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我爱舞台”(来自现场的声音) 正文

“我爱舞台”(来自现场的声音)

[热点] 时间:2024-03-29 06:12:0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53次

原标题:“我爱舞台”(来自现场的我爱舞台声音)

话剧《四世同堂》剧照。  李 晏摄

最近,自现我们刚刚结束了话剧《四世同堂》10周年纪念演出。声音十年弹指一瞬。我爱舞台我仍记得多年前,自现工作人员为我化妆、声音做造型的我爱舞台样子,为我抢装、自现换衣服的声音样子,还有舞台监督用大话筒喊:“海璐,我爱舞台候场啦!自现”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声音

一部经典作品是我爱舞台在一批批创作者的传承中被接续创造的。依稀记得,自现雷恪生老师在给我们排演时,声音告诉我们如何演戏,如何在舞台上“生活”得更像北京人。他将自己对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解读给我们听,我又将这些宝贵经验分享给过往10年中陆续参演《四世同堂》的小伙伴们。就这样,我成了“传帮带”中的一员。

经典作品伴我成长。“大赤包”这个角色,常演常新。每次站在台上,我都会有一丝兴奋和紧张。与10年前相比,我在舞台表演中更自如了。以前我会记住一招一式,要走到什么地方,要在哪一句台词有一个什么样的动作。而现在我觉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不会为了完成某个设计把表演变得生硬。

随着阅历的积累,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老舍笔下的人物。30岁时初次演出,很多人说这台话剧好,但我不太明白它究竟好在哪里。如今,我更能体会剧本的精妙、台词里的味道。比如剧中祁瑞宣在遭遇家庭剧变时说的:“我们要活着,要撑下去!”这种“撑”不是指身体,不是指家庭,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带给我的,是作为表演者的勇气和信念。我想,等我到了50岁,如果还能再演《四世同堂》,应该还会有新的人生领悟吧。

我爱舞台。在这里,表演者能收到观众的即时反馈,这种交流很直接。影视剧需要更生活化的表演,我要让观众相信这是他身边的故事。而话剧中,人物有更强的可塑性,可以略带夸张地塑造“大赤包”这样的形象。我将声音变沙哑,穿上胖袄,一扭一扭地走路,与对手演员踩着彼此的节奏,他给我一句,我接住,然后再上一个台阶,把戏推到高点……这样的创作让我获得满足感。或许,这正是舞台赋予表演的魅力。

好的文艺作品能够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在潜移默化中鼓舞人心。《四世同堂》十年巡演,始终一票难求。有很多年轻观众,也有一些观众是与我一同成长的。我能感受到观众与以往的不同。

经典的魅力可以穿越时空,经久不衰。无论何时,它体现的民族精神都有凝聚人心的力量,因为它来自生活。《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在1944至1948年写下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人民是如何认识苦难面对苦难,凝聚力量战胜苦难。而这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战风斗雨的韧性,在刚刚过去一年中,我们依然能强烈感受到。

作为文艺工作者,不仅要传承历史,更要记录当下。我们要不断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作品。

(作者为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链接

小说问世

近百万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4—1948年),被老舍先生自认为是“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

荧屏绽放

28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1985年),是新中国的第一部长篇电视剧。当人们提及电视剧《四世同堂》时,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演唱的那首震颤心弦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犹在耳边。

舞台亮相

中国国家话剧院版《四世同堂》(2010年),是将原著浓缩为3小时的话剧。迄今为止,该剧已在40余座城市亮相,演出280余场。

北京市曲剧团版《四世同堂》(2014年),迄今为止共有3个版本,创造了一些新的戏曲程式。(秦海璐)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