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经》残碑将来长展出 感受两千年前海岱东方的雄浑汉风

[热点] 时间:2024-04-19 05:57: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01次

原标题:《熹平石经》残碑将来长展出 感受两千年前海岱东方的熹平雄浑汉风

1月28日,长沙博物馆将推出开年重磅展览——“雄踞东方——山东地区汉代文物特展”,石经呈现两千年前海岱东方的残碑雄浑汉风!展品除了封泥、将长钱币、展出青铜器、感受汉画像等,两千还将展出教科书级汉隶碑刻——《熹平石经》残碑。年前

两汉是海岱浑汉中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辉煌时代,它的东方的雄政治、军事、熹平科技、石经文化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残碑生活。我们人口最多的将长民族叫“汉族”,交流的展出语言被称为“汉语”,通行的主要文字是“汉字”。两汉给中国人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而这个时代的山东地区,诸侯王国林立,农桑渔盐发达,经济繁荣,是汉帝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就连游遍天下的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赞叹“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田横之印”封泥。济南市博物馆藏

“齐御史大夫”封泥。济南市博物馆藏

铜盆(局部)山东博物馆藏。铭文:齐大官右般 工 “大官”即“太官”,九卿下少府之属,掌膳食。

汉初,刘邦分封了7位异姓诸侯王。江山既定,刘邦又开始铲除异姓王,大封刘氏诸侯国。所以,汉代出现了“郡国并行”的局面,既实行郡县制,又分封诸侯王。两汉400年间,山东地区设置了25个诸侯王国和数百个王子侯国。

青铜量。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藏

五铢钱。青岛市博物馆藏

依靠周边丰富的矿产资源,山东地区有大量的冶金、铸币作坊,发展出强大的冶金技术,尤其青铜制造业在两汉年间可是“工盖天下”,首屈一指。

这枚山东博物馆藏的“齐铁官印”封泥就是齐王自设铁官经营冶铁业的最佳物证。

冶铁汉画像石拓片。滕州汉画像石馆藏

西汉中期,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置了48处“铁官”,每个“铁官”管辖一些冶铁作坊,它们是铁器的主要生产者。

齐国还在临淄设钟官长专门管理王国的铸币工作。山东的铜山冶铜遗址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半两钱”铸模以及多种颜色的青铜镜,都印证山东在汉代的经济实力。

鎏金铜盖弓冒。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藏

在汉代出行乘车也是有等级的,一个有地位的人出行往往有车有马。在山东汉代诸侯王墓就发现了大量彩饰金银、工艺繁复、装饰华丽的车马器!

错金银铜轴饰。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藏

华丽的马车作为王侯贵族们出行的重要工具,虽然木质车身已不复存在,但马车上这些精美的或鎏金或纯金的装饰、配件,足以显示出车辆的考究和其主人地位的尊贵。

这次展览还将展出教科书级汉隶碑刻——《熹平石经》残碑。

熹平石经残碑。山东博物馆藏

石经,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经典。在中国古代,刊刻石经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至今有文字可考的就有七次。由于有经的刊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般均由国家政府组织。宋代以后,活字印刷技术普及,石经没有了生存的实用价值,逐渐被人们遗弃。

《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 (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 (183年),是中国历史上刊刻最早的一部石经。因用隶书这一种书体刻成, 所以又称“一体石经”。

《熹平石经》的刻写,由当时著名的经学家蔡邕牵头,共24名经学家一同完成。内容为《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共计用石46方,字数达加余万。

熹平石经残碑。洛阳博物馆藏 (资料图 非展品)

《熹平石经》刻成后,立于洛阳的太学之中。《熹平石经》刻成的第二年便爆发了黄巾起义,后又爆发董卓之乱。在此之后《熹平石经》历经了无数次的浩劫,毁失殆尽。至唐贞观初魏征收聚石经,已十不存一了。自唐宋以来,不断有残石出土。民国后亦多有残石陆续出土。现在残石分别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湾故宫等地。

熹平石经残碑。国家博物馆藏(资料图 非展品)

1925年,在洛阳原汉魏时期的太学遗址上,出土了一面大石,此石两面各刻《周易》一段,是《熹平石经》的开篇刻石,非常珍贵。此石 出土后,被分裂为二。其中的下半部分被于右任购得。1937年,他将此残石赠予西安碑林。此石的上半部分藏于上海博物馆。

可见此次展出的《熹平石经》残碑有多么珍贵。

熹平石经是汉隶成熟期的顶峰之作,在中国学术史和书法史上都堪称鸿篇巨制。虽然我们这次见到的是饱经沧桑的残石,但是端庄大气的字体、中正平和的态势依然清晰可见!

届时,让我们走进长沙博物馆,走进历史的长河中,感受这些文物的故事。(黄河)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