,当地百姓大多只能种植土豆和玉米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农业机械很难应用。

  六盘水面临的转型压力,可想而知。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