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药明生物:拟不超6亿美元回购股份 正文

药明生物:拟不超6亿美元回购股份

[时尚] 时间:2024-04-26 15:49:1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77次
K图 02269_0

  药明生物12月6日早间在港交所公告,于2023年12月5日,生物其已议决动用购回授权,超亿以不时在公开市场上以不超过6亿美元总价格购回股份。美元公司相信,回购股份目前的股份交易价格并未反映其内在价值或公司的实际业务前景,而建议股份购回也反映公司对其自身业务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药明公司亦认为,生物公司目前的超亿财务资源将使其能够实施建议股份购回,同时维持稳健的美元财务状况。

  相关报道

  从“逆行”到“躺平” 药明生物为何突然变脸?

  在生物医药行业,回购“药明系”的股份布局几乎占据半壁江山,CXO领域的药明药明生物也在大环境萧条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高业绩目标,生物被视作行业的超亿“逆行者”。然而,其最新发布的业绩报告却让投资者感到无比恐慌,直接带崩整个板块。

  12月4日,药明生物发布《业务更新》指出,由于新冠收入快速降低,叠加两大业务收入减少,今年业绩将不及预期。

  当日,药明生物开盘即暴跌23.79%,10时49分起短暂停止买卖,报收33.15港元/股,市值1410.6亿港元。

  这也成为CXO板块动荡的一条导火索。当日收盘,药明康德(-8.8%)、凯莱英(-10.91%)、康龙化成(-14.49%)等CXO概念股集体跳水。12月5日,药明生物复牌,报收30.35港元/股,再跌8.45%。

  药明生物为何突然变脸?

  “风向标”带崩板块

  药明生物一直被视为CXO行业风向标,而其最新发布的《业务更新》却显示,公司的药物开发(D)和生产(M)两大核心业务呈现下滑态势。

  药明生物表示,在药物开发领域,其在下行周期中制定新增120个项目的激进目标,但生物技术融资的放缓使公司新增项目减少,比去年减少40个新项目,这对应着约3亿美元的收入;在生产端,今年下半年监管机构批准滞后,3个重磅药物延期,影响到约1亿美元的收入。

  综合以上因素,再叠加药明生物2022年的整体收入包含新冠相关业务,在历史上处于高位,在此基础上想要完成其年初增长30%的目标,难上加难。

  药明生物还对整个行业预期消极。其表示,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个位数增长。或许正是这一表述,让投资者集体丧失信心,并带崩整个CXO板块。

  CXO集体失速

  无论是药明生物还是整个CXO行业,业绩下滑并非没有预兆。

  6月,在药明生物召开投资者开放日后,就有消息传出,截至5月底,药明生物共有25个新签项目,而其去年同期新增项目数为47个。拉长时间线来看,药明生物早在去年就走了下坡路,2020年至2022年,药明生物新增项目数量分别为103个、156个、120个。

  今年截至11月30日,药明生物新增项目数量为91个,也就是说,其需要在今年最后一个月猛增近30个项目,才能与去年持平。

  业绩面来看,2018年至2022年,药明生物营收分别为人民币25.34亿元、39.84亿元、56.12亿元、102.9亿元、152.7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3.22%。回顾药明生物过去5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业绩增长极大地受益于新冠疫情期间对于药物、疫苗等领域的需求。

  但正是疫情期间的辉煌,让药明生物拥有了难以再实现大幅增长的成绩。半年报显示,药明生物实现营收84.92亿元,同比增长17.84%,归母净利润为22.67亿元,同比下降10.59%,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其依赖于海外市场,仅上半年在海外地区营收就同比增长23.66%,占总营收的78.9%。

  药明生物新增项目数量下降并不是个例,整个CXO行业目前都面临回落问题。有券商分析师表示,过去几年,生物医药行业经历过一段“钱追着企业跑”的时间,投资行为并不理智,甚至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如今回落也属于行业运转的正常周期。

  据华安证券统计,上半年22家CXO公司整体实现营收457.22亿元,同比增长4.24%;归母净利润111.5亿元,同比下降7.19%。从个例来看,前三季度,凯莱英营收63.83亿元,同比下滑18.29%,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滑18.77%;康龙化成营收85.6亿元,同比增长15.64%,归母净利润11.39亿元,同比增长18.51%;泰格医药营收56.5亿元,同比增长4.52%,归母净利润18.8亿元,同比增长17.13%。后两者业绩虽保持增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

  制图:唐菁阳数据来源:企业财报

  股东的如意算盘?

