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视频 | 3000多年前海南人就很爱美?探访万宁湾仔头史前遗址

[焦点] 时间:2024-04-25 15:53:3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96次

原标题:椰视频 | 3000多年前海南人就很爱美?探访万宁湾仔头史前遗址

点击观看更多视频

“生产力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椰视遗址但文化没有。频多落后的年前宁湾生产力,在某个特定的海南时代,依然可以创造出灿烂的人爱文化。”

近80高龄,美探满头白发的访万海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思德,史前被请到了位于万宁神州半岛的椰视遗址湾仔头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

据介绍,频多湾仔头史前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年前宁湾历史,是海南2018年,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神州半岛进行全面考古调查时发现的人爱一个新的史前遗址。

考古队工作人员在坑口仔细发掘。美探

山药地里发现古陶片

据此次项目的访万具体负责人、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工作队主任,副研究员王明忠介绍,万宁神州半岛的湾仔头村,刚好处于一个风平浪静的湾区,这里土地肥沃,适合靠采摘、捕鱼为生的史前人类居住。

2018年,王明忠率队在神州半岛进行了全面考察。“确认这里是个全新的史前遗址也有些偶然的因素。”王明忠说,考古队在村里走访时,无意间看见有村民在地里挖山药,被带出来的泥土中,有一些陶片。

出土的陶片。

这些陶片引起了考古队的兴趣,王明忠兴奋地说:“现在我们的脚下就是遗址!”

2019年,考古队对这里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初步确定了遗址的具体地点和面积:湾仔头遗址位于神州半岛正中北部,北依老爷海,勘探范围位于遗址东北部区域,面积为12000平方米,确认文物埋藏的区域面积约为9723.8平方米。

目前,考古队正在对多个坑口作进一步发掘,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及从各地陆续前来支援的考古专家、学者,都在这里紧张地忙碌着,期待有更多的发现。

3000年前的海南人爱美

12月2日,海南省博物馆召集省内外媒体单位组成小型的“考古工地探访团”来到了万宁神州半岛湾仔头史前遗址。在今年11月,为配合当地的基建工程,考古队对该遗址边缘展开抢救性发掘工作,发掘的位置位于调查、勘探区域的东南部,西南部两块位置,发掘面积约200平方米,出土遗物与此前考古调查、勘探出土的遗物基本一致。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了考古队新发掘出土的一些石器、陶器碎片。郝思德向记者逐一介绍了这些“宝贝”,他先拿起一个荔枝核大小的中空石球,“这是石头磨制的一个‘纺轮’,可以简单地缝制衣物,当然,那时候的衣物可能只是兽皮制成。”随后,他又拿起一个椭圆形,两面带凹槽的中空土疙瘩,“这是一个渔网坠子,陶土烧制而成。”说着,郝思德用两根手指夹住这个网坠,“你看,凹槽刚好和手指宽度吻合,这是古人捏成的形状。”

出土的纺轮,说明当时的人们学会了缝制衣物。

工作人员发掘的渔网坠。

郝思德向记者介绍了一些磨制石器,指出这都是3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他特别找到两个陶器碎片作了重点讲解。“这个陶片外面花纹是用绳子勒成,叫‘绳纹’,主要是起到防滑的作用,另一个陶片却显示为菱形的问路,是刻画而成的‘刻画纹’。”郝思德说,这就说明,那时候的海南人温饱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才有心思有了对审美的需求。

遗迹出土的磨制石器。

有些陶器出现了用于美观的刻画纹。

附近或有古陶器加工点

湾仔头村常住人口并不多,现有村民也即将搬迁,村里人迹烟火也是越来越少。走在村路上,两边几乎也随处可见零散的陶片,或许是司空见惯的缘故,村民对此不怎么感兴趣,但是最近驻扎在这里的考古队员们却心疼不已。

“初步分析,这些古陶片多来自生火煮东西的‘炊器’,和存放淡水、食物的储存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蒋新荣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说,“炊器”含沙量较高外表粗糙,里面光滑;存储器里外都相对比较光滑,陶胎较厚,更便于存储食物。

截至目前,出土的陶片有些已经可以拼出完整的罐底,光滑平整度较高,圆形也比较规则。“那么这些原始人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制陶技术?”记者问。“不能把他们称之为‘原始人’。”郝思德纠正了记者的错误,“当时人们的智慧和现在人差不多,只是受先天条件的限制,哪怕是把一个现代人放在那个时代,能做出来的东西也不过如此。”

蒋新荣说,这些陶器造型圆润,说明在3000至5000年前,海南新石器时代的原住民已经掌握了“慢转轮”的制陶技术,从现在出土以及未出土的陶片数量来看,这个群居地很有可能有一个“制陶作坊”,蒋新荣指着其中一个考古坑口中的一堆陶器碎片说,这是一个相对较为完整的陶罐,目前还在研究的是就地复原,还是把这块土方整体搬回博物馆复原。当然,下一步的发掘工作还是要寻找“制陶作坊”所在地,如果能发现它,将是一个不得了的考古发现。

考古队工作人员在坑口仔细发掘。

遗址居民消失了一千年?

很多读者会关心,为什么考古发掘,都要挖出一个个正方形的坑口,而不是长方形、圆形,或者其他形状呢?蒋新荣告诉记者,这是便于考古工作人员定制坐标,登记出土文物等。此外,按照惯例,考古坑口还会根据土质形状、颜色、所含杂质情况,在剖面划线分层,便于逐一研究。据介绍,本次考古遗址地层共分六层,其中第一、二、三层为现代村民活动形成,四层为宋代地层,在这一层出土了一些宋代瓷器。

令人不解的是,出土陶片的遗址第六层,和出土瓷器的宋代底层之间,又宽又厚的第五层却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我们把这一层称之为‘间歇层’。”王明忠说,这就说明从新石器时代的原住民,到宋朝之间存在一个“断代”。按照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计算,这个断代长达一千年左右。

那么,这一千年之间,这些已经基本实现果腹,有了审美需求的海南人去哪了?地质变化迁徙?还是遭遇了瘟疫灾荒?一千年之后,又是什么人,通过怎样的方式回到这里,再次建立人类文明?

谜团待解。

意义深远

一万年前有人居住在海南岛上

据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队主任、副研究员王明忠介绍,湾仔头史前遗址距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对研究海南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有很大的价值。本次勘探出土的遗物经比对,与此前踏头遗址出土的遗物类型较为相似,可判断它们应归属为同一时期。这对构建和完善海南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南岛语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外界看来,海南文化很贫瘠,其实海南的文化底蕴是很丰富的,只不过鲜有史料记载。目前考古工作队正在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王明忠表示,海南此前先后发掘了陵水桥山、莲子湾以及三亚英墩、落笔洞等遗址,近年来多处遗址的发掘证明,一万年以前就有人在海南岛上居住。

正如海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思德所说,无论先进或落后的生产力,都能创造璀璨的文化。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徐培培(徐培培)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