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红日照耀沂蒙山 正文

红日照耀沂蒙山

[综合] 时间:2024-04-20 08:44:2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82次

原标题:红日照耀沂蒙山

尽管生在齐鲁大地,红日但对于发生在那八百里沂蒙的照耀浴血荣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仅是沂蒙在小说《红日》中了解到部分。穿上军装后,红日我对先烈们英勇顽强、照耀不怕牺牲的沂蒙精神更加敬仰,也一直期望能到沂蒙山走一走。红日今年夏天,照耀我终于有机会来到鲁南,沂蒙站在英雄们曾浴血奋战的红日土地上缅怀那段壮阔岁月。

连绵的照耀沂蒙山,横峰侧岭、沂蒙层峦叠嶂。红日听着松涛阵阵,照耀我不由得想起迟浩田将军的沂蒙诗句:“如烟似梦,如烟似梦,我眼前又展开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情,孟良崮啊,今日又见你面容。”

大名鼎鼎的孟良崮,即在这沂蒙山区之中,传说因北宋抗辽名将孟良曾屯兵于此而得名。那天我刚到达时,天空阴云凝重,平添一份庄严与肃穆。来到孟良崮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两座红色战旗形状巨型建筑,主体高度为19.47米。更让我震撼的是,纪念馆的红色外墙挂板上镶嵌着整整19万4700颗子弹壳。这两个数字,共同寓意着那场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1947年在此打响。

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集中24个整编师,采取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术,向我山东解放区密集并进。华东野战军前仆后继、奋勇拼杀,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调动、分散敌军,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举歼灭国民党王牌部队整编第74师。

在纪念馆的广场上,有一尊硕大的塑像。一匹高大雄健的战马前,孟良崮战役指挥员陈毅、粟裕并肩而立,目视远方。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之所以能胜利,与两位指挥员的英明决策密不可分。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接到指示,将主力后撤。蒋介石、顾祝同获悉后即令3个兵团向博山、沂水一线疾进。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不待第二、第三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第74师为骨干,在整编第25师、第83师的配合下,进攻我华东野战军指挥所所在地坦埠。面对看似被动的局面,陈毅与粟裕“谋韬布阵,从从容容;调兵遣将,谈笑风生”,他们决定举全军之力,“虎口拔牙”,直面敌人主力“硬碰硬”,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北走便是孟良崮战役革命烈士墓区。这里四周是砖石花墙,满园翠柏笼罩,浩气凛然,令人肃然起敬。墓区的中心位置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左右两边是一排排整齐的烈士墓碑,墓碑正中是醒目的五角星。有的墓碑上有烈士的名字和出生日期,有的则写着“无名烈士墓”。墓园共有2800多名烈士长眠。当年,孟良崮战役持续了三天三夜。与我华东野战军对垒的敌第74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号称“天下无敌”,是国民党军战绩最辉煌的部队。面对这样一支“武装到牙齿”的王牌部队,我华东野战军敢打敢拼、不畏牺牲,最终以伤亡1.2万人的代价,消灭敌人3万余人,全歼敌第74师,击毙敌师长张灵甫。战斗结束后,我军迅速转移。这次胜利,打乱了敌人对我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的计划。听到胜利的消息,陈毅在作战室即席吟咏了一首诗:“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沂蒙山,是红色的山。“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沂蒙母亲”抚养革命后代,沂蒙妇女勇架火线桥,“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陈毅元帅曾深情感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

行走在沂蒙山里,望着青山碧水,迎着煦阳清风,我感悟着当地人民的勤劳与质朴。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之地,现在已是“城外青山环抱,城内林水相依,城市与森林交融”的宜居之地。今天的部队装备水平和沂蒙山区生活条件,都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们接过的红色战旗永不褪色,无往不胜、敢于亮剑的血性精神永不会变,军民鱼水永远情深动人。

下山的路上,一片寂静。但仔细听,风声中仿佛有坚毅嘹亮的冲锋号声……仰望天空,不知何时,阴云已经散去,一轮红日悬挂当空,正照耀着八百里红色沂蒙。(■徐运浩)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