  在CXO领域,新冠疫情期间的各类需求在过去3年里支撑着整个行业,但如今大多数新冠相关项目都宣告流产,再加上融资环境严峻,客户预期下降,签单周期延长,业绩下滑实属意料之内。

  在此背景下,药明生物发布《业务更新》足够坦诚,但也令人疑惑。

  身为“药明系”旗下一员,药明生物实力不容小觑。其业务覆盖了生物药从概念到商业化生产的全过程。公开资料显示,药明生物在中国、美国、爱尔兰、德国和新加坡拥有超过12000名员工。截至2023年6月底,药明生物帮助客户研发和生产的综合项目高达621个,其中包括22个商业化生产项目。

  在全球火爆的ADC药物领域,药明生物的附属公司药明合联涵盖ADC及其他生物偶联药物的整个发现、研究、开发及生产过程。截至今年6月30日,药明合联已在全球获得110个ADC综合项目,其中16个项目处于第Ⅱ/Ⅲ期。不过,今年7月,药明生物突然宣布,将分拆药明合联独立上市。

  11月17日,药明合联以20.6港元/股的发行价登陆港交所。虽然没有业绩预期承诺,但在“药明系”的加持下,药明合联居然成了一只牛股。

  业内人士指出,CXO行业的营收都是项目制,今天的业绩往往源于几年前的订单。那么,药明生物为什么选在药明合联上市后10多天才宣布业绩变脸?

  再回到此时此刻药明生物的突击崩盘,投资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药明生物早已预料到业绩下滑会带来冲击,便提前利用药明合联分拆融资,做足了缓冲。直到药明合联上市后的第12个交易日,股价远远高于发行价后,控股股东药明生物才宣布其业绩变脸。

  与其说业绩受疫情影响不及预期,倒不如说一切都在为分拆做铺垫,如今药明生物终于可以“躺平”。12月5日收盘,药明合联受上述事件牵连,报收27.45港元,跌4.36%,但依然较发行价涨33.25%。

  在“药明系”和ADC管线的双重背书下,药明合联的股票真有那么“牛”吗?

  从业务层面看,药明合联需要面对的环境不容乐观。首先,在获批药物上,目前全球已获批准的ADC药物有15款,而药明合联还未有ADC项目进入到商业化阶段。

  其次,ADC市场由于竞争激烈程度,被比作“下一个PD-1”。在海外市场,辉瑞、罗氏、阿斯利康等巨头的ADC药物已率先占据市场份额,其中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合作开发的DS-8201被寄予厚望,Nature文章曾预计该药销售额将在2026年达到62亿美元,成为销量最高的ADC药物。

  而同药明生物一样,药明合联目前收入也主要依靠于海外市场。据药明合联招股书,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1-6月,药明合联的收入为0.96亿元、3.11亿元、9.9亿元、9.93亿元,其中来自国外的收入分别为0.28亿元、1.83亿元、6.84亿元、6.37亿元,分别占其各年收入的28.7%、58.7%、69.1%、64.1%。海外市场的竞争预计将对其产生较大影响。

  国内市场同样正在竞速,目前共有7款ADC药物上市,其中荣昌生物的维迪西托单抗是国内首个获批的ADC药物,并已纳入医保范围,另有300余项在研管线。药明合联此时想再分一杯羹,则急需加速。

  “药明系”套现何时止

  研究“药明系”创始人李革自2000年以来的扩张步伐可见,分拆上市只是其扩张手段之一。近年来,其在拆分上市获得巨额融资后,还要通过减持、套现、再投资等手段继续“跑马圈地”,甚至垄断某些领域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2007年,药明康德登陆纽交所,直到2015年私有化退市后,又开始在国内资本市场雄起。

  2015年4月,药明康德子公司合全药业在新三板挂牌。私有化完成后,李革分拆药明康德,先分拆药明生物登陆港交所,然后是药明康德在A股和港股两地上市。

  2020年,细胞免疫疗法企业药明巨诺成立并在港股上市。

  2023年,药明合联分拆上市,成为“药明系”旗下第四家上市公司。

  减持套现也随之而来。数据统计显示,今年截至10月30日,沪深两市共有1678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进行减持套现,其中458家公司累计减持525.89亿元,而药明康德正是减持规模最高的上市公司,年初以来减持套现近70.77亿元。

  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今,药明康德股东已套现182.32亿元。仅在2022年6月10日至2023年8月,李革及其一致行动人就累计进行三次减持,套现约9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药明系”一边减持套现,一边还成立了风险投资部门毓承资本,管理资金规模近百亿元,投资了8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百济神州、腾胜博药、信达生物、东软医疗等。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