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同行 他们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焦点] 时间:2024-04-25 23:34: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28次

  前言:在我国古代医药史上,连心桥有杏林春暖、医患桔井飘香的同行典故,展现了医者跟患者之间和谐的间架医患关系。

  而在现代,起座同样有给予充分关爱,连心桥赢得了患者心的医患医护工作者。这不,同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间架3对医患,“医”路上同行,起座相互信任,连心桥彼此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他们当中有的医患在共同打造惠及更多患者的公益事业,有的同行成了亦师亦友相互学习的朋友,有的间架则把对方当成了亲人。

  他们让我们看到,起座医院并非是冷冰冰的,这里处处闪耀着温暖的人性光辉。

  儿科医生和患儿爸爸

  共同打造帮助更多患儿的公益事业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个患儿家属跟医生之间会有如此大的信任度。

沙子跟米弘瑛(右)李毅杰 摄

  对于“沙子”(网名)来说,第一次见到省一院儿科主任医师米弘瑛还是在2013年。那一年,他的孩子提前一个多月降临到人世间。

  “当时我的孩子提前了40多天出生,被送进了省一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那个时候我完全是懵的,都不知道该干什么,只知道对于孩子来说每一天都是生死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沙子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多亏了米主任和他的团队,一直在鼓励我们,让我们坚持下去,跟孩子一起抗争。”

  正是因为米弘瑛的鼓励与帮助,他跟妻子陪着孩子一步步走了过来。只是到了出院的时候,孩子还需要戴氧气面罩,如何护理宝宝,成了夫妻俩最焦虑的事情,“我们只能不停去询问医生,但米大爹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

  新手爸妈如何护理好早产宝宝,其实也是米弘瑛以及医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最头疼的一个难题,因为他们经历过不少这样的情况——千辛万苦救治成的早产儿,回家后却因为得不到正确照护又被送进医院,甚至前尽弃。

  接触的时间长了,沙子也开始和其他家属一样亲切地称米弘瑛为“米大爹”。“他就是我家孩子应该记住和感谢的长辈。”

  在得知米弘瑛的难题后,沙子与部分早产儿家长一拍即合:建立一个微信群,既能方便医生指导家长,也方便家长有困惑的时候找到医生。

  2013年,这个昆华医院早产宝宝群正式建起来了。沙子担任了群主,网名就叫做“沙子”。

  很快,这个微信群就成为医生与患者家长、患者家长与家长之间不可或缺的平台,架起了一座医生与患者紧密沟通的桥梁。六年来,他们已经将这件事当成了需要认真对待的公益事业。

  微信群稳定后,每年的5月,早产儿宝宝群的群友总会找一天的时间进行聚会交流。“一方面是交流感情,毕竟很多人都是在线上很熟悉,给予的帮助很多,但线下很陌生。”沙子说,“另一方面,大家都会带着孩子来,这些健康的孩子会给一些新的早产儿爸爸妈妈们以最大的信心,减缓他们的焦虑。加上省一院儿科的医生护士也会参加这个聚会,给大家加油打气,也增加了大家的信心,也使得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米弘瑛表示,由于工作特别繁忙,微信群基本上都是身为群主的沙子在管理,在感谢他付出的同时也有一种惺惺相惜。“毕竟这个群里都是早产儿家长,管理起来费时费力,还要付出很多精力,有时候回复不及时还得不到部分患者家长的理解,会受到一些误解,难度真的很大。”

  他表示,让他感到佩服的是,沙子却总是无怨无悔,一直坚持了下来。“一般的早产儿问题,‘沙子’都能够解决。来找我了,肯定是遇上了难题。所以,我也是尽我所能去帮助大家。”

  如今,两人还商量着准备出一本书,以便帮助更多的早产儿家长。“就是帮助早产儿家长如何正确护理。沙子等家属有身为家长的亲身经历,而我们有专业的知识,刚好是大家需要的。”米弘瑛说。

  内分泌科护士和糖尿病患者

  亦师亦友的护患情谊

曹老师跟张虹(左)李毅杰 摄

  每到周五下午,省一院内分泌科的走廊尽头上总会聚集十几个人。他们站好队,等着队伍最前头的一身白衣的志愿者曹维静调好音乐,摆好姿势,开始这一天科室最有特色的“治愈”项目——八段锦。

  这是内分泌科护士长张虹在很早以前就想做的事情。自从发现八段锦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后,她就一直希望能在科室中推广开来。5年前,一位女性糖尿病患者成引起了她的注意。

  “她是我们科老病人了,但她每次来医院复查,我都能看见她的各项指标都在逐步好转。最重要的是,她住院的时候每天都会在病房里练很标准的八段锦。”张虹像发现宝藏一样开心,慢慢和曹维静熟悉了起来。张虹称呼她为曹老师。

  15年前,曹老师在一次体检中被发现有严重糖尿病,病情确诊后就要定期打胰岛素,因为患病太过痛苦,她开始寻求改变,太极拳、八段锦、广场舞、游泳,运动加控制饮食。2年后,她就不再需要打胰岛素了,改为吃药。到现在,曹老师只需要服用最低的药量,就能维持很好的身体状态。

  5年前,张虹先请曹老师教会科里的医护人员都学会八段锦。从此,科室的健康教育,除了讲座,还有每天的八段锦。不过,张虹仍然在想还能再为患者做些什么,她把目光又放在了曹老师身上。“因为曹老师除了能教患者八段锦外,还能从病友的角度开导、帮助同病相怜的人。同时作为模范病人,曹老师也成为了医护人员在教育患者时的典型案例。”

  在跟曹老师商量了之后,张虹专门制作了聘书,正式将她师聘请为科室的志愿者。

  今年3月,每周五下午,曹老师亲自教学的八段锦开始常驻内分泌科,除了住院患者,部分已经出院的病人也会风雨无阻地在这个时间到科室报道。在锻炼间隙,曹老师看见有新面孔时,都会和病友们介绍自己的情况,当患者得知眼前这位神采奕奕的老师也曾是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患者,都忍不住惊叹一番。

  曹老师说,自己愿意配合张虹的工作,是因为她一直看着这个团队是如何为病人着想的。“她们对病人有耐心,认真负责,甚至每到饭点,护士还会主动帮不方便的病人打饭,让人感到很温暖。”

  在这样好的氛围下,她很愿意一起来帮助病友。

  这样的护患关系令张虹感恩而且自豪,感恩患者的支持和理解,自豪科室长期和谐的医患关系。“我们科室的医护人员和很多病人都成了朋友,他们会一起去爬山,谈心,一起见证彼此的相互成长。”

  肾内科医生和肾衰患者

  每一份努力彼此都记在心里

白石刚跟周艳(后)李毅杰 摄

  “为什么要感恩医生,我讲三点。”67岁的白石刚当过军人,也曾是地方干部,即使坐在轮椅上,他的精神气仍在言谈举止间展露无遗。

  他表示,首先是心理上的安慰。白石刚是先天性肾脏病,1994年开始出现症状,虽然一直配合治疗,但是还是无控制肾能的逐渐衰竭,对着尿毒症的出现,他开始了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的日子。

  一开始得知自己的情况后,白石刚非常沮丧,常常问医生自己还能活多久,但是医生总是告诉他,能活多久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医生告诉我,我们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现在医学技术发展的非常快,只要你积极配合治疗,就能活得长。”

  就这样,在医生的鼓励下,他熬过了15次手术,又坚持了近10年的透析治疗,现在的他虽然病情比较严重,但比很多病友的病情都控制得好。

  让白石刚感恩的还有这个团队完美配合的工作机制,“记得有一次做透析时,我旁边的病友没有家属陪护,突然出现低血糖昏迷症状,周围的病友都在休息,若不是医生频繁查看,发现问题后立刻开始抢救,这位病友恐怕就救不回来了。”

  白石刚见证了整个抢救过程的惊心动魄,也看到医生联系上家属后,用尽量平缓的语气和家属交代注意事项,他心里就立刻为这群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和高素质点赞。

  最后让白石刚感慨的还有沟通。“我生病后脾气怪,经常忍不住吵架,但是来到这里后脾气就改变了,因为这里的医生态度太好了。他们对自己像一家人一样,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让自己感到暖心。”白石刚说,自己的血管又细又深,操作起来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每到这个时候,他都会先和医生说需要注意的地方,医生都会耐心听,并且判断自己没有太大把握时,就会让经验更丰富的医生过来操作,“他们把病人当回事,我们当然要感恩。”

  白石刚说这些时,肾内科医生周艳安静地坐在一旁。她也没有想到,自己烂熟于心的工作机制从来不会和病人说,却都被病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听完以后,我觉得我们做的一切都值了。”

  周艳和白老爷子认识多年,并且多次成为他的主管医生,两人见面的日子比她的亲人还要多,所以周艳打心底里就把白老爷子和他老伴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甚至自己的女儿见到白石刚时也觉得他是位非常亲切的爷爷。

  虽然平时鲜少倾诉感情,但周艳对老爷子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他是最模范的患者,自身病情控制得好,配合度高,很能理解我们的工作。家属和患者的信任是我们治疗的最大动力,所以我们也都很感恩能遇到这么好的患者和家属。”

  云南网记者 彭锡